从一句诗词看牡丹之美
据《亳州志》记载,亳州牡丹在晋朝就有御衣黄、叠翠芯珠、桃花湛露等许多名甲天下的极品。
亳州著名文化学者张超凡介绍,牡丹成为观赏植物始于隋朝,到了唐代,时人对于牡丹越发钟爱。
北宋时,亳州牡丹品种已达150多个,姚黄魏紫,国色天香,“观者如织,络绎不绝”。
绽放的亳州牡丹
而亳州的牡丹兴盛时期则在明朝。明朝吏部郎中薛蕙“最嗜此花”,辞官归隐后,在家乡亳州广植牡丹,其后人、明朝官至鸿胪寺少卿的薛凤翔在《亳州牡丹史》记录了薛蕙“偏求他郡善本移植”的经历。
鉴于薛蕙在文人雅士中的影响力,明代中后期亳州有功名的士人纷纷开始种植、鉴赏牡丹,相互结成“斗花局”,大肆建造牡丹园林,搜集天下名品,常常对花吟诗、相互品评,留下了众多咏牡丹的诗,如薛蕙的“红紫纷纷次第稀,故留国色殿春晖”等佳句。
从一块药圃到万亩药田
除了供人观赏,牡丹的药用价值也极高。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在亳州,药用牡丹的种植史远早于观赏牡丹。相传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今亳州市谯城区开辟药圃,开始种植药用牡丹。由它的根茎配制成的中药具有清热降火、消炎镇痛等疗效。
“亳州的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牡丹生长,培育的牡丹苗根壮苗粗,是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种子苗木集散地。”亳州市牡丹协会会长张凯说,他老家所在的亳州高新区十九里镇张庄曾是远近闻名的牡丹村,父亲是最早一批种植牡丹的药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了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华佗牡丹园内游人在观赏牡丹
药用牡丹浑身都是宝。张凯介绍,种植5年以上的牡丹,采其根部“抽筋扒皮”、晒干切片之后就是中药材——亳丹皮;牡丹籽可以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高达90%,是优质的木本油料;牡丹花则可以加工制作成为花草茶,2024年开始他以牡丹花为原料制作的中药奶茶就广受欢迎。
2017年,“亳丹皮”获批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亳州市以牡丹种植面积超30万亩获评“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市”。
药材牡丹皮
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日上市中药材2800余种,在地产药材区,牡丹皮每天的成交量都很可观。
从一花独放到满园春色
“牡丹初无名,以花相类,故以芍药为名,又称‘木芍药’。”张超凡说,牡丹与芍药花型相似,花期相近,古时人们喜欢把牡丹、芍药栽在一个园子里,牡丹、芍药次第开放,满园芬芳。
如今这一诗意画卷在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重现。每年4月至5月,洁白无瑕的牡丹先开,灿若云霞的芍药后开,五彩斑斓的颜色交织在一起,一望无际的花海如烟似云,空气里弥漫着清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万亩花海打卡游玩。
与药用牡丹的洁白不同,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华佗牡丹园9大色系100多个品种的牡丹姹紫嫣红,单瓣、重瓣、半重瓣等多种形态,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美,漫步在园内仿佛回到了当年亳州牡丹极尽繁盛的时期。
每年此时,牡丹园都是人气满满。
“太美了,牡丹真不愧是‘国色天香’。”游客陈洁说,她每年都要和家人一起来看牡丹花。
一朵牡丹,承载着厚重历史,也孕育了多元产业。以药为媒,亳州牡丹正在谱写新时代华章。
牡丹诗词
牡丹特产
牡丹观赏地
◆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位于谯城区十八里镇,连片种植百亩药牡丹,每到四月就是一片盛开的白色花海。这些牡丹不仅可供人观赏,还有药用价值。
(亳州晚报记者 张珍/文 陈显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