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特辑(2022.12.5)

2022-12-05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7789

2 临夏文苑.jpg

清湖捕鱼归 

1670577948556880.jpg

杜华 摄


阳台的风景

曹丽娟

千年之前,住在草堂的杜甫,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定格他眼前的美景。今日由于疫情防控,静默宅家,唯一能看到的风景,也就是窗外的风景。站在阳台,远眺青山,近观庭院,才发现原来美也在身边,不一定要远赴千里,也并不是非得踏遍河山。当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身边的小美就升华为大美了。

每天早上,沏上一杯茶,坐在阳台,望着外面宜人的景色,便生出无限的惬意。窗外每天都发生着的变化,总让我惊叹不已。昨天还绿着的叶子,今天就变黄了,红了,转眼又脱落了。西边视线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也像是这反反复复的疫情一样,时晴时阴,时隐时现。若是阴雨天气,山上总是云雾缭绕,变化万千,好似人间仙境。我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并时常为之着迷。视线近处,是临洮享有盛名的岳麓山,本地人叫东山。站在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满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尤其是进入深秋,山间的落叶松、桦树、杨树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妙的水彩画。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想起了著名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其实,不止山川,我们小区的风景也让人陶醉:小区的树木品种繁多,有桃树、枫树、柳树、银杏树、红白玉兰以及各种牡丹等,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修剪得有形有状的树。一阵微风吹来,红红的枫叶、黄黄的银杏叶就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着从树上落下来,几只小鸟正在一棵金灿灿的树枝上发出动听的啼叫,稍作停留,又飞起来落到另一棵树上,如此反复。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它们飞飞停停,直至飞入旁边的树上不见了。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不由想起一句经典名言:“虽不养鸟,每天早上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窗外有幅巨画叫自然”。

站在阳台上看风景,最好的是夕阳西下的那一刻,金子般的阳光洒在阳台上,但很快像是被风吹散了一般,迅速消失了,如同你再也回不去的美好年华。静观那夕阳缓缓落下西山,心情便如楼下那秋风轻拂的杨柳,轻柔自如。

有风景的阳台,闲看别人散步,也让自己散心,散心就是回首,一回首发现自己也成了风景。看自己的风景,读自己的心语,是夕阳中的享受。夕阳的金色抹亮了眼前的风景,也扫去了回望的阴霾。连日来那些被疫情挟裹着的忐忑不安,焦虑辗转的心情,都被这温馨的阳光熨去,心里也只剩下感激和安宁。也许是上苍特地给每个人安排了一段岁月,不再为别人奔波,不再为名利羁绊,可以平心静气地观望四周的风景,也有时间回眸逝去的时光。

卞之琳的《断章》曾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走在冬日的老鸦关里

王佐伟

走在冬日的老鸦关里

白雪在你之前悄然抵达

雄鹰总是用抒情的翅膀

拍打群山之上的蓝天

和蓝天之上的白云

走在这块恩重如山的土地上

我们用生息替代重生

用汗水喂养的庄稼替代季节的肃杀


选择一种姿势

卸下我肩背上的灵魂

植入这片厚重的土地

让目光深遂地穿越远方

穿越候鸟撤离后的田野

秋后遗失的肥壮的果实一览无余

大豆 麦子 苞谷 青稞

也都做了匆匆过客

在粮仓里做富足的美梦

深秋的体香,也正一步步撤离


这就是初冬的老鸦关

有足够的抒情理由

让你享受丰收的快感

一如秋收归来的父亲,脚步缓慢

步态优美 乱弹高吭

汗渍盐花的后背

闪烁着睿智明达的力量

写满一场无与伦比的农事农历


这是我种植庄稼和诗歌的老鸦关啊

信手折一朵发芽的雪花

别在斑白的鬓间

就会想象到这片厚土上的春天

咄咄逼人的势头


在这个诗意的白天和夜晚

冬天的精灵,蝴蝶一样飞舞在老鸦关

飞舞在我灵魂的肩头

村口挺立的大榆树小心地托举起雪中的月光


群山沉入梦境

渐渐消瘦的老鸦关河

鼾声四起

站在白雪和月光拥抱的川道里

我振奋的灵魂

体验春天发出的盛情邀约


听见老鸦 麻雀 喜鹊

和每一个昼伏夜出 出没川道的生灵欢呼雀跃地拥抱这场雪

毫无顾忌地舔着雪地上的晶莹

我看到他们的表情兴高彩烈


冷冽爽快的北风

像我漫花儿时突然拔高的一个音符

像她冬天临别时的

最后深情的一瞥 如淬火的碎银般

渲泄四季的勇气

守住这人间洁白的价值

守住我内心的纯粹

我看到的光芒

如太阳般温暖 贴在脸上 灵魂上

击穿每个人的心坎


打马走过老鸦关

汗水喂养的诗歌和庄稼

蓄势待发

白雪下的黑土地

睁着睡意朦胧的眼睛

打量这个朗朗乾坤 



寻找王尚书

王德忠

沉浸在大夏河的水里

走进大明朝里

触摸你的体温

不息的河水

涤滤你的悲愤

铁笏板,拍遍两岸

逆流成河

或沸腾成云

走在六尺巷里

我找不到历史的渡口

让他三尺有何妨

成了我们信仰的高山 



志愿者

阿子

为了心中的信仰

我们坚持着

那样固执地坚守着

那一块块没被开垦过的绿地

面对着嘈杂的尘世

诱惑的心

与心的诱惑

看吧

心随着它而漂浮

告诉自己

许多的无奈与孤寂


路是那样的漫长与短暂

漫长的是心

短暂的生命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

无须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哪怕是一条荆棘密布的路

一直走下去

朝着东方的那一缕光

与影做伴

走到路的尽头 



陈进坚

北风踩着一地落叶

将苍凉揽入怀中

瘦俏的山峦

静待一片白的加持


娇羞的阳光

捂不热寒霜布下的清冷

老屋蜷缩起身子

炉火守护诗意的温情


蛰虫的背影愈发模糊

犹如父亲年轻的模样

一杯温热的茗茶

融解了秋风留下的愁绪 


跛三娃的老年生活

丁莲英

我们村子上有个跛子,因家中排行老三,都叫他跛三娃。跛三娃虽然腿子跛,干不了重活,但是一般的农活还是能干,生活也能自理。跛三娃长到成年时,在父母的操持下,给他说了一个聋媳妇,这个聋媳妇耳朵有点聋,但是家务活、农活都会干,生活不成问题。跛三娃成家了,两个残疾人,组成了一个安稳的家庭。

那个时候,一个庄子的人都在一个农业社集体劳动挣工分。由于粮食产量低,人多管理不到位,集体劳动时,人们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年下来,生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留第二年的种子,留集体牲口的饲料,还有集体留存储备粮,剩下的粮食作为口粮也就不多了。根据所挣的工分和人口分配口粮,一年所得的口粮,只能够吃半年。其余半年的口粮,只能从有限的储备粮中借或是等国家的救急粮,也就是应急的低价粮。如果买到的低价粮是玉米,一天三顿都吃玉米面,早上玉米糊糊,中午玉米馓饭,晚上玉米疙瘩;如果买到的救急粮是蚕豆,一天三顿都吃蚕豆面。人们常常因填不饱肚子而发愁,吃饭是头等大事,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斤面粉。大人们下地干活时,留下孩子们在家守门,大人们走的时候都嘱咐孩子:“把家看好,要不然贼娃子来把面偷去呢”,孩子们就尽职尽责,守护着那几斤维持全家人生命的面粉。人们的生活过得都相当困难,健全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残疾人了。

跛三娃过得就更困难了,他们缺衣少食,住着三两间土房子,那还是分家后从生产队借的仓房。下雨天到处漏水,一处土炕,一床破被子,除了常用的锅碗瓢盆,再也没有啥值钱的家具。结婚后跛三娃家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就更困难了。他们努力地劳动挣工分,盼着能养大两个孩子,也老有所养。生活虽然困难,心中有盼头就不觉得苦。只要有一口汤喝,每一天肚子里能进点食物,就能养活两个孩子。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无所谓,肚子都吃不饱,谁还讲究穿衣呢?

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孩子们的入学率也很低,男孩子还有一部分人上学,女孩子上学就寥寥无几。跛三娃的两个孩子,自然都没有上学,能养大成人,他们已经尽力了。后来包产到户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们努力劳动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几年后,跛三娃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女孩嫁给了同村的一小伙子,小伙子踏实肯干,生活过的还不错。可是儿子也到了娶媳妇的年龄,这年头娶媳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价彩礼能压弯每个父母的腰。跛三娃一家虽然吃饱饭了,穿暖衣服了,可是家里并没有存款。他们也老了,干不动重活,也挣不来钱,眼看儿子超过结婚年龄了,他们没钱娶媳妇,心里很着急。儿子虽然外出打工挣钱,但是十几万的高价彩礼,儿子再努力,还是挣不够娶媳妇的钱,再加上家里有两个残疾的老人,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家。儿子娶不到媳妇,只好入赘到女方家,从此也照顾不到自己的父母,跛三娃心里又犯愁了。老了谁管他们呢?养大的孩子飞走了,老了没有依靠,心里空落落的。

谁知党的扶贫政策像阳光雨露,普照大地,也照到了跛三娃家。他们的困难早被领导们看在眼里,乡政府和村里的领导把他们列入了低保户,给他们盖了两面新房子,白墙红瓦,宽大的玻璃窗户,宽敞又明亮,住在里面,冬天温暖,夏天凉爽。清澈的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拧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到水桶子里,做饭洗衣,牲口喝水,再也不需要去挑水。记得以前有一次,跛三娃的媳妇腰疼,不能挑水,跛三娃的腿子本来就挑不起水,家里没有水吃,只好叫嫁出去的姑娘来给他们挑水。如今,那样的生活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跛三娃家的炕上有了崭新的床单和被褥,干净整洁。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穿戴整齐,跛三娃还穿起了西装,他媳妇也穿着花体恤衫,外套新的夹克衫。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跛三娃出门驾驶着电动三轮车,十几分钟就到了集市上,生活用品啥都能买到。他们每个月能领取一千多元的低保金,政府工作人员还常常给他们送来面粉、食用油、大米等等,到了冬天又及时送来取暖的炭、御寒的棉衣,真是关怀备至。两个残疾老人相互照顾,他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除了种些小麦、油菜、洋芋等粮食作物,他们还栽种一些中药材,卖出去能赚几千元钱。平常养着十来只羊、两头猪、十几只鸡,除了自己过节过年吃肉外,卖出去还能赚一些钱,加上低保费,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生病了有合作医疗报销医药费,老两口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跛三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再也不愁老无所养,见人就说公家比儿子靠得住,生活天天像过年一样好。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