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特辑(2022.11.11)

2022-11-11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8192

2 临夏文苑.jpg

茶 趣

◇ 曹丽娟

书茶相伴,相得益彰。告别工作的忙碌,重寻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再回首,还有那么多的想读而没有读的书,叹息不读书的日子是那么的空虚。如今,一册在手,一杯在侧,一书一茶,缺一不可,沉浸在字里行间,品味甘醇。有书有茶的时光,也是那般的恬静、充实、美好。

我本是性情中人,时常是有朋相聚,一杯清茶,谈古论今,不亦乐乎。尤其是在上班期间,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沏茶,一杯酽酽的茶置于桌上,热气腾升,香味扑鼻,才算是一天的工作开始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年,直至退休。

虽然喝茶多年,但我还是不懂茶,更不知茶中的功夫。后来受到一位讲究茶道朋友的影响,自己也悄然有了一点改变,喝茶时茶水分离,杯中茶水喝尽,再冲二泡三,慢慢品咂,唇齿留香。

我无暇研究茶中学问,更无才传播茶道文化,喝茶本随性。自己从与茶结缘的生活中,获得了无限的趣味,写出来与茶友分享。

追茶访胜,回顾我之前所到之处,无不与茶结缘。记得第一次是九八年去庐山参加全国报业人事管理会议,乘其休会期间,我寻访了庐山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陈明标,并和他一道前往茶山,参与了采茶、制茶的全过程。他告诉我,“采茶时间很严格,前三天是宝,后三天是草,指的是清明前后三至四天,采茶是一芽一叶,此为特级茶,之后一芽二叶为云雾一级茶,再往后就是春茶,越往后茶的质量也就依次下降了。”老陈说特级茶和一级茶一年只能采一次,只有树梢上的嫩芽才能入茶,每亩茶叶焙干后也就15公斤左右。茶叶采来后,一般要经过杀青、二青、搓条、做亳、烘干五道大工序。加工温度要适中,翻茶速度要均匀,这样做出的茶,春茶墨绿,秋茶青绿,特级茶多有嫩枝,呈淡绿色且香冽持久,滋味甜醇。后来我有机会去了杭州、安徽等地,分别寻访了盛产龙井的茶山,久负盛名的黄山毛尖科研基地,还追寻了云南的百年古茶树。就这样,我不管走到哪里,每次都是十分惬意和充实。如今仔细想来,我去过的这些地方,大部分是产茶的地方,缘由也是与茶乡有约。

恋茶养心,乐在其中。有人喝茶,追求极致,非名茶不买,非古树茶不喝,但我觉得人各有志,生活条件更是千差万别,自己喝茶的初衷,本来就在茶道功夫之外,自然就不会强求茶叶本身品级的顶尖和茶器的古朴精美。就茶叶而言,生茶也好,熟茶也罢,我不管红、绿、白、黑,跟着感觉泡,自由自在地喝,一茗在手,亦浓亦淡,喝久了,那舌尖的涩,舌中的苦,舌根的甘,舌底的津,实则苦尽甘来,就像自己从乡间小路走来的泥泞人生,渐渐地觉得,自己似乎有了茶人合一的感觉,在茶中沉淀了思想,淡定了心态,滋养了身心。

一杯茶,也有人间的欢愉和美好。它飘散着热气,呈螺旋袅袅蒸腾上升。但是再好的茶,你喝着喝着就淡了,让人感觉浓浓的茶香时光太短,令人可惜。

记得我的老父亲在世时,四方邻居,都时不时来家里小坐。那时乡镇是每三天逢一集,只要是逢集日,家里定是人客满座,他们不管是赶集顺道的,还是专门绕道而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来就是奔着老父亲的那口罐罐茶而来。那时也没有什么名贵好茶,只有供销社里供应的老伏茶和砖茶,他们围坐在当时来说还算精致的铁火盆旁,熬上罐罐茶,就一口常备的干炒面,论四方新闻,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其乐融融。自父亲去世后,远近的乡邻走动少了,这杯酽酽的茶也就慢慢地淡了。再后来若遇老父亲生前茶友,他们怀念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善良、热心和好客,还有那浓浓的罐罐茶。如此也让我感悟颇深。

难怪明代陆佚仁在《归乡》诗中说自己辞官回家,坐在老屋生一团忽明忽暗的炭火,煮水烹茶,四周寂静,耳闻村巷熟悉的乡音,看天边月光摇曳,茶淡火熄,人寂静,心如止水。这世间的事,也如若一场花开,春天所有的花都开了,开得妖娆,开得浓烈,开到暮春就淡了,一夜风雨,花落一地,香气也如茶渐渐地淡去。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曾经的得志与失意,迷茫与困惑,还有诸多的人和亊,不也是如茶一样,随水慢慢地淡去了吗。好茶越泡越淡,但再怎么淡的茶,也有隐隐的茶味,有别于白开水,浓是一种稠度,淡是一种意境。


浅冬色彩 

fd857bc0-9b25-481e-a579-8af565f0aba4.jpg.jpg

马俊


爱上写作

生命之亮

热爱,一边生活,一边学习写作。对写作的热爱,多半缘于鼓励,启蒙来源于我的初中语文老师,那时候,他总会有意无意地安排我读自己的作文,这极大调动和激发了我的热情——爱上文学。

大学期间,我和七个室友商量,每人从牙缝里挤钱,办了《窝窝报》,先是刊登室友们的文字,并在学校和班级里免费发放,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稿件多了起来,择优刊登,使得《窝窝报》有了发展的好势头,最后被学校收编并出资,更改为《校园报》。这鼓舞了我们走上了热爱写作之路。

再拿起笔时,是六年以前,但已感觉有些生疏。

然而,当《土豆的情怀》被《民族日报》登发,又极大地鼓舞、提振了我的信心,后来又陆陆续续刊发《东乡,东乡》《再望东乡》等。至今还记得那些句子,如《土豆的情怀》里的:即便有一天/多长了半斤八两/被追捧/在炫耀的手掌上/也不借势张扬;《东乡,东乡》里的:洋芋/花儿/在布楞沟内外/绿了黄/黄了绿……为了生活,我常年奔波在外,身在异乡,心却在故乡,情在故土,一刻也不曾分开。想起东乡,念起东乡,首先就会想起洋芋和花儿,布满田间地头,方寸之地,股掌之间,尽显博爱,手捧希望,在犁铧、弯镰上播种和收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布楞沟、锁南、达板,乃至河州,每一片热土都深藏着炙热和眷恋……家乡的每一次变迁都在我的眼里、心里律动成诗,他们正在铿锵有力地迈步向前!这便是我写作的强大动力源泉。

所以,热爱写作并不停止,哪怕是生活再辛苦、困顿,热爱不曾减少半分——初心一直在,且没有丝毫改变。

对于写作,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我认为它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精神出口,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所以,热爱不停歇,寻找也不会停歇。

去发现亮点,发现生机,每个人都有,只是角度不同吧。

热爱写作,一直在路上。


说好普通话 建设美丽新临夏

新华小学六年级11班 丁宇达

沿着折红二级公路、穿过翠色欲流的山峦,我们来到了东乡县布楞沟。放眼望去,这里到处都是红顶的新房。老人们坐在院中谈论着这里的日新月异,孩子们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谁能想到,十年前的布楞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上去了一山又一山,大山里转了十八道弯,找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找到一眼吃水泉”,这首古老悠扬的花儿唱出了当时群众吃水难。

缺水、土地贫瘠固然是导致这里贫困的最大原因,但在我看来,这里无法脱贫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不通。以前,布楞沟的群众只会说东乡话。可是当地的农特产品想要外销,就无法绕开语言问题,语言相通就显得极为必要。

然而,就在布楞沟村民还在为生活发愁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有多大的变化。

2013年2月3日,对布楞沟村民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天。这天,习近平爷爷来到了布楞沟。在看到这里亟待改善的现状后,亲口交代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自从这以后,布楞沟区域整体开发,村民的家中通上了自来水、通上了电,村子里也有了小学。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教室里传出,大山间回响的普通话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随着折红二级公路的新建,布楞沟村民们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起来。村民走出大山,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把农特产品带到了全国各地。北京、厦门、济南、乌鲁木齐、上海等地都有他们奋斗的身影,布楞沟村民实现了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普通话是一座桥梁,也是一块有魔力的磁铁,把全国各族人民联接在一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句中国话,一份中国情;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同学们,让我们心怀感激之情,一起说好普通话,为建设幸福美丽新临夏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教师:马海桃


燃烧的八坊十三巷

冰 阳

1

夜晚的星星闪烁着

砖雕上的灯光闪烁着

门楣上的木雕牡丹徐徐展开,在青石板上闪烁着……

灯光彼此牵连

橘红的轮廓线,描摹出八坊十三巷日新月异的生活


2

落日,洒满八坊十三巷的廊檐翘角

恍如眷顾最后一个货郎肩上的扁担

在静谧与青色的古道,余晖

把货郎的背影剪贴在青灰色的砖上

——我仿佛看到走街串巷的旧日时光

在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之后,喷薄出奋进与圆满


3

古旧的青石板

在人来人往的八坊十三巷有了光泽

它犹如一个地标

从偏僻的巷道走出来

从寂静的角落走出来

从三轮车夫粗黑的皮肤和凹陷的眼窝走出来

走到阳光照耀的地方,明亮亮的和谐


4

布满年代感的青铜

在八坊十三巷剪辑成历史的缩影

脚户日出而出,日暮而归

马背上驮着家人的生活,任夜色起伏或者跌宕

牙行提着生活的灯,在众人的注视下,完成交易

袖筒里的手指,决定身后的日子

于是,围坊而居的人响应党的号召,振翅高飞

而脚户与牙行已告别故土,难觅踪迹


5

青砖伴着朗月,风吹灯摆

“老马家酱牛肉”的香味弥漫在夜色里

南来北往的客,敞开背囊,打包对亲朋的爱

老马手执汤勺,煮沸八坊十三巷的夜

我看见,一颗火红的星星

燃烧在八坊十三巷的上空

美景成就美食,美食依托美景

大美河州,美美与共已是河州常态


龙头秋韵

彭大金

秋登龙头山,五彩染层峦。

炊烟凝薄雾,白云洗蓝天。

一眼尽美色,满怀得欣然。

人进图画里,不知何处还。


二十大精神放光彩

王显瑞

春雷一声震天下,

响彻了千家么万家;

我给你唱地个二十大,

你尕心里牢牢地记哈。


天空里飘满了白云彩,

青苗地下一场雨来;

二十大精神放光彩,

给万民带着喜来。


太阳出来喜洋洋,

照亮了祖国的八方;

各行各业要兴旺,

全靠共产党领航。


青山绿水的永靖县,

新区哈建在了河边;

撸起袖子加油干,

盼祖国飞快地发展。


旱地里下起雨来了,

庄稼人拍手者笑了;

政策们越来越好了,

老百姓越来越富了。


不怕苦来不怕难,

党中央的决策是关键;

科学教育要发展,

紧跟上党中央的路线。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大地上清水哈环绕;

紧紧依靠党的领导,

康庄大道上飞跑。


花儿的故乡是临夏,

好花儿传遍了天下;

百年大计党描画,

望祖国更加强大。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