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特辑(2022.11.01)

2022-11-01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6392

1667266792792001.jpg

牙塘水库

b2fc8cfe-97a1-4876-855f-2b2d4557aadd.jpg.jpg

包润生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怀

赵东风

(一)

军乐奏歌战鼓响,

高举旗帜领航向。

彪炳史册三大事,

主题是魂又是纲。

(二)

千秋伟业志高远,

致力和平与发展。

“三个务必”须笃行,

责任使命担双肩。

(三)

时代命题书答卷,

领导核心志愈坚。

两个百年交汇期,

勇毅前行循指南。

(四)

美丽画卷徐徐展,

人民江山坚如磐。

漫漫征程分步走,

中华复兴向明天。


仰望国旗

李 诚

行走在祖国的蓝天下

仰望国旗时

突然,那抹流光溢彩的中国红

就会时而变成火焰

温暖着我的心房


行走在祖国的蓝天下

仰望国旗时

突然,那几颗璀璨的星

时而变成甘甜的蜜汁

滋润着我的心灵


行走在祖国的蓝天下

仰望国旗时

突然,那耀眼夺目的光

伴着雄浑磅礴的旋律

唱着嘹亮的凯歌


行走在祖国的蓝天下

仰望国旗时

突然,那片片金色灿烂无比

和风中精神抖擞飘扬

激励着我美好的畅想


行走在祖国的蓝天

仰望国旗时

突然,处处洋溢着喜气

华夏儿女讴歌同庆

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童年有趣的游戏

王维胜

现在的孩子们不缺玩具,比如说我的孙子的玩具,动辄以箱来计算。新的买来没有几天,就嫌弃不玩了。想起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买来的玩具,所玩的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做。比如说摔响响,挖一堆湿土,和成泥,在光地上揉匀,团成圆形,中间的泥扣出来,捏成泥盆盆。盆口捏齐,盆底锤平,摁薄。端起泥盆朝地上摔,比谁摔得响。若小伴侣人多,玩起来更有意思。会玩的孩子,泥盆做得好。他举过头顶,盆口朝下猛力扣在地上,泥盆空气受到挤压,底部撑破,便会发出响亮的啪声,若盆口摔偏了,只听见噗的一声,或者不响。

我们小时候玩的这个摔盆游戏,现在的孩子肯定不会玩。现在的孩子,早已远离了泥土。他们没有泥星四射的土壤,我们那时乐此不疲的游戏,跟荒疏的土地一样,成了传说,成了故事。若现在的孩子,在外面弄一身泥或土,家长肯定会骂脏。他们习惯了塑料玩具,其实在我看来,泥土是干净的,塑料才脏。但是当下谁会认可我说的话呢!

我也玩过塑料玩具。我五岁左右,母亲常带我到上巷道姑奶家玩。他们家八仙桌上,有一只玩具牛,软塑料的,头插在牛身上,摁一下,头就会摆动个不停。摇头晃脑地很好玩。小孩子不知道,牛身和头有一个弹簧连着。我一到姑奶家,爬在桌上盯着看好半天。姑奶家和我们家有点相似,男少女多。姑奶是招赘女婿婚,这从我对她的称呼上就可得知。姑奶父母只有一女而无男,庄上人称绝户。姑奶那时跟我母亲年纪相仿,也是小脚。姑奶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的,没有男孩子,因此她就很喜欢我这个男孩子。母亲怕我弄坏玩具牛,不让我手摁,姑奶就把牛拿到我跟前,让我看个够,尽情摁。

我玩过的另外一件塑料玩具是架子车的旧轮胎,确切地说是橡胶轮胎。

架子车是农村每个家庭必备的生产运输工具,挖土送肥,种庄稼,收麦捆,运苞谷,都离不开它。架子车有木制的,也有铁焊的,车厢固定在两侧的轮子上,两轮由车轴连着,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从车厢底延伸,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拉车时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拉动。如果车上装的东西较轻,也可倒行推着走。

架子车轮胎比自行车轮胎粗,有内外之分。和自行车胎一样,架子车用久了车胎会爆,或者被铁器、木刺之类的扎破。爆了或扎了,就得补胎。补丁多了就废了。废弃的内轮胎是补胎的原料,外轮胎是补鞋底的好材料,将来卖给或送给鞋匠,都放置在储藏室里。这就成了孩子们的好玩具,我推着它在巷道里,水渠沿,田间小路,甚至于地埂上,到处跑。我的想象中,轮胎是我的小汽车,我开着它满世界跑,感觉就像在飞翔。

还有一种游戏叫打鸠。用一根比大拇指粗的木棍,截取十五公分长的木棍,两头削尖,呈纺锤状,这就是鸠。在空地上挖一凹槽,将鸠放在凹槽里,一端翘起槽沿一端卧在槽底,远离凹画一道横线。这种游戏常有多人参加,分成二组以上比赛,玩的时候举起手中木棍,用力向凹槽上的短木棍,也就是鸠一打,鸠发出嘎声,朝横线飞去,如果鸠越过横线则胜,否则输。

这个游戏历史悠久,由古代“击壤”发展而来,明《顺天府志》就有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负,曰打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最初人们投击土块、石块、木棒,练习掷杀猎物,逐渐演变成娱乐游戏。相传远在帝尧时已经流行。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壤夫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夫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与我哉!”真是一幅恬静闲适的画面。

除了打鸠,我们还玩弹弓、铁环、沙包、毛猴(陀螺)、毽子、风筝。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电动玩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游戏,但我们依旧玩得满头大汗,玩得很开心。


母亲的小院

云端儿

而今,再写母亲的小院,已经没有当初那份美好的向往了,只是想单纯地记住什么,作为一个念想罢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心多了几分成熟与沉稳,那逐渐生锈的记忆,如在大海中孤行的一叶小舟,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最终模糊在记忆的画面中,而我却想拼命地想要记住点什么。

这几年,临夏市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挤不堪的道路被拓宽,老旧的居民区纷纷被拆迁改造,一栋栋高楼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建设中的临夏正在蓬勃发展。

红园新村以南,由东向西走向,有条幽深细长的小巷,名叫五里巷。五里巷东接华寺街,西至环城西路。我的母亲和她的小院,就在五里巷的西头靠南处。每次从红园新村去母亲的小院,我都会从五里巷里七拐八弯地绕过去。这一条不知走了多少年的路,记录了我的成长与快乐,也让我懂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有一天,从华寺街到五里巷一带要拆迁的消息如一条爆炸性新闻,在五里巷居民中炸开了锅。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五里巷全拆,有的说只拆华寺街那头,并从各种渠道打听确切的消息。一段时间内,房屋拆迁改造之事成为五里巷居民们的一块心病,把大家原本平静的心给彻底搅乱了。

五里巷里居住的基本都是老八坊人,如今面临房屋拆迁改造,有的暗暗欣喜,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可以告别过去住高楼了,便开始盘算,按照比例能得多大面积,几套楼房;有的恋恋不舍,毕竟是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是有感情的,怎么舍得搬呢?

终于有一天,尘埃落定,华寺街那边片区及五里巷部分区域将脱胎换骨被开发修建居民小区,这一消息使得几家欢喜几家忧,个中滋味只能各自体会。

母亲的小院,也被光荣列入拆迁行列中了。这个小院很快就不复存在,院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坪、一瓦一屋及父母形影不离的场景,最终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了。而这一片,又有多少个如母亲的小院一样的院子被拆迁,又有多少个家庭如我一样,去深情怀念母亲的小院呢?

以前,我用母亲的小院来称呼父母居住的家,是因为小院中母亲远比父亲要付出得多,所以把父母的住所称呼为母亲的小院觉得亲切真实,也强调母亲在小院里的辛劳。小院中向南坐北的五间瓦房是整个小院最显眼的房子,从中间三两隔开,三间父母住,另外两间只有节假日女儿们回家时才会有点温度。

小院中,靠西有一间厨房,大门道前还有一间杂物房和厕所,除此之外,整个院落都是树木、花坛、菜地、草坪。春天是小院最美的季节,各种果花相继开放,令人格外惬意又养眼。

小院里还有一口被常年遗忘了的老井,井台上长满了青苔,已经有多年未打开过井盖了。院里那棵粗壮高大的老杏树像极了父亲,而那满枝的杏花更像母亲,那满院的树木花草,则像我们一群儿女、子孙。老杏树枝与花相依相偎,似乎用他们那博大的胸怀看顾着一家老小。

春天,院中的杏花、桃花、樱桃花、梨花、碧桃争先恐后各展风姿,而那靠东墙的父母最喜爱的迎春花不就是我吗?是父母最挂心的一件花布小棉袄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出墙的杏树枝头,斜斜的,正好搁在邻家的墙上,每当杏子熟了,母亲就隔着院墙喊话,让邻居自己摘杏子尝鲜,这样的待遇,邻里间能不和睦吗?那满树黄澄澄的杏子,是招待客人最好的水果了。每当杏子熟了,邻居们就被热情好客的母亲请进小院,让她们自己搭梯子摘,或者用一根长竹竿来捣,在一片欢笑声中,看着大家高兴地品尝杏子,母亲甭提多开心了。

记得多年前,母亲在小院中栽了一棵桃树小苗,没过几年,桃树长得飞快,都到屋顶那么高了,那盛开的桃花枝有的钻到屋檐下,有的则爬到屋顶了,远看近看都是那么美。结下的桃子虽然不比外面卖的那样饱满,但又甜又脆,口感还是很不错的。看着满树的桃子,母亲总是舍不得摘,说留着守树,但没几天就被“馋嘴猫”们光顾完了。

还有梨树,那颗颗果实,个大脆甜,咬一口,都会甜到心坎里。母亲总是会小心翼翼地用那把专制的钩子把高处的枝子勾下来,摘几个最好的存放起来,等到黄了软了就留给父亲品尝。

印象最深的是那棵靠南墙根的花椒树了,等到花椒红了,我就会自告奋勇搭个梯子,替母亲摘花椒。最初由于不知摘花椒的技巧和方法,通常是一双手被刺挂得通红,就像被猫抓的一样,当记起戴手套摘时,花椒已经摘的差不多了。

每当夏天,天气炎热,父亲就在院子里撑起那把遮阳大伞,和母亲一起围着小圆桌喝茶拉家常。满院的花花草草,总是很安静地陪伴着他俩,杏子树下那块绿茵茵的草坪,是小狗玩耍的领地,这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惬意且美好,幸福很多时候并不是家财万贯,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

小菜地里,母亲总是撒上萝卜籽、香菜籽、小白菜籽、葱秧籽,待长得茂盛了,我们总能第一时间尝鲜,临走还不忘拔上一些带回家。那屋前的豆角秧上挂满豆角,母亲总会摘一把,兜在兜巾里,如凯旋的将军。

春有百花夏凉风,秋有硕果冬白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母亲的小院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是我们永远留恋不舍的去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没有发现住平房的好处?左邻右舍相互熟悉,东家有事,西家绝不会袖手旁观,互相帮助,经常往来,让人感觉温暖。而住楼房就有差距了,大多数人相互不认识,我行我素,有时候住一个单元的见了面也只是客气地点个头,说一两句客套话表示友好,再无往来。

母亲的小院,被周围的邻家院落包围着,很有安全感。邻里间和睦相处,高龄的父母总是经常得到邻居们的照顾和帮助。有几位好心的大姐,时常给他们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那种浓浓的邻里情,多少次深深地感动着我。不是一家胜似一家,我从内心深处感激邻居们多年来对父母的照顾和帮助。

母亲是个爱干净的人,每当走进小院,简陋的院子在母亲拾掇下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井井有条,令人心情舒畅。

回忆的枷锁一旦被打开,就有说不完的关于母亲小院的往事。如今,小院实实在在地没了,不复存在了。再次清晰地回忆小院留下的种种记忆,那种惆怅感油然而生,那里有父母的身影,是我们兄弟姐妹共同的家。

母亲的小院,曾经用她那宽容、温暖的怀抱总是静静期待儿女们的到来。小家不算家,大家才是家,回家的含义很重很重!

所幸的是,小院没了,但父母仍然健在。父母在,家就在,心中的小院就在。无论如何,有父母的家,是热闹的,是温馨的,是安心的。

请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常回家看看!


背影

(外一首)

蔚 蓝

黄昏,西山顶上

我与一株蒲公英对坐

相视无言


看远处的景物依次暗下去

流过家乡的黄河

就会在心上汹涌奔腾


每次,一想家

母亲被夕阳拉长的身影

一次次

被扑溅的浪花打湿


我偷了黄昏的酒


晚霞拥着夕阳离场

那一线弯月雪白

斜斜挂在西天


我偷了黄昏的酒

与风声猜拳,跟浪花对饮

把六月灌醉


漫天星辰跌落黄河

那枚打碎的月亮

在黄河上晃动


像极了

那年,那夜

八廓印的露台上

那双泪光闪动的眼睛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