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一直干旱少雨?听听史前动物怎么“说”

2022-05-26 来源:临夏文旅  记者:  浏览量:10359

1632969275409442.png

干旱少雨,

荒凉壮美的戈壁、沙漠,

这是许多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印象。

但这里一直是这样吗?

把时间倒退回数千万年前,

这里也曾水草丰茂、森林密布,

巨犀、铲齿象等热带、

亚热带动物先后在这里栖息繁衍。

1653529592441741.jpg

西北地区为何会变为今天的模样?

在数千万年的时间纬度中,

这种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

在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

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动物园”。

在这里,

千百万年前的古动物们穿越时空,

与每个来访者相遇。

1653529609957694.jpg

这就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博物馆馆藏3万多件古动物化石,

分三纲8目150个属种,

其中一级品达43件,

以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

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

1653529626304386.jpg

深入馆内,

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化石

无声地讲述着生物演化的故事:

从远古走来,一场场生命的欢歌,

更迭、创造、成长、毁灭。

日月更替、斗转星移,

狩猎者与猎物沉积在一起,

共同归于天地。

1653529657137918.jpg

 据专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至520万年的中新世纪,临夏盆地曾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环境,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然而,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影响,气候逐渐变冷,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大量哺乳动物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死更迭,从而形成了今天珍贵的古动物化石群。

1653529671396284.jpg

当你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左侧的一个史前动物的巨大复原塑像便会吸引你的注意力。它有长长的脖颈,站立时肩高可达5米,这就是巨犀动物群。生活在距今4200万年至2100万年前,是一种体型高大的哺乳动物,以取食树冠顶部的树叶为生。以此证明,当时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甚至有点炎热。

1653529686708188.jpg

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化石

铲齿象是继巨犀后在临夏地区发现的第二个大型动物群,它们生活的时代是全球暖期,温度比现在的平均温度至少高4摄氏度至5摄氏度。距今约1600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没有完全抬升,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进入北部的临夏盆地,由此导致了当地水草丰沛、河流交错的生态环境。当时在此栖息的铲齿象,可以用像铲子一样的一对硕大前齿切断并铲起水中植物。

1653529716199815.jpg

全球唯一一套铲齿象头骨发育系列标本

而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暖期结束,铲齿象动物群迅速被三趾马动物群替代。在博物馆内,你可以看到一具三趾马复原骨架。与现代马不同,它的每条腿上有3个脚趾,擅长在开阔地带奔跑。据介绍,当时西北地区森林退化、草原兴起,特别适合三趾马种群生存。那时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东非大草原,干旱而炎热。

1653529735698231.jpg

三趾马化石

时间推移到距今250万年前,一种名为真马的种群出现,这也是第四个在临夏盆地出现的主导动物群。由于全球进入冰期,西北气候更趋干旱寒冷。这一时期有大量食肉动物存在,它们是食草动物的天敌,奔跑、进食速度不如真马的三趾马动物群已不适应当时的环境。真马更类似于现代马,每只脚只有一个脚趾,这使得真马的奔跑速度更快。

1653529758353541.jpg

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

作为连接不同时空的桥梁,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馆藏不仅描绘过去,

成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重要载体,

亦成为今史观照、擘画未来的神奇宝典。

千万年前的临夏盆地曾是古生物的乐园,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临夏大地依旧生机勃勃。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