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临夏

【央媒看临夏】喜迎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 “新思路·新气象”之临夏州、庆阳市篇

2022-05-1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  浏览量:1522

WechatIMG242.jpeg?x-oss-process=style/w10记者 董洪亮 付文 银燕 王锦涛 赵帅杰

1652753541280298.jpg

临夏州:干在实处谋新篇

临夏回族自治州,曾是国家“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经过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临夏州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阔步迈上了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临夏州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州委领导班子谋划把临夏打造成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加快乡村振兴建设

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是太子山下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前,狼土泉村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低,“山青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是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有奔头、多增收、能致富是我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村民刘玉林说。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狼土泉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赤松茸、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赤松茸亩产可达2000公斤、收入近3.2万元。今年,狼土泉村轮作倒茬,种植西兰花等产值高、销路畅的高原蔬菜2000亩,确保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太子山旅游大通道全长270公里,像一条金丝带把散落在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有效盘活了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

今年以来,临夏州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改造乡村风貌,建设富有历史记忆、乡土气息的美丽家园……临夏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处处散发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活力。

项目带动、改革赋能,打造高质量发展奋进区

2月19日,临夏州各县市举行2022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吹响了新一年项目建设的集结号,拉开了临夏项目建设的大幕。

3月1日,临夏市环城北路项目陆续复工;3月20日,S36临康广高速公路全线首片预制箱梁架设完成;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第一批鲜切玫瑰5月上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州牡丹文化公园计划开园……

一个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踏春”而来,一大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集中上马,为临夏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临夏抓准用好政策机遇,研究把握投资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谋划争取实施项目,全州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投资项目681个、总投资2249亿元,项目涵盖交通、社会民生、工业制造业、新型城镇化、能源、新基建等多个领域。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临夏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一季度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8个、328亿元,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开门红”。

树立品牌、提升质效,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是一个只有290多户1600多人的小村子,锁折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沿线就有30多家东塬毛沟农家院,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这是一条“河州味道•临夏美食路”,更是一条增收路、致富路。

临夏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培育壮大美食百亿级产业,推行原辅料集中采购配送、区域性中央厨房等先进模式,构建“美食产业+互联网+州级平台+生产基地+供应链+餐饮门店”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门店品牌标识、餐具服饰、智慧系统“三统一”……临夏州、兰州市、济南市等地已经成立临夏美食餐饮协会(分会),让美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目前,临夏人在全国开办餐饮门店3.1万家、带动就业16.7万人。

永靖县徐顶乡层层梯田阡陌相连,当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1500亩有机百合迎来春季收获期。“今年百合的价格相较于去年秋季高出1—2元,品质佳的有机百合能卖到11元左右。”徐顶乡久长沟村群众张维红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临夏州在确保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的前提下,持续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今年计划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76万亩、新建农产品保鲜库64座、新建规模养殖场40家以上、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400户以上、新创建畜禽养殖强镇(乡)7个、畜禽养殖强村15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00万头(只)以上,“牛羊菜果薯药菌花”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谋新局

3月29日,1800多名州县干部职工和当地群众在临夏县造林点参加2022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当天栽植云杉4.16万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临夏州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争取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确保年内完成营造林35万亩、绿化美化道路1073公里,推广林下种植、养殖,发展“林家乐”(森林人家)。

临夏州全境属黄河流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130平方公里的刘家峡库区,从东、北、西三面将临夏县莲花镇40多平方公里的一方水土紧紧环抱,河岸线长达10公里。为了保护好母亲河,莲花镇组建了黄河垃圾打捞队,建设了刘家峡库区护岸工程。

今年以来,临夏州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清洁取暖改造等项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临夏河州中学与北京实验学校(海淀)联合办学,是临夏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教育事业发展新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圆了学子们从“家门口上学”到“家门口上好学”的梦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临夏州旗帜鲜明振兴教育,深入实施振兴教育“十大工程”,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63所,新增城镇学位1.3万个,新招录中小学教师1005名、同工同酬幼儿教师1000名,积极动员“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全州159所学校与济南市146所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力促进教育均衡提质发展。

就诊环境越来越宽敞、舒心,就诊流程越来越完备、规范……州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8家县市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在农村,配备合格村医1201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分类建设标准化要求,90%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诊治。

民生改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临夏州积慎始如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目前,实施棚户区改造2.3万户、老旧小区5000多户,拓通临夏市“断头路”12条,改造农村厕所4.1万多座……“民生温度”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持续增加。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支撑。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办成,让临夏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临夏州正在举全州之力、集全州之智,奋力谱写新时代临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篇章。


庆阳市:奋楫笃行绘“丰景”

61.05万贫困人口告别绝对贫困、一步跨入“高铁时代”、建成甘肃唯一的海绵试点市、建成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启动建设“东数西算”试点工程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登记难”问题小区化解率达到90%以上……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庆阳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生态建设成效卓然,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治有序推进,党的建设更加有力。

61万人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奏响崭新乐章

庆阳是革命老区,8县区均为贫困县区。庆阳市坚持强根基、补短板、抓难点、兴产业、促就业,攻坚克难、全力战贫。2020年12月底,庆阳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市8县区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1.05万贫困人口阔步小康。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庆阳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一县一业、一县一品”,集中精力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产业链条、畅通营销渠道、打造产品品牌、提升经营效益上下功夫,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过去五年,是庆阳历史上贫困群众收入增加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庆阳市将财政扶贫资金的5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引培各类农业企业331家,建办专业合作社7825个,近七成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了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367元增加到2020年的8901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庆阳市对收入不稳定的已脱贫人口、收入略高于贫困户的边缘人口实施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镇原、环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1年庆阳市消除返贫风险4368户1.6万人,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率超过10%。

勇毅登攀补短板,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0年12月26日9时,随着蓝色“复兴号”D4350次列车从银西高铁庆阳车站出发,庆阳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自此,庆阳与西安、银川构建起1小时和2小时“经济圈”,庆阳进入全国高铁网。

2021年7月9日零时,甜永高速开通试运行。甜永高速是纵贯庆阳境内煤炭、石油矿区的重要能源通道和红色旅游通道,在路网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开通标志着庆阳交通进入“两高”时代。

庆阳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山区交通不便,“困在路”成为掣肘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庆阳市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架构,一体推进高速公路联网畅通、普通国省道提级改造、“四好农村路”全域覆盖、临空经济增效扩量,全市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边打通陆上通道,一边开辟“空中走廊”。2016年,庆阳机场完成4C级改扩建,2019年甘肃省首架以城市命名的飞机——“庆阳号”城市主题彩绘飞机正式投运。庆阳机场航线远达“北上广”、近通“陕甘宁”,与乌鲁木齐、杭州等地也打通了空中通道,这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还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到庆阳发展中来。

庆阳市交通运输行业近年来累计完成投资750多亿元,公路总里程逾1.6万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3000多公里,以青兰高速、甜永高速、银西高铁为主通道,国省道为主干线的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6个县区通高速公路,4个县区通铁路,116个乡镇通等级公路;银西高铁直达沿海及内陆7个大中型城市。

能源开发充裕“家底”,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3月2日,庆阳市委市政府和中石油长庆油田在兰州举办专题报告会和新闻发布会,共同宣布庆阳建成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这是庆阳能源开发建设具有里程碑的一页,为庆阳服务“国之大者”、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庆阳能源资源富集,油煤气风光资源共生。石油资源储量78.8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的41%,已探明地质储量32.1亿吨;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占甘肃省储量的97%,已探明地质储量215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2万亿立方米,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8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可满足15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需求。

近年来,庆阳市先后发现储量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建成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和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2021年,庆阳市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庆阳石化公司原油加工量352万吨,实现营收205亿元,上缴税费73亿元。

2021年7月,我国首个单一主体规划建设的清洁主导、多能互补、千万千瓦级绿色综合能源基地——华能陇东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在庆阳启动建设。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00万吨,可产生落地投资超1000亿元,年税收4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8万个,将推动庆阳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深度转化。

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多措并举建设美丽庆阳

庆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持续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庆阳。

庆阳水土流失严重。监测资料显示,庆阳年入黄河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10,占全省入黄泥沙的1/3。2015年初,庆阳市启动“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提出“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的治理保护模式。2020年10月,黄土高原“固沟保塬”工程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被水利部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至2023年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固沟保塬”工程正式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经过接续努力,庆阳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120平方公里,保护塬面1180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减少6900万吨。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庆阳市紧盯污染源头,淘汰“清零”全市628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建成优质煤炭集中配送中心及网点……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6%。

能源新都如何实现绿色崛起?庆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主任的“全市重大安全协调委员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再造一个子午岭、一村万树等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累计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2%,华池县南梁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刀刃向内改革创新,深耕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进一步降低企业供水、供暖、供气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范围内的供电价格”“全面推行亮牌服务、持证上岗、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群众评价、查处举报、末位问责制度”“组建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增信服务”……近期,庆阳市掀起刀刃向内深耕“软环境”的热潮。

聚焦促进涉企政策落实、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公正合理执法司法、解决企业突出问题、治理干部作风顽疾五方面,庆阳强化治理、攻坚突破,并启动创建“服务型效能型”机关活动和开展“千名干部帮扶千企”行动,全力推进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建设。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表示,庆阳市将逐步探索建立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真正让营商环境优化成为庆阳加快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深厚的土壤。

庆阳市“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产业扶贫模式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创新40案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国务院表彰;“12345”热线获全国最佳服务案例奖……

随着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庆阳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是近年来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如今,庆阳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地干部群众正在按照“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的发展思路,同心奋斗、勇毅前行,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山桦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