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特辑(2022.4.14)

2022-04-14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5270

1649904063806673.jpg

风奈我何

◇ 马有福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近乎信息真空的大山里,西北山民们的感觉一个个却都远超那草枯之后高悬在晴空里的鹰眼,敏感得不由人不为之一惊。

犹记得小时候,每每新年来临,风起田野巷陌之际,我们村那些一脸皱纹的老人们看着墙头上瑟瑟摇曳着的野草,就会说起他们心中那些淡烟般飘忽着的天道。他们认为,这风儿里含着即将开卷的年景,这是就像石刻一样沉淀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河渠,不会轻易改道易辙的。怪不得,看这风时,他们有一种站在河岸上看水一样的投入与专注,也有一种不满足于自己习惯站位的挑剔于面对宗教般的神圣。于是,每每到了农历春节前后,他们就会走出大门,结伴走动在村巷、田野里久违的一隅,把村庄当成刚刚展开的书页,在熟悉的凉风中寻找岁月的新意和春天姗姗来迟的脚步。有时,蹲地就是一个上午,甚至一整天,宛然修行。

就是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平静里,他们看似无意、实则悉心地体察着从太阳丛初升到中午这一段时间、甚至整天的天象,让自己的鼻息隐秘地接通长途跋涉了许久的各种村外来风。在他们看来,这风无论大小强弱,长短各异,都是春天的冰山一角,是连着桃红柳绿的层层涟漪的,也是连着他们人在西北的万般心事的。

我知道,早在风起之前,他们的心头就有这样一道任谁都撼动不了的价值堤坝: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九果十财。也就是说,初一的风直关这一年鸡的命运,初二的风直关这一年狗的顺逆。以此类推,与他们利益攸关、朝夕相处的牛羊、庄稼等,最切身、最要紧的民生大事都一一显现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缕缕微风中了。风柔,命柔;风硬,命硬;风里蕴含着某种不可预知事物的走向和他们惯性的心境。人是风里的灯。越是敏感的人,越能在摇曳着的风里感受得到自己以及各类生命的脆弱。这早就是他们雷打不动的心境、心相的一部分了。

犹记得我们村老仲老汉面对其他人关于年景的各种各样带着私人狭隘的推测与判断时,他总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自信扫除人们心中的阴影:凡事的好歹都在隐藏,要是我们不幸言中,那不是翻了天了?哈哈哈,哈哈哈。有时,土墙根里荡漾开来的串串笑声让高高低低站一溜晒太阳享受阳光的老小无一例外都平抚了脸上的皱纹,宛然一排活着的兵马俑,在岁月的安逸中忘了一切。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掀天揭地的大黄风撞开了镶嵌在土墙上的大门,他们这才无动于衷、轻描淡写地说,春天可能快来了。

可是,这季节的来势也太有点夸张了,其鲁莽是南方人不可想象的。

听,随着猛虎下山般的一阵啸叫,一股又一股沙尘暴就像天河决堤一样吞没了周边的城市、山村。这,那里是沙尘暴,而是一股流淌在山河大地之上失去了河床的黄河。它左突右冲、横冲直撞,不断翻卷着脚底下的沙尘、垃圾、羊粪蛋等一切连根拔起的尘埃在不断摇撼着树木,摇晃着院门,掀开了木窗,驱赶着各类灶烟四处逃窜,致整个天地一片混沌,失了棱角与边界,宛然一团灰蒙蒙的土球。

最不堪,那夹杂着腐土味的尘埃远胜秋天那四处肆虐的蚊蝇,径往一切有缝的空间里钻,直弄得人的嘴巴、鼻孔和衣袖里到处都是浮土。这使许多农户不得不闭门在家,躲雨、躲雪般躲过这天昏地暗、天翻地覆的三五扬尘天。

讨厌不讨厌!但山民们却连连摇头。说这是西北一年一度的春天序曲,要是没有这样一番摧枯拉朽、天翻地覆的极端天气出现,这春天的步伐就会遥遥无期,就不知道是何时动身了。大西北真怪呀!风起云活,云活地暖,地暖雪消,雪消成溪,溪自淙淙,如同弹奏着一支古老的曲子。而婉约之前,必得黄钟大吕,河湟大地哪能没有这样一场或几场这样襁褓般孕育春天的狂风?也只有黄风阵阵后,苍茫大地上才会看得见耕牛,积雪斑驳的土地才会一点点旧貌换新颜,完成它们的脱胎换骨。

奇怪的是,这风一旦平息之后,在一两个月里,整个河湟就会平静如初,不再风骤雨狂。甚至,风雨远盾,有时盼都盼不来一缕含雨的微风云影。这时,山民们上完房泥之后就会手搭凉棚,遮住太阳,远望着山巅的云起云落,总希望有一阵微风把它们驱赶到村庄。但风就像抽了筋一样地还没走到村庄就全然地泄了气了。

这段时间,风在哪里?

春风不度玉门关。村庄就会不断飘来各种传言,它们代替了风在四处逡巡。说,人的淫乱造成了大自然的干旱,风栖广州,沦落风尘,庄稼只能深埋在土里泣血风雨。也有人说,风随麻雀上了新疆,人心没了爱的村庄肯定会失去风的垂顾。唉,不说了吧!听风的买卖跑死马,风该来的时候它自会来。果然,和风细雨,惠风和畅,一场一场,悄然间绿了山野,绿了心头,日子在无望中又像庄稼一样丰收了一茬又一茬。原来,风就在村庄的上空守望着我们,它是不会抛弃心怀希望的人们的。对此,山民们为之心知肚明,知足感恩,希望连连。

这不?一俟秋天来临,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的每一个麦场上,一旦看到农人堆起用古老的碌碡碾下的麦豆作物,风儿们就像货郎担生意人一样悄悄来到了村庄,就等在农人拿农具伸开胳膊的低空,配合干活那么默契。当农人一叉叉把作物送上低空时,看不出行迹的风就会踊跃而麻利地帮着他们及时分开麦衣和麦粒。真不知它们有多少双巧手,还不等一叉含混不清的草屑从空中落地,它总是让尘土、麦衣、麦粒各归各位,互不窜越。土随风去,衣自一边,而金色的麦粒就会准确地落到农人的脚下。

在西北,山民们将这一道农活叫做扬场,是属于高原农民秋收碾场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我曾将此称之为“御风而行”,也总觉得这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理想的劳作画面。

难忘的是,在我的家乡,越是会扬场的人越懂得他们头顶的那场风。他们说,那些刁钻古怪的旋风只会拧成麻花,没有条理,它们不是分离麦衣的理想之风。而那些结伙打劫的乱风宛然一个个凝结的疙瘩,也像一个糊涂而不开窍的人,除了一次性卷走麦粒,再没有其它的能耐。而每每遇到这两样风,他们就会停下手中的叉子,叉腿站在麦堆旁静静等待,宛然一时的修行。有时,站着站着失去了耐心,他们就会仰天呼哨,自以为这是能够唤来清风、细碎之风的口哨。这时,不知是他们唤醒了风,还是风自经过了麦场,他们顿感额头凉爽,耳际有风,这就马上疯了般弯腰、直腰,机械地一叉叉把含着希望的草屑扬向头顶。而就在这样不断地扬扬洒洒中,一堆堆闪着金色的麦子、黑色的油菜籽、白色的大豆就从各自不同颜色的衣物中脱壳而出了。

扬场是技术活,更是与风合作的一项农活。有时,天不配合,风不作美,人再怎么努力,也无论有多着急,麦子等作物与生俱来的外壳衣子就是不肯自然分离而去。而这时候,山民们就会开始指望夜风,并借着夜风之手,让作物走出胎衣,走向谷仓。

风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会有不同的走向。就我所知,我们那个村庄,在秋天里,白天的风是从村口吹向山脚的,属于南北走向;而一旦天黑,太阳落山,风向陡转,风马上就会从山脚吹向村口。更为有意思的是,我们村前半夜的风就像喝茶喝多了而失眠了一样,始终精神抖擞,一直刮个不停。直至夜半,才一点点缓和起来。而到了黎明,它们就全然地偃旗息鼓,常常瘫成了一团泥,再也吹不散一叉含着麦粒的衣草了。

等秋收结束,田野被弃之如履,牲口被野放在山间之际,青藏高原总会又迎来一场气势不凡的大风。就是这场大风把寒冷和霜雪带回高原,吹落草木树叶,吹来满目苍凉。可是,山民们这时却对风没有任何谈说的兴趣了。因为,这个季节几乎时时都有风。任尔东南西北风,风就是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他们都不曾怎么在意了。惹不起,躲得起,无一例外,他们都躲到了自己的黄泥小屋,燃烧牛粪烧热了屁股下面的土炕,还将生起一个可粪可煤、可柴可草的火盆或者火炉。田野不长庄稼,农事不再紧迫,这时,他们听着窗外的风声,就开始过起风奈我何的闲适日子! 


梨花千树雪

2760b35f-272f-4428-8361-8a8ae4d67f80.jpg.jpg

杨敦 摄


把我眼睛里的春天给你

(外二首)

◇ 马萍

把我眼睛里所见的春天给你

此时微雨湿润了清晨

鸟鸣在枝头跳跃


我一直站在湖边

看树影在水中摇曳

雨滴打碎湖面的完整


一只鸟飞进我的视野

叫声激起更多的鸟鸣

小风惊起湖面更多地晃动


花朵们开得热烈而精致

风过处花瓣飘飞 何时

花朵能够重回枝头


花朵的舞蹈

这是春天熟知的轮回

盛大的季节的舞台依然铺开

花朵们重新上演华丽的舞蹈

阳光的爱抚使花朵们成为舞者

每朵花都是一位舞者

风刀霜剑上的舞蹈使生命更加庄严


庄严的生命以静默之姿等候春天

等候阳光的温度使它们重回枝头

重回属于它们的舞台

大地铺展无限生机,花朵的舞台

从最低的山谷到最高的枝头

从湖边延伸到原野尽头

从鸟鸣喧闹到流水声里

没有什么能丈量大地的春光

没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舞蹈


夜至西安

暮色四合时车至西安

平畴沃野中突兀一轮圆月

左下方有点小缺口

小孩咬去了一角的月饼?


然则甜美仍在表面泛光

星星点点的灯落在原野

挂在窗格,万家灯火

万家灯火中

唯有一盏一直为我们亮着


塞外春

(外二首)

◇ 牛 岱

今夕芳辰柳半裁,频年只影几徘徊。

故园日日缘君扫,传信归鸿早点来。

春暖

风扣柴扉隐隐鸣,园中桃李变婷娉。

子规声里催迟日,刚过春分脱海青。

大夏河畔喂银鸥

泥融频日曝河洲,赢得空闲喂白鸥。

展翅抛弧真眼疾,悠然滑过影长留。 


花开的季节,漫起了河州的少年

(外一首)

◇ 马永清

花儿开了

太子山顶融化的冰雪浇灌了你

草儿绿了

黄河之畔吹来的风唤醒了你

春耕开始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种下了希望

最美的季节,踏青于大自然

欣赏美景,陶醉在花丛中

花开的时候,漫起了河州少年


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河州花儿的灿烂

听,在大夏河畔、莲花山、松鸣岩……

漫起的声声花儿

飞上云端,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穿过山谷,树木吐出了嫰芽

走过河流,鱼儿欢跳跃出水面

最是一年花开季

绝胜的美景在河州


广通河畔春意浓

钟鼎山还没有褪去荒草的枯萎

春的绿意在草丛中若隐若现

齐家文化博物馆静静地矗立着

诉说远古先民的故事

太子寺如一缕阳光

见证着劳苦耕作的一方土地

广通河像一条玉带

灌溉着万亩良田

浓浓的春意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风光

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


一年之计在于春

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产业扶持、五小产业

战疫情、抢农时

复工复产

防疫春耕两不误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扮靓村容村貌、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良田、远山、村落相互交融

构成一幅诗意田园画卷 


春醉石海

◇ 陈进坚

春风漫过积石关

千沟万壑逐渐苏醒

天公掉下几滴热泪

打湿了花草的笑脸


早起的鸟儿

奔赴生活的边缘

用嘶哑的声音顽强地歌唱

满腔的热血在喷涌

染红了梦的翅膀


沉默的石头

终于忍不住寂寞

也不甘于平庸

学着开口说话

讲述新时代的积石故事


一块块石头

是先人遗落下的一只只羊

每一只羊都有自己的心事

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绿意

◇ 弗一

绿意,你来的刚刚好

在我的心头绽放

似清晨的微光

似夏日的晴朗


那绿意

如此熨贴着我的心房

似零星的橘光

似火红的太阳


绿意啊

我一生追求的徜徉

或许在抬头的一瞬间

或许在停住脚步的一点点时光

它就那样

调皮地,跃入我的眼眶


呼吸一口芬芳

感受一点晨露

轻轻地

让这种小小的惬意

在此间

缓缓流淌


一堂散发着文化芬芳的学术课

◇ 田园闲客

早闻东乡族著名作家、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马自祥,但一直无缘相见。2018年3月8日上午,东乡县民族博物馆举办《东乡族传统文化简述及文化的特点与类型》学术讲座,我有幸应邀前往,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马教授。

我是生活在积石山县的土族,土语与东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而且我对东乡族民俗、语言等文化略有了解,并十分感兴趣,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设在县统办楼的会议室里,有县民族博物馆等县直文化教育系统工作人员,还有慕名前来的听众约80多人,都早早地赶到这里,聆听马教授的专题讲座。

马教授笑语盈盈向与会听众致以问候,乡音乡情,一下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可以看得出来,在东乡,很多人对马教授并不陌生。尽管只是初次见面,但他随和亲切的言谈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见如故之感。马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其中不乏新颖独到的见解,他从八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东乡族传统民俗、语言等文化方面的精髓和要义。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马教授神采飞扬,常常是妙语连珠,侃侃而谈,他时而用东乡族母语,时而引经据典,风趣幽默,视野开阔,展现出一位学者博雅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是学术讲座,但马教授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撷取生动的具体事例,融合了东乡族口头文学中的篇章,饶有兴致,身临其境,将听众带入儒雅芬芳的文化氛围中。

我经常在想,文化对人的作用及影响有多大?文学带给人的精神营养有多少?听讲座时,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地浮现这样一幅景象:即使身处在干涸缺水的大山深处,生活在这里的东乡人民也没有停止歌唱。所以在沟壑纵横的贫瘠一隅繁衍生息,与他们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分不开。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东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想很大一方面靠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东乡族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有语言无文字的东乡族群众中口口相传。东乡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谚语、格言、歌谣、舞蹈等文化艺术结晶,他们用接地气的文艺形式,表达自己细腻多情的内心世界,寄托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使人不由地深受启发和鼓舞。

马教授在讲座中说,是东乡哺育了他,东乡这片热土养育了他,他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用东乡语讲述民间故事时,博得听众多次热烈的掌声,我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他选取流传甚广的谚语、格言、幽默故事,阐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渊源、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在文化层面作了新颖解读。给我感触颇深的是,马教授讲述东乡民族善于学习和借鉴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把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运用到农业活动中,并用东乡语归纳成农谚。

马教授结合东乡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概括论述东乡族传统文化魅力所在,独到的见解闪烁着睿智的思想光芒。使我对临夏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诚如在讲座后,东乡族学者马福荣所言,“马教授讲出了东乡人的心里话,勾起了不少人儿时的回忆,东乡擀毡、钉匠等传统工艺,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而做好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任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陶柯教授在听了讲座后感慨颇多,他说:“马教授的讲座全面深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讲解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把深奥枯燥的学术理论与具体的文学样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听讲者获益颇丰。”我也深有同感,东乡族文化学术讲座,对提高东乡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加深了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需要吸收精神上的滋养。东乡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借鉴吸收了多元文化思想精髓,形成了包容、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东乡族文化中浸透着的仁爱思想,讲求忠孝全美,追求两世吉庆的哲学思想,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在谈到如何传承东乡族传统文化时,马教授提出,如东乡由来已久的擀毡、钉匠等民间技艺,还有东乡语、服装服饰等,需要加以抢救式保护,如果不及时挖掘、传承,将面临失传的可能。东乡的民族歌舞艺术,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文化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挖掘整理,做好传承与创新。他寄语,文化工作者要做好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讲好民族故事,用优秀文化提升民族精神,造福于家乡人民。 

编辑:山桦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