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队员蜕变为养牛能手
——记全州脱贫攻坚典型帮扶干部谭宏
记者 马健
“老赵,今天早上精饲料的量加得不够。”
“昨天晚上牛场的窗户没有打开,注意通风。”
“明天一定要把1号棚里的牛粪及时清理了……”
说这些话的人并不是专业的养殖户,而是金川集团公司驻积石山县安集乡风光村工作队的队员们,谭宏就是其中一员。每天去村里的牛场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时间长了,这些话也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风光村牛场属于村合作社,是唯一形成规模的村集体经济产业。2019年9月,牛场陆续从周边和武威等地购进80余头小牛犊,成为带动村民奔小康的希望。
“村里以前也有人养牛,但数量特别少,这批牛犊购进后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对这批牛犊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真正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新起点。”谭宏说。
然而,牛犊进牛场没多久就有几头生病,驻村工作队队员赶紧联系县上的畜牧专家找病因——牛场通风条件差、牛粪清理不及时成为主因。
通过这件事,队员们明白了科学饲养的重要性,而这些队员都是养殖的“门外汉”,怎么办?只能学习。
为了尽快改变牛场的管理现状,谭宏向畜牧专家咨询,并购买搜集养殖相关资料开始刻苦学习,从最基础的饲料配比、饲喂时间、牛场卫生防疫、通风等学起,与队员一起探讨交流,制订饲喂时间表、牛场卫生防疫管理制度、饲料配比图等,耐心培训牛场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帮助村民熟练掌握饲养知识。每到喂草、喂水时间,他们都会全程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现场处理。目前,牛场的饲养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卫生防疫状况明显改善。
合作社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具备盈利能力,谭宏及他的同事在狠抓牛场饲养管理的同时,更不忘算经济账,经过反复对比和研究多种饲料配方,最终确定成本低且营养高的最佳饲料配比,并帮助合作社负责人树立企业化经营理念和成本意识。
如今,风光村的牛场饲养管理步入科学、有序轨道,成本管控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谭宏也从一位驻村队员蜕变为养牛能手,经他们的耐心指导和帮助,牛场管理人员及饲养人员的科学饲养意识、成本意识不断提高,为全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 责任编辑: 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