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脱贫事迹 讲述幸福故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夏州采访侧记
记者 陈礼娟
《从厦门到临夏:1400只白鹅“易地搬迁”吃尾菜》《布楞沟小学:孩子们的音乐课》《甘肃临夏:移民下山天地宽》……随着中央和省市媒体走进我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持续升温,一个个海报、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边采边发,以全媒体传播方式,挖掘出脱贫典型,讲述着临夏人的幸福故事。
9月1至9月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我州东乡县、临夏县,发挥媒体的舆论强势,大规模、高密度、立体化、全方位地讲好临夏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生动体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及我州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
采访团一行率先赶赴东乡县达板易地搬迁安置后续产业园、高山乡布楞沟村、锁南镇城南社区等地进行走访,近距离了解东乡县在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用一个个生动的报道展现今天的东乡。
“政府和企业一次投资60万元,建成这座扶贫车间,一年就可以帮助农户增收90万元。”在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的扶贫车间,伴着缝纫女工们“哒哒哒”的制衣声,龙泉镇党委书记杨志君热情地招呼采访团的记者们,讲起了“留守妇女”穿工装的故事。
东乡县是深度贫困县,沟壑纵横,条件恶劣,境内有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拱北湾村坐落在其中的一座山梁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男人们外出打工,女人们就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孩子。
为建起这座扶贫车间,杨志君没少操心,组织召开村民知情大会,积极动员妇女走出家门。然后,一户户走访,上门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功组织了60多位贫困妇女穿上了工装。上班挣钱,让拱北湾村的“留守妇女”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妇女因为从小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她们不仅学到了技术,还能捧着手机里的文章念出来。这让现场的记者们忍不住点赞。
听了杨志君的介绍,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新闻中心首席记者徐讯拿出相机,用镜头记录扶贫车间带给妇女们的可喜变化。报道一发表,引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随后又在俄罗斯VK平台上用英文、韩文等外语发表,当天阅读量近11万、互动量超过500人次。
易地搬迁安置后续产业园、扶贫车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技能培训、光伏发电……在东乡县,采访团为这样一个深度贫困县的华丽转型而赞叹不已。
一路同行,“增收、变化”成为记者口中的高频词。每到一处,采访团都认真采访和仔细记录,与采访对象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
9月4日下午,采访团深入临夏县土桥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前韩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井沟乡大塬顶村、临夏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尹集镇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等地,详细了解临夏县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的开展情况。
黄土地上养白鹅,这让采访团一行很稀奇,更加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近年来,临夏县紧盯高原夏菜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引进龙头企业为抓手,持续巩固和提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优势。引进培海特、绿百合、百益等10家龙头企业,建成以先锋、新集、尹集等乡镇为中心的11个种植基地,种植的莴笋、西兰花、西芹等高原夏菜,空运到厦门等沿海城市后供不应求。但是,只要种菜就必然会产生尾菜,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一大“公害”。为此,临夏县启动尾菜处理的“生态循环”项目——养鹅。
“鹅,是一种食草禽,最大特点是喜水,必须在水塘养殖。9月5日,《工人日报》记者在干旱缺水的甘肃临夏,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上见到了1400只大白鹅……”采访途中,《工人日报》记者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拔穷根、同富裕,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一路,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您觉得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很多人笑着回答,‘现在的生活是做梦都想不到的!’”甘肃新媒体集团邹明敏说,“无需刻意找寻,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灿烂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临夏的工作做得很扎实。”
“通过一周的采访,临夏给我的印象很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走进农村,走入农户家中,看到最多的是老百姓的笑脸。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一线用我们的笔向外界讲述临夏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农民日报》记者李昊说道,“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来临夏,用我们的宣传阵地,报道临夏的幸福故事。”
编辑: 责任编辑: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