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村:“鸡肋地”变成“高标田”
记者 刘红红
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穿行在临夏县北塬镇堡子村的田间地头,油桃采摘园、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充满现代气息的农业园区、高标准的养殖场不时跃入眼帘,昔日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呈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喜人景象。
“堡子村变了!”了解堡子村过去和现在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叹。谈起堡子村的变化,还得从土地流转说起。
堡子村人多地少,全村17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许多人放弃耕地,选择外出务工。
曾经,家里的土地成了村民郝永梅一家的“鸡肋”,3亩地收获玉米2000多公斤,除去种子、化肥等成本,一年的收入很有限,想外出务工又舍不得土地撂荒。
2015年的春天,临夏县率先在北塬创办了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堡子村的1043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300元的租费被流转。郝永梅也把家里的3亩地全部流转,专心当起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村上的妇女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据该村第一书记林吉祥说,堡子村是北塬镇土地流转最早、流转面积最多的村。全村1762亩耕地现已流转1489亩,流转后的土地被高效利用,打造成了以蔬菜种植、奶牛养殖、发展经济林果为核心的“种养加”循环农业示范区,村民收入实现多元化,有的进牧场搞养殖,有的在中荷国际鲜花港项目建设工地、园区种植基地打工,有的做起了生意,村里的130多名妇女也在家门口实现了打工挣钱的愿望。
村民王临喜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给了众博鸡厂和百益现代农业园区,她在园区花卉基地打工。“除了土地租金,我现在每个月有2400多元的工资。以前一到冬天没活干,现在一年四季我都在这里干活,有了稳定的收入。”
土地流转激起了农业发展千层浪,不仅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北塬镇的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壮大,已建成油桃和啤特果、马铃薯种植,玉米、高原夏菜种植以及花卉栽培“四个千亩基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种“草包庄稼”的现状,让他们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
行走在堡子村,看到的是“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美景,听到的是群众对创业贷、医保、养老金等惠民政策的赞叹,感受到的是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编辑: 责任编辑: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