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临夏,向幸福进发

2020-08-19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马龙 刘刚林  浏览量:841

小康生活 栏目用图.jpg

温暖的回响.png

临夏,向幸福进发

记者 马龙 刘刚林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省、州、县2896名帮扶干部签下军令状,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这是非同凡响的减贫成果——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56.32万人减少到3.2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2.5%下降到1.78%,583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临夏市、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永靖县、积石山县6个县脱贫摘帽。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2020年,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工作力度和方向,拿出韧劲和拼劲,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3.25万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临夏县和东乡县脱贫摘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

临夏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牢记嘱托、饮水思源、感恩奋进,以只争朝夕的状态、背水一战的决心、攻坚克难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强力推进“3+1+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项目建设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不负使命——高位统筹推进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精准扶贫之于临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是民生之首、更是发展之要,脱贫需下持久功。时至今日,从大夏河畔到太子山麓,从田间地头到村头巷尾,240多万干部群众,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正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摆脱贫困的命运。

“州县乡各级干部要认真落实挂牌督战要求,与各族群众一起苦一起干,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好,把扶贫资金和贷款资金管理好使用好……”今年3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知情大会在地处偏远、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东乡县沿岭乡新星村举行,州委书记郭鹤立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州委领导蹲点督战、解剖麻雀,由此拉开了全州上下逐村逐户过筛清零、全力冲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序幕。

实行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是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关键举措,只有着力找准薄弱环节、把握重点任务,用力疏堵点、着力解难点,才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此,我州全面推行领导包村制度,尽锐出战,对东乡县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38个贫困村实行州级领导、州直部门挂牌督战,对东乡县、临夏县贫困发生率在5%到10%的38个村实行州级领导、州县单位包抓,以县为主体进行作战。

“我们是计件制,平时每个月都能拿2000多元。”在东乡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打工的龙泉镇搬迁群众马热支非笑着说,现在一家人不但住到了达板镇的楼房里,她还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了一名缝纫工人。 一项项扶贫措施的精准实施和助推群众脱贫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名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为推进挂牌督战工作,我州各县市对照《临夏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全面小康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全覆盖制定了到户到人督战作战方案,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层层开展“三个遍访”,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集中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补齐了发展短板,提高了脱贫工作的质量和成色。

培育产业——贫困群众增收有渠道

“进入赤松茸采摘旺季,我每天来摘,一天有80元的收入,比干其他庄稼活轻松、还挣钱多。”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建档立卡户高淑琴高兴地说。由于家里有老小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得知村里赤松茸种植基地需要人时,她第一时间报名,在这里打工已经有8个多月,收入了2万余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基,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实现稳定脱贫。然而,我州贫瘠的土地难以孕育富民产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路径狭窄一直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为此,今年以来,州上进一步转变观念、放眼长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动员全州上下积极投身到对传统种植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及小农意识的革命当中,实施了种植结构调整“60万亩工程”,让高原夏菜、特色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百合、花卉、藜麦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在我州遍地开花。上半年,全州共引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41个,总投资38.7亿元。

同时,创新举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3亿元,按照“支部+合作社”“支部+扶贫车间”“党建+电商扶贫”等模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五小产业”、餐饮等富民产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积极推进光伏、电商、旅游等扶贫新业态,精准有效地把贫困群众紧紧嵌入到产业链中,彻底改变了群众祖祖辈辈种“草包庄稼”的现状,空前调动了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有效带动了6.3万户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希望田野,一家家势头强劲的扶贫车间,一张张闪闪发光的特色名片,正搭建起我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桥梁。

强基固本——打造脱贫攻坚“桥头堡”

提起位于临夏县县城东部的新集镇苗家村,很多人都知道这里种植的高原夏菜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是,曾经的苗家村,不仅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8年度还被镇上评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面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州上从选配村“两委”班子入手,以“党建+”的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产业扶持合作社党支部,流转群众土地250亩,涉及农户112户,种植了红头葱、西蓝花、娃娃菜、香菜等。目前,亩均产值达8000元左右,周边群众在此务工每月还能挣到2000元工资。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建好一个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组织基础,也是促进贫困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州聚焦深度贫困,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做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落在哪里,党建工作的保障引领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有力推动人财物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并通过采取调整撤换一批、择优选派一批、净化清理一批、公开选聘一批、教育培训一批、学历提升一批的“六个一批”措施,公开考录专职村文书312名,从县乡机关选派256名优秀党员干部专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调整撤换存在年龄偏大、履职能力不强等问题的村干部1449名,987个村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343个,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252个。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如今,我州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只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保持定力、注重质量,就一定能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临夏大地上兑现时代的庄严承诺。

编辑: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