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村”里的红色传承
记者 郭慧霞 黎元军
日前,记者来到康乐县莲麓镇旺子沟村采访。村口处竖立的一座书有“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途经之地”字样的纪念碑,显现出旺子沟村的红色历史。
1936年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途经此地,在这里休息了半天时间。当时,时年36岁的村民赵玉英与儿子、侄子三人做了杂面馍馍和一大锅野菜面碎饭招待了歇脚的红军,红军离开时,将一个空着的红铜箱子和三枚银元留给了赵玉英作补偿。后来,赵玉英将银元捐了出去。
70岁的苟进昌老人是赵玉英的后代,他从小就喜欢听家里老一辈人讲红军的故事,收集和整理村里老人对红军的回忆成了他的一个爱好。如今,他除了收集和整理资料,还义务当起了红色文化宣讲员,一有时间就为村里的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我有义务把革命前辈的故事传承下去,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苟进昌说。
近几年,在村干部和红色文化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旺子沟村的红色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为了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在村里立了两块纪念碑,让大家在缅怀革命前辈的同时铭记历史,警示后人,让红色精神代代流传。”村党支部书记石志荣告诉记者,村里打算依托红色文化,精心打造红色旅游,同时也把这些红色精神财富传递给广大游客。
白墙红瓦、青山绿水之间,红色的标语、旗帜、五角星显得更加鲜艳。沿着盘山路行走,石志荣告诉记者,这个有着70户人家的村子还有一个别称——“匠人村”,因为村里有80余人是钢筋工、瓦工、架子工等,平均每家就有一人有一技之长,会这些手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该村的杜小晴就是一名技术娴熟的钢筋工,专门在建筑工地负责钢筋绑扎工作。以前,杜小晴一家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生活,但收入偏低,加之父亲生病需要花钱治疗,他家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后来,在村干部和同村亲友的帮助下,杜小晴学习了绑扎钢筋的技术,到兰州的一处建筑工地做工赚钱。
据石志荣介绍,每年村里都会举办钢筋工、电焊、烹饪等技术培训班,让更多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门路。
现在,杜小晴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工程队,队里的10多人都是本村人。从一名小工到包工头,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领村里乡亲一起奔富路,日子越过越好。
杜小晴告诉记者,他是听着村里老人讲红军故事长大的,红军的精神也时刻鼓舞和激励着他,现在他打算将红色故事讲述和传承下去,继承红色精神,带着乡亲们好好干,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生活。
编辑: 责任编辑: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