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她力量”
记者 郭慧霞 黎元军
47岁的陈女女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收拾好房间,吃完早饭,就去扶贫车间上班。她家离扶贫车间很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
陈女女是康乐县附城镇石王村村民,是一名残障妇女,自从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有苦不能“言”,生活的重担几乎压垮了陈女女。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直到2008年,陈女女的生活发生了“巨变”,这个改变源于该村村民任利琴。任利琴在2008年结束外出打工,回到家乡创业,凭着自己在河北布鞋厂学到的手艺,拿着2000元钱干起了加工布鞋的“小事业”。
“在外打工6年多,也学到了一些技术,回到家乡,一直琢磨,想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干点事。”任利琴说。经过反复思考,她购置了一台缝纫机,先在家里手工制作布鞋。
由于她做的布鞋质量好,顾客渐渐多了起来,还有了许多回头客。时间一长,村里的妇女都想跟她一起做布鞋赚钱。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她决定再买几台加工布鞋的机器,分给有意愿的村民,让她们在家做布鞋。
任利琴了解陈女女家里的情况,便主动到她家里,劝她和自己一起加工布鞋,就这样,陈女女走上了用手艺改变生活的道路。
“村里的妇女基本都会手工制作布鞋,她们做鞋,我收集,再往外销售,按件给她们计工钱。”任利琴告诉记者,“像陈女女一样刚开始不会加工布鞋的村民,我会单独到家里教,让她们慢慢掌握制作方法。陈女女初学时虽然困难比较多,但她很用心,也很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的手艺也越来越熟练,挣的钱也多了,日子慢慢变好了,肩上的担子也减轻了许多。”
到2018年,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任利琴在村里建起了布鞋加工扶贫车间,车间成立后,也陆续收到了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订单,布鞋的年销售量达到了10万双,收益越来越好。“订单多了,员工的工资也提高了,做工又好又快的话,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的工资。”任利琴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妇女到扶贫车间打工,车间现有的28名员工中27名是女性。任利琴将周边的妇女聚集到一起,定期培训布鞋加工技术,让她们有一技之长。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任利琴在发展自己产业的同时,也帮助和带动更多村民、贫困户致富。以实际行动告诉身边姐妹——致富的路就在自己脚下,“半边天”也有大能量。
编辑: 责任编辑: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