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梳木村里念“牛经”

2020-06-28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陈礼娟 张姝  浏览量:912

小康生活 栏目用图.jpg

温暖的回响.png

梳木村里念“牛经”

记者 陈礼娟 张姝

距离积石山县段卧龙沟5公里远的山脚下,有这样一个村庄,一座座院落依山而建,散落在绿树之间,显得十分幽静,也给村庄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日前,记者从中咀岭乡政府驱车,一路来到该村——梳木村。

“我们村属于典型的二阴地区,耕地面积2575亩,但人均耕地只有1.37亩;建档立卡户277户,已脱贫271户……”梳木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山介绍道。

“耕地这么少,又是山区,你们是如何脱贫摘帽的?”记者问道。

马海山指着不远处的大山说:“就是这座山这条沟造就了我们村的养殖能人。”

提起梳木村的养殖能人,就不得不说说王根福、王孝成兄弟俩。

五年前,王根福的儿子出意外去世,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陷入绝望,紧接着儿媳妇改嫁,留下两个还在读书的孙子……“我们家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但我们的山地收成不好。家里养的牛主要用来驮粮食、犁地,日子过得很艰难。”说起过去,王根福一脸的无奈。

2015年,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给王根福“贷”来希望,但又让他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时,同样是建档立卡户的王孝成找到了他,共商“用钱”大计。

“一起养牦牛吧,我们轮流到山上放养,还可以兼顾家里……”几经商讨,王根福、王孝成达成了共识。

随后,他俩卖掉了家里的两头牛,买来了14头牦牛,开始自繁自育。“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养殖经验,养牦牛也得心应手。”王根福说。

短短几年时间,王根福家的收入从当初的几千元到现在的上万元。他拆掉了土坯房,住上了砖瓦房。“现在,5万元贷款我已经还掉了一半,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王根福信心满满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积石山县实施了170多个产业培育项目,其中在贫困户养殖业发展奖补项目中,王根福家列入其中。“等产业奖补的钱发下来,我再自筹一些,打算再买几头牦牛,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王根福说出了近期的打算。

王根福只是梳木村在脱贫路上变“输血”为“造血”的一个缩影。

现在,梳木村分散养殖户已经达到270户,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余元。养牛业的蓬勃发展,使全村群众逐渐走上了一条脱贫之路和发展之路。

编辑: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