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千村行·走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州乡村振兴示范村何汪村——幸福生活“干”中来

2021-07-06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赵淑娴  浏览量:667

1625538782668241.png

记者 赵淑娴

“以前,我家住在山沟里,出行很不方便,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很贫苦。2019年,靠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搬到了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我还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每月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工资,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每天和同村的姐妹们一起上班,一起说说笑笑,特别开心。”6月22日,记者走进东乡县龙泉镇何汪村扶贫车间,村民尚海海正熟练地加工服装,说起她家这几年的变化,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尚海海所说的新家,正是何汪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旁边就是方大集团建设的扶贫车间。该扶贫车间解决了村上40多户贫困家庭妇女的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问题。

何汪村从2019年全村脱贫以来,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超前谋划特色产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描绘出一幅“富村山居图”。

住新房 改善生活环境

何汪村地处两条山沟、两道山梁间,群众居住分散,生活条件恶劣。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村174户群众住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如今的何汪村形成了“分批次走出去、划片区聚起来”的生态宜居格局。

“近年来,结合全村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我们对接县自然资源局对部分建设用地进行了‘调规’,将本村7个社整合成4个安置片区,集中配套建设了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通过实施‘十三五’易地搬迁项目,集中安置分散居住在何家沟、碾子沟、冯家、碾子岭等5个社的59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实施避险安置项目,将何家沟社剩余的7户非建档立卡户安置到集中安置点周边;通过易地危房改造、整户搬迁项目,将5户危房改造户搬迁到安置点周边;通过生态宜居搬迁项目,将22户群众安置到达板沿洮经济带;通过‘十二五’易地搬迁整改工作,对36户搬迁群众的住房、围墙、大门、庭院、花栏、厕所、牛羊圈进行了改造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海龙介绍说。

兴产业 激发发展活力

近年来,何汪村按照县上提出的“3+N”产业体系,围绕“种、养、劳”,重点在特色产业方面找路子、谋发展。

据马海龙介绍,村上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动员群众种植附加值高、产量相对稳定的藜麦。今年共有114户群众种植藜麦753亩,种子全部由中石化集团和甘肃银行免费提供。

“原来一亩地收入700元,如今,种植藜麦一亩地收入近3000元左右。”村民何热者布、何娃给二人以前一直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虽然他们也想在土地里“苦出”一个名堂,但劳苦一年的收成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如今,他俩已成为村里的藜麦种植大户。

何汪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经验,发展养殖业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依托这一优势,村上成立了鼎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何汪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群众自愿入社原则,吸纳并带动30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养殖增加收入。

同时,村上大力发展餐饮业,有16名群众在西宁、兰州、临夏等地经营牛肉面馆、大盘鸡店,带动村内50余名劳动力在外稳定就业。

美家园 促进乡风文明

记者走进何汪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何家沟社,看到村道宽阔、平坦,庭院干净整洁。

这一切都得益于何汪村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上结合排危治乱和全域无垃圾行动,回收利用堆放在群众房前屋后的木材和砖瓦,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周边修建围栏1200米,在村社道路沿线及群众家门前修建花栏800米。在人员聚集场所设置文化墙,绘画道德家训、民族团结、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等宣传图案,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氛围逐步形成。同时,村上结合村民知情大会、社情大会等平台,宣传引导群众保护环境、尊老爱幼,通过整洁庭院评比、积分超市奖励等形式,对文明家庭、整洁庭院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如今,何汪村在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下,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正逐步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焕发出美丽乡村的新魅力。

编辑:山桦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