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时事访谈

记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朱换忠

2017-09-13 来源:中国临夏网-民族日报  记者:幸福  浏览量:22956

一间狭窄局促的杂货铺里,一个身体前倾、怀抱麦色素底葫芦凝神雕刻的伏案身影……

每天从早到晚,朱换忠常常保持着这种固定姿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让自己变成了一尊雕塑。

一笔一画的刻刀,闪转腾挪,笔走龙蛇,游走在光洁的葫芦表面,图案慢慢生动起来。而这段让葫芦华丽转身的过程,有时会历经两个月,有时会达半年之久。葫芦也因天天在手中把玩而变得油光可鉴,仿佛黏着他的体温,圆润如玉。

年过半百的朱换忠,雕刻葫芦已三十余年。“刻葫芦,太熬时间了,”他说:“主要是太费眼神。”炼就受用一生的手工艺,他为之所付诸的努力,已不在葫芦雕刻创作的本身。

年轻时,他在北京琉璃厂当过工艺品雕刻师傅,雕刻骨质、竹木材质的工艺饰品。直到2003年返乡,在务农之余开始从事手工雕刻葫芦,他从临夏县桥寺乡朱家墩村,举家搬到临夏市居住,在开杂货铺的同时,间或进行葫芦雕刻,由此改变了家庭的生活。

他不仅是在雕刻葫芦,更像是在塑造美好的未来。他懂得葫芦沉默背后的语言,深谙葫芦腹中藏而不露的心意。

葫芦形状万千,常见的有蚂蚁葫芦、鸡蛋葫芦,也有一种疙瘩葫芦,浑身长着不规则的疙瘩,葫面凸凹不平。但在朱焕忠的手中,有瑕疵的葫芦也不会成为废品,经过雕刻,都成为了工艺品,创作时充分利用葫芦外形,能于缺陷中显出巧妙的创作构思,成为见识作者水平高低的分水岭。葫芦模样看似长得一样,而在雕刻师眼中“它们没有一个是重样的,就像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茫茫人海中没有一个重复的指印一样。”朱换忠说。

个性的美,往往无可复制,是无可替代的存在。遴选材质上好、造型俱佳的葫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寻找理想中可遇而不可求、可心可意的葫芦坯子,花费的心思并不比雕刻功夫少。他说,软硬适中的质地,针刀才不会被“滑倒”,材质足够皮实,才不会穿凿戳空。

       他向记者伸过来右手,手掌就像粗粝的砂纸,无名指关节上坐下厚厚的一块块老茧,高高地突兀于指面。

       “疼吗?”“不疼。”他看了看自己的掌心,浅浅一笑,淡若有无,然后继续雕刻。

       眼前是一个接近完工的雕刻葫芦,上面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表情各异,毫发纤细,尽收方寸之间,而这样一件艺术品竟出自这双粗如砂粒的大手。

       2012年12月,甘肃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工艺美术作品百花争艳,身怀绝技的高手云集。朱换忠创作的《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百子和谐图》获创作创新一等奖,《十二生肖祝寿图》获创作技艺优秀奖。

       花鸟鱼虫,古装人物,常常是河州雕刻葫芦表现的素材,象征和美团圆的寓意。在传统葫芦雕刻工艺中,难度大也更能显示功底的是人物的雕刻。十八罗汉、三百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要在一只葫芦的表面上,雕刻出千姿百态的数百个人物形象来,对雕刻作者而言,就是一项技术挑战。

       葫中乾坤大,刀耕天地宽。作为谋生的一种手艺,北塬农民有手工雕刻葫芦的传统。在旁人看来,葫芦雕刻是赏玩工艺品,而在他们眼中,雕刻葫芦是生活的门路。近年来,随着临夏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手工艺品行业振兴,市场渐入佳境。我州不少雕刻名家依靠葫芦雕刻,实现脱贫致富,阔步走上康庄大道。

       身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朱换忠为人低调平和。他的杂货铺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刻葫芦,都价值不菲,有的上千,有的过万。据他讲,这些刻好的葫芦,搁置在斗室的时间从没超过一个月。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志涛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