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河州古城变迁

2018-05-16 来源:临夏文联  记者:马俊华  浏览量:3079

临夏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枹罕、河州、导河、临夏等,其中枹罕和河州之名最长。明代南门城楼有“河湟雄镇”匾额;解放后南门城楼尚有“古枹罕”三个大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州古城多次变迁。解放后,河州古城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市城镇区域比原来扩大数倍,市镇建设飞速发展,一片繁荣景象。思昔抚今,心潮澎湃,令人振奋。

 

古西羌地

 

临夏在古代属雍州之域。夏商周至春秋之前,为西羌之地,居住着众多羌族部落,其中有一个罕幵羌,居住于大坂(今临夏县乌龙沟一带),是当时漓水(大夏河)流域一支比较强大的部族,罕幵羌在今双城置侯邑,为最早的枹罕城雏形。

羌族人是游牧民族,强悍好战,战鼓常起,曾参加过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也参加过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军,攻打过周幽王,“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王畿尽为犬戎所据,迫使周平王迁都洛邑。当时秦襄公因护驾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罕幵羌属之。秦穆公时,周襄王加封穆公为西方诸侯伯,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承认秦孝公为霸主,孝公派太子驷率领戎狄九十二国首领去朝谒周显王,其中就有枹罕的罕幵侯[]

 

枹罕之始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设置了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又从临洮过洮河,灭西羌罕幵侯,置枹罕县,县治在今临夏县双城集,这是枹罕县之始。因秦昭襄王占据洮河以西地区后,希望西羌地少发生战争,故把设在这里的县取名“枹罕”。《甘肃古代史》载:“秦统一后的疆域,西至羌中,即包有积石关以内的枹罕,即今临夏地区。……这里原是羌豪研种枹罕侯的地盘。《水经注·河水注》引应劭曰:‘古枹罕侯邑也’。秦灭枹罕侯(亦称罕幵侯),遂建为县。……枹罕古城遗址,就在今临夏县的双城集,枹罕县当为秦沿河所筑四十四县城之一。”[]

关于“枹罕”二字,明《河州志》解释曰:“枹罕,隋名(见《一统志》)。《史记》:枹罕,河西地名。今河州有枹罕县迹。《释义》载:枹,鼓槌,警盗贼;罕,少也。言鼓声少,盗贼息。又按:赵充国屯田,有罕干(原字头上有罒)、幵二羌,干(罒)俗作罕,幵音牵。皆西羌种。汉武帝灭之,置罕幵县。枹罕是罕羌地。罕,羌语也。”[]所以,“枹罕”之名来源于罕幵羌和罕幵县。

 

西汉枹罕

 

汉朝时,枹罕为“罕豪,汉武帝灭之,置罕幵县,属天水郡。”[]清康熙年《河州志》载:“汉武帝灭罕豪,置罕幵县,属天水郡,后改枹罕县,属陇西郡。”[]枹罕县旧址在今临夏县双城集。《水经注·漓水注》曰:“漓水又东,经枹罕县故城南”。《元和郡县图志》载:“枹罕,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据邓隆[]考证:枹罕“应劭曰:故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考:枹罕县故城,即今双城。”[]《临夏县志》载:“秦汉的枹罕县城,即今临夏县双城扫帚沟南古城遗址。”[11] 已故马效融先生说:“据近几年几位专家实地考察,认为这个县址具体地点在今临夏县双城烟墩山(俗名墩疙瘩山)以南,白石河(今大夏河)与其支流老鸦关河(古名罕幵南溪)、槐树关河三水汇流处的大、小古城一带。[12]当地有大量残存的秦汉砖瓦、陶片,还有菱形纹战国瓦片等。汉代分置新县时,以原枹罕县滨白石河,改称白石县(在双城小古城),把枹罕县移到今临夏县新集乡古城地方。这里有城池遗址,呈方形,每边长500米左右,四面各有城门遗迹。”[13]

汉以后各代,将枹罕县城沿白石河(古漓水,今大夏河)谷由高向低,由西南向东北迁移。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分出两个县,建金城郡,治允吾(今永靖县古城一带),领县十三,其中河州境内的有允吾县、白石县(一说在双城,一说在夏河县麻当)、枹罕县(临夏县双城);属陇西郡的有大夏县(今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古城村)。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今积石关黄河南岸大河家置河关县,属金城郡。东汉光武帝十二年(公元36年),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四县改属陇西郡。

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枹罕人宋建割据自立,在今临夏县双城建立政权,自称“河首平汉王”,立国号,置百官。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遣夏侯渊讨平。

三国时,枹罕地属魏,初辖秦州陇西郡,枹罕、大夏属雍州陇西郡。

 

前凉河州

 

西晋初,枹罕属秦州陇西郡。西晋时,于公元301年封凉州大姓汉人张轨为凉州刺史,公元313年封西平公。公元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张寔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后来张寔被人所害,其弟张茂继位,公元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公元345年,张寔之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武威),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

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东界兴晋、大夏、永晋、武城、金城、武始六郡置河州,以张瓘为河州刺史,治枹罕,以“导河积石”之黄河和大夏河而得名,治枹罕。“是今州地内设州一级建制之始。[14]

前凉太清五年(公元367年),前秦攻占枹罕,“以彭越为平西将军、凉州刺史,镇枹罕。”[15]“前秦苻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设河州,治枹罕。”[16]以李俨为河州刺史。九月,李俨之子李辩继任,并领兴晋太守,镇枹罕。

 

西秦河州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九月,鲜卑族乞伏国仁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占据秦、河二州,自称“秦”,筑勇士城(甘肃榆中县东北大营川)而都之,史称西秦。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国仁死,因其子年幼,群臣推举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改元太初,并把都城从苑川迁到金城(今兰州西)。乾归太初二年(389年)十一月,枹罕羌族首领彭奚念投降于乾归,乾归改河州为北河州,治枹罕(双城),任命彭奚念为河州刺史,镇枹罕,河州之地归入西秦。

更始三年(411年)二月,乾归徙略阳、水洛民三千余户至谭郊(今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并派乞伏审虔领兵二万筑谭郊城。更始四年(412年)二月,乾归把都城从苑川迁到谭郊。这年六月西秦政权发生内乱,乞伏乾归被侄儿所杀,乾归之子乞伏炽磐平息叛乱,继承王位,自立为“河南王”,建都谭郊,葬乾归于枹罕。

西秦永康元年(公元41210月,乞伏炽磐率军民2300户,迁都枹罕(双城),先后十九年,葬乞伏乾归于枹罕原。西秦永弘四年(431年),西秦为匈奴大夏赫连定所灭,西秦故地被吐谷浑占领。

 

北魏河州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魏打败吐谷浑,置枹罕镇,在今临夏县新集镇古城村。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枹罕镇为河州,领金城(今兰州)、武始(今临洮北)、洪和(今临潭县一带)、临洮四郡十四县。

西魏、北周时复置河州,统辖枹罕、金城(兰州)、武始(今临洮北)三郡,增设凤林县(治所在永靖县唵歌集,已被刘家峡水库所淹没)。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以西道空虚,置河州总管府,节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诸军事。翌年,移总管府于洮州,未几还治河州,旋废。

西魏、北周时的河州,治所枹罕,亦在今临夏县新集镇古城村。据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先生考证:“据访问知,新集乡以北的枹罕古城,为方形,每边长逾500米,北城墙在今公路以北;西城墙今改为公路。共有4门,城内今有三个村,500多户。此古城远早于今临夏城,也大于临夏城,是否为汉枹罕城?[17]

 

隋唐河州

 

隋初设枹罕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又改为河州,治枹罕,在今临夏市西20里的枹罕乡,叫“西古城”,有殿堂遗址。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复改为枹罕郡,治所枹罕(亦在今临夏市枹罕乡),领枹罕、大夏(今广河县)、龙支(今青海化隆、循化一带)、水池(今康乐景古旧城)四县。

大业五年(609)三月,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四月,率众出临津关(大河家),渡河至西平(今西宁)。八月,东还经河州境。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将隋朝的枹罕郡改为河州,属陇右道,辖枹罕、大夏、凤林三县及郭州米川县(今青海循化县一带)。贞观五年(631年)置米州。贞观十年(636年)米州废,设米州县(今积石山县大河家),属河州。贞观十一年(637年)置安乡县。永徽六年(655年),米川县移于黄河以北(青海省境),改属廓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将凤林县分河州,于其地置乌州,治凤林(永靖县唵歌集)。贞观十一年(637年)废乌州,置安乡县,属河州。仪凤元年(676年)将凤林县西移,更名安乡县,治安乡城(积石山县安集乡)。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置陇右节度大使,治鄯州(湟水县,今青海乐都),辖制河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安乡县为凤林县,改河州为安乡郡,属陇右道。辖境约当今和政、东乡族自治县等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河州。

唐河州城,在今临夏市境东北的“东古城”,今称“后古城”。明《河州志》载:“东古城,州东二里,遗址尚存,近白塔寺,乃唐旧城也。”[18]

“安史之乱”以后,自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河州全境陷吐蕃,受吐蕃统治前后长达三百余年。期间吐蕃唃厮啰曾在甘、青一带建立政权。

 

宋元河州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北宋派王韶攻取河州,复置河州,属熙河路[19],后改属秦凤路[20]宋河州城,在在今临夏市西20里的枹罕乡,叫“西古城”。河州志·古迹载:“西古城,州西三十里,周围城垣犹存,乃宋城也。”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先生说:“《临洮府志》载,枹罕废县在河州西,有西古城,在州西二十里,相传宋时筑。”[21]

太宗天会九年(公元1131),金将宗弼、阿卢辅克河州。金时,仍为河州,属临洮府。金河州城,在今临夏市北部,“北边城墙逼近北塬,称‘番城’。”[22]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三月,蒙古军破河州。蒙古汗国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河州。元代时,河州古城仍在“番城”。明《河州志·城池寨堡》载:“州城,元时逼近北塬。”

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陕西行省所属巩昌都元帅府河州路归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统辖,河州路领定羌、宁河、安乡三县。都元帅府设在河州,隶属宣政院,管理西北少数民族。

 

明清河州

 

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35)五月,明左副将邓愈克河州。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姬锁南普降明。十二月,姬锁南普等十三人入京朝贡,明太祖赐锁南普何姓。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卫,隶属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以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令何锁南普子孙世袭其职。洪武十年(1377年),河州卫改置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治事河州城,统管军民。成化九年(1413年),复置河州,属临洮府;河州军民指挥使司改为河州卫,隶属陕西都指挥使司。

微信截图_20180211090916.png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河州卫指挥使徐景、指挥同知何锁南,嫌城北紧靠北塬,可俯视城中,妨碍武备,遂拆除城北之半,向南扩筑卫城,扩展一里。“新城周九里三分,高五丈,厚三丈。”[23]并在南门之上建城楼。原来的南城门楼恰好在新城中间,遂改为鼓楼,即在今团结路与红园路、庆胜路十字路口南,至今有“鼓楼下坡”地名。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守备都指挥蒋昂重修城墙。明《河州志》载:“高其堞雉,深其湟池,搂橹分布,更铺翼焉。有碑记,竖城南楼下。周围九里三分,南北长二里有半,东西长二里又百步。四门楼相对,城形势如刀,盖取删戎之意也。城高五丈,上阔三丈,池深二丈,阔三丈。拦马墙外马道阔二丈。南城门五层,门内各置铜将军炮、卫兵旗鼓,又设官厅三间,左右营房二十间,军官居住以严警备,大楼一座,五间,转角飞檐,三层,高五丈,匾曰‘安远’。北城无门,大楼一座,制度同南楼,内塑玄帝像,以真武风,官属塑望拜瞻。傍有解学士诗匾,往来名公,赓咏盈楼。匾曰:‘镇边’。东城门四层,所置军器房屋同南门内。大楼一座,五间,转角飞檐,二层,高四丈,匾曰:‘平秩’。嘉靖乙丑[24],御史胡明善改‘平秩’为‘挹兰’。西城门制度设备同东门,匾曰‘定羌’。沿城楼橹十有六座,每座三间,转角飞檐,二层,高三丈。巡更铺二十八座,每座三间。垛头一千八百二十。门外俱有吊桥,楼中各悬闸板,以绳系之。南门外关厢,长五里,稍门三座。西门外关厢长二里,稍门三座。东门外关厢,长百步。稍门关厢属州,城属卫。”[25]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知州聂守中创修州门楼三间,“以便更鼓”;并修关厢,长一里,左右稍门二座;修驿递二所,后移于凤林旧址。

微信截图_20180211091028.png

鼓楼在“城正中,一座五间,转角飞檐,三层,高五丈,台高五丈,即就南门也。年久废坏,铜壶滴漏,寄储州库。钟楼改修报恩寺内。嘉靖乙未[26],边备副使窦明设法重建。知州韩鼎、指挥王诰督工,五间三层,转角飞檐,高六丈,制度增美。嘉靖丙午[27],知州任官重修,焕然一新,视昔有加,匾曰:‘河湟雄镇’、‘夷夏大防’,碑记竖于上。丁未[28],知州苏志皋匾曰:‘谯楼’。”[29]

鼓楼在明清两代屡经修缮,名人雅士登楼赋诗,相互唱和,其中有不少佳作。清康熙四十四年,知州王全臣同河州卫守备张祖淳“捐俸重修”[30]

明代以来,河州建有“茶马司”,明《河州志·公署》载:“茶马司,在州南四百步。洪武七年建。”如此推断,河州茶马司当在今小十字一带。

微信截图_20180211091122.png

 当时的河州茶马司管理着与藏族人的茶马交易,用四川一带的茶叶换取甘南藏族同胞的马匹。因为同藏族人做交易,所以,在河州又设了专供藏族商人居住的“番厂”,相当于旅社宾馆。河州番厂有房屋一百二十多间,分前后两院,可见规模很大,说明当时来河州经营马匹、茶叶贸易的藏族人很多,但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尚不清楚。

河州明城一直延续到清朝。因年久失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知州王全臣重修,仍然保持原样,重点重修了城楼。清康熙年《河州志》载:“……南门大楼一座,五间,转角飞檐三层,高五丈,匾曰:‘安远’。北城无门,大楼一座,制如南楼,匾曰:‘镇边’。东门四层,所置军器房屋同南门,内大楼一座,三间,转角飞檐三层,高四丈,匾曰:‘平秩’。西门制度设备同东门,匾曰:‘定羌’。沿城楼撸十有六座,每座三间,转角飞檐二层,高三丈,巡更铺二十八座,每座三间,今废。垛口千八百二十,门外俱吊桥,各悬闸板。”[31]

正南门前东侧,还有瓮城城门一洞,东西向,上有城楼二层,三间,转角飞檐,高三丈。

北城无门,城上有大楼一座,规模同南楼,“内塑玄帝像,以镇武风,官属塑望拜瞻”,称“镇边楼”,俗称“北城观”。楼内悬有解缙诗匾,曰:“陇树秦云万里秋,思亲独上镇边楼;几年不见南来雁,真个河州天尽头。”[32]明清两代,凡来河州的达官显贵,诗人骚客,均到城楼赋诗,“赓咏盈楼”。此城楼位置在今临夏中学之北。

东西门原来都有外城门,即瓮城门,都坐北向南,均于民国时拆除。

东门外有演武场,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建。明弘治十二年守备都指挥蒋昂重修。大门三间,大厅五间,台高三尺,东西小厅四座,每座三间,将台一,旗杆一,高五丈,岁久损坏,康熙四十三年,副将李凤翔重修。

南门外隔红水河为南关厢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知州聂守中督建,创筑南关城,“延袤七里五分,高三丈,阔二丈五尺。南门有楼一座,东西二门,铺八座,垛口五百。”[33]

关厢南门俗称“稍城门”,在今三道桥广场之北,上有城楼三间,门额上竖嵌砖匾一面,内镌“古枹罕”三个大字,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河州知州张永淑重修城楼时书嵌。

南门外红水河上建有桥梁,称“南门桥”,后俗称“南门板桥”。据清康熙年《河州志》记载:“南门桥,在南门外。明嘉靖乙未,猛水高起数丈冲没,指挥金章重修。”[34]到康熙八年(1669年),河水再次猛涨,桥被冲没,“监督府黄綬重修,匾曰‘通济’。康熙四十四年,知州王全臣重修。”[35]《续修导河县志》载:“通济桥,即南门板桥,架于红水河上。夏秋水涨时被冲没。宣统元年署知州张庭武重修。民国六年知县张华林重修。”[36]

同治三年(1864年)“州城失陷,凡公署皆毁。”[37]同时,城墙亦有损坏。同治十二年(1873年)马占鳌等被收抚后,“勒令缴款修复之。”[38]知州潘效苏,总兵沈玉遂补缀残缺。

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城内红园路东口修建“沈公祠”,坐北向南,即清末镇台沈玉遂祠堂。沈公祠迆东为河州镇台衙门。

 

民国导河

微信截图_20180211091233.png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改河州为“导河县”,以大禹“导河积石”而得名清代河州城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六年(公元1927年),导河县知事张华林修葺州城。将原“沈公祠”改为驻军操场和“青云小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生马仲英事件。期间,赵席聘“火烧八坊”时,南关厢城全部烧毁。在临夏的方言中,“导河”与“导火”读音相近,民国十八年1929),改导河县为“临夏县”,以濒临大夏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马安良在河州八坊修建了官邸,是当时河州及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临街大门牌坊正中悬有“上将府”三个金色大字,除正院外,还有占地宽广的后院、车院、花园及库房等。马安良去世后,由其子马廷勷居住,亦称马廷勷公馆,其位置在原“团结电影院”一带,今为中国银行和群艺馆一带。

民国十七年(1928年),马仲英第二次围攻河州时,这里是“国民军政治委员”和工兵营驻地。马仲英派副司令马廷贤(马廷勷胞弟)重点进攻这里,由于国民军工兵营武器精良,防守严密,马廷贤从早上攻到下午,一直攻不进去。马廷贤下令在门前牌坊处放火,想把国民军烧死在院内。工兵营连冲四次,死亡达百余人。最后一次冲出大门,但在街道又遭袭击,又死亡百余人。国民军急从墙上挖洞,将伤兵丢下不管,从公馆内墙洞中逃走,连穿三个院子,当穿到的第四个院子时,为南门附近的红水河边的南关清真大寺,里面驻着马仲英部的指挥部。于是双方又展开激烈战斗,国民军冲向大门时,总指挥部参谋长俞嘉培受伤栽倒,被一个黑脸连长托起,夺门而逃;国民军前敌副司令马国栋(山根司令)夹杂在乱军中奔跑,也受了伤。出了大寺门是南关大街,国民军向北逃跑,希望能跑进南门,但满街泥泞,马仲英部又开枪射击,幸运的人躲过了,不幸的人倒下了。逃出来的人跑到南门时,城门紧闭,又顾不得叫门,转而向东门跑,到东门后才得以进城。进城到了镇守使署,初步检查了一下,工兵营四百八十余人只剩下一百五十余名;俞参谋身受重伤,马国栋、吴考之受火烧轻伤;工兵营陈玉清营长、安军法官和三个官佐阵亡;喇世俊、马国礼、马绍先等跑散,被马廷贤胁俘。那个背回俞参谋长的黑脸连长被任命为工兵营营长。[39]

赵席聘火烧八坊时,“上将府”也被烧掉,事态平息后,其后代又重新修建。

微信截图_20180211091442.png

微信截图_20180211091716.png

原河州城正南门东侧的瓮城城门,解放后被拆除,辟为马路。

原河州城正南门两侧的城墙,1958年被拆除,只保留门楼和“古枹罕”三个大字。到“文革”期间,将保留下来的南门城楼拆除,辟为广场,“古枹罕”三个大字被红卫兵砸毁。

原河州城城墙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拆除。

原河州城东门和西门,解放后均被拆除,东门辟为广场,西门两侧于20世纪60年代由甘光公司修建为家属楼。[41]

原金元时期“番城”北边城墙遗迹尚在,解放后修建营房时拆除。

原河州城北城墙之上有城楼,1958年被拆除,后被临夏中学平为操场。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