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临夏回民中学首任校长——馬效融

2017-12-28 来源:老马的博客  记者:马廉朴  浏览量:11581

马俊华

 



22.jpg

马效融

 

 

马效融(1922——2003.1.8),回族,出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民革党员,临夏市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民革全国六大代表,甘肃省民革第五届委员,全国、甘肃省民族教育研究会理事,临夏州政协第七届常委、副主席。

学生时期

1944年“私立云亭中学”高中毕业。马效融在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带领同学保护宣传革命思想的老师免受当局迫害。1945年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政治经济系后,联络临夏在兰同学,成立了以桑梓文化开展学术研究为宗旨的“夏光学会”,他为领导成员之一。

宁夏任职

194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马鸿逵军中任职。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1日,马鸿逵由宁夏飞往重庆。临行时将军政大权交给他的儿子时任宁夏兵团司令官的马敦静。9月19日,马敦静甩下宁夏的烂摊子,爬上徐永昌的飞机,不告而辞,也逃往重庆去了。9月20日,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宁马第128军、贺兰军、十一军及省保安司令部所属保安师等部高级将领,在贺兰军军长马全良、128军军长卢忠良、11军军长马光宗领衔下,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通电起义。马效融随军起义,成为起义人员。

师范任教

解放后,28岁的马效融返回临夏并参加工作,到临夏师范学校担任教师。他先后教过语文、英语、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充分显示了一位老牌大学生雄厚的知识素养,培养了许多小学教师,为临夏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监督劳动

“文革”中,对他在宁夏马鸿逵部队中的经历,受到不公正对待,不承认他是起义人员,定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遣送回乡,监督劳动。回乡后,在“贫下中农的监督下”劳动改造,备受各种困苦。挨过批斗、种过蔬菜、拾过大粪、拉过架子车、干过各种苦力活,但他依然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中的罪名得到平反,恢复公职,安排到临夏中学任教。1980年11月,已经59岁的马效融被任命为临夏回民中学收归州上管理后的首任校长。

回中简介

临夏回民中学是在原“临夏女子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后,临夏回族名人张乐山被任命为军管会副主任,1949年11月又任命为临夏专员公署第一副专员兼任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届省政协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张乐山以西北少数民族参观团副团长身份,赴北京、天津等地参观,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接见。回来后,致力于家乡建设,倡导兴办教育事业,鉴于女子教育落后的现实,他建议在临夏八坊地区设立女子初级中学。1953年6月,组成了以张质生(副专员)为组长,马岐山(专署文教科长)、喇筱珊(副市长)、何恕庵(副市长)为副组长的19人筹建小组,着手筹建事宜,并向省政府呈请报告。1953年8月,省教育厅秘字(943)号文件通知,省政府127次会议通过,批准成立临夏市女子初级中学,定名为“甘肃省临夏市女子初级中学”。任命张乐山兼任校长,袁金蕊、张淑兰为正副教导主任,石秉忠为总务主任。遂利用马步青在前河沿的三处庄园,面积9.2亩,旧房舍27间作为校舍,首届招生1个班43名学生,其中回族3名、撒拉族1名、汉族39名,实行三年制。

1968年1月,由“支左”军方代表杨忠诚为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上报兰州军区批准,将学校改名为“临夏市东方红中学”,同年9月,临夏农校撤并入该校,仍为普通中学,开始男女兼收。1971年10月,学制改为“二、二”分段制。1973年,临夏市划归临夏县后,学校改名为“临夏县第三中学”。1974年学校又改名为“临夏县第三中学”,时张耀祖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革委会主任。1979年4月,又更名为“临夏县回民中学”,陈万宝任校长。1980年3月马有信任校长。

在马有信任校长期间,经过反映、申请,经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处级单位,隶属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脱离临夏市政府管理,改名为为“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1980年9月24日,甘肃省教育厅将临夏中学和临夏回民中学同时列为全省24所重点中学之一。 

回中校长

1980年11月,年近花甲的马效融被任命为临夏回民中学校长,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挑起了临夏回民中学校长的重担。因为他是民革党员,由州教育局副局长马健民同志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孟礼、赵俊达任副校长。不久,马健民被任命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继续兼任回中党支部书记,直到1986年3月馬效融卸任后,才由马德安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可以说当时的回中领导班子是“国共合作”的班子,是共产党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的优秀分子组成的,是“优化组合”的班子。1981年秋季改为“三、三制”。

马效融任校长的时期,正是“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民族教育,正处于低潮时期。当时,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71。9%,女童入学率只有58.08%,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仅占39.1%。临夏回民中学地处临夏八坊,当时,这里居民的文盲率占到55%以上,新生录取分数线很低,“文革”前几乎没有学生考上大学。

馬效融担任回中校长后,从实际出发,团结依靠全体教师,突出重点,艰苦工作,狠抓质量,讲求效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争取主动,积极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1981年10月,经馬效融多方奔走、汇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将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局管辖的河曲马场家属院划归学校,扩大校址面积7亩多,使学校面积达到48亩,比建校初期扩大5倍。1981年11月,学校第一幢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缓解了教学用房的紧张状态。在他的努力下,教学仪器达到1849件,藏书达到22900册。新建教工家属院一个,修建职工住房120间,1440平方米,解决了教师住房极端困难的现状,这在80年代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到1985年,在校学生达到32个班,2096人,比建校初增加6倍多。学生中少数民族达到1240人,占学生总数的59.2%。

他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亲自抓教育质量,抓学生思想教育,抓后进生转化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拼搏,到1985年高考时,577名考生中有34名考上了重点大学,120名考上了普通本科和专科,182名考上了中专,总录取率达到了58.2%,是1981年的两倍多,教育质量有了历史性突破,使临夏回民中学成为临夏地区一所很有影响的学校。

马效融当校长时,也亲自代课,是“文科通”老师,而且抓勤工俭学,办校办工厂,为教职工搞福利,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当时学校的篮球队、手球队是州上的主力,经常代表临夏州外出比赛。

马效融不仅是教育家,而且是清正廉明的榜样。他担任校长期间,不仅坚持勤俭持家、勤俭治校,而且自己一尘不染,从来不沾公家的便宜。反而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教工谋福利。马效融当校长的时候,回中的福利办的最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他派马纯孝到甘南草原平价购买羊只,派马如海开大车去四川等地搞拉运,为教工谋福利。这中间马效融自己没有谋过私利。《古兰经》中说:“任何先知,都不致于侵蚀公物。谁侵蚀公物,在复活日,谁要把他所侵蚀的公物拿出来。然后,人人都得享受自己行为的完全的报酬,他们不受亏枉。”(3:161)他们就是遵照《古兰经》、遵照党和国家的纪律办事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效融一生命运多舛,生命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壮年时代因家庭出身等问题深受折磨,备受冷眼,但他穷时独善其身,达时却以德报怨,兼济天下,特别强调并身体力行的民族团结、党群团结、同志团结、教师团结、同学团结的思想。

马效融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有教无类、爱心无疆。有一名汉族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而进了一寺观,当起了和尚。马校长得知后,派鲁家芝老师和几位汉族教师到寺观里作寺管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将这位学生接回学校,并帮助其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后来,这位学生毕业后考上大学,毕业后又成为一名教师。

现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员。丁世保不但在发言中缅怀先生为人师表的爱心仁人的事迹,还撰文回忆马效融先生作为他的芳邻,与他交往以及对明代临夏兵部尚书王竑的研究与倡导研究之先河的往事。

 

临夏回民中学首任校长——馬效融

河州中学

1986年3月,已经64岁的马效融因年龄问题而卸任并退休。他退休后,又以“民革”临夏市主委身份被任命为州政协副主席。在原州政协主席袁云的支持下,继续发挥余热,创办了“河州中学”。在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的“三无”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为临夏高考落榜生提供再次参加高考的机会,使许多落榜生考入了大学。并且受聘于前河沿小学家长学校名誉校长,定期给家长讲课,为办好学校出谋划策。马效融一家三代四人从事教育事业,被省政府授予“教师世家”称号,是临夏地区有影响、有贡献的老一辈人民教师,得到政府和人民起群众的赞扬。

督导检查

马效融先生,教过的学生非常多,在领导岗位上的学生也很多。由于他平时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支持学生,因此,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0年至1992年,已经退休的马效融、马健民、马有信等老一辈教育家,由州教育局组织他们到各县一中和州级学校搞督导检查。他们到每到一个县,或是每一个学校,不论是县上的领导,还是学校的领导,几乎都是他们的学生,对他们非常尊重,非常热情,对他们所作的评估、提出的问题,都表示敬佩,认为说的准确,实事求是,积极改正,所以,那次督导对全州中学教育促进相当大。

河州史话

马效融不仅是一个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个历史学者,退休后,经过六年艰辛劳动,五易其稿,花费了大量心血,于1992年72岁高龄时写出了《河州史话》,由州政协在《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作为专辑出版。该书全面地介绍了临夏地区从先秦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全面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风情、礼俗等。对临夏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叙述。《河州史话》是帮助人们了解临夏,从而热爱临夏、热爱祖国的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

他还研究临夏的风情、宗教,写出了《临夏国拱北建筑》,载于2002年11月4日《民族报晚刊》。

1997年7月,马效融作诗《王尚书颂》:

河州自古多英豪,尚书功德仰弥高。

锄奸挺身震寰宇,御侮奋力展胸韬。

拯民水火树丰碑,诫亲礼让化民谣。

寄语后人勇攀跻,万古横鉴江河涛。

热情讴歌了王尚书的历史功绩,资政育人的精神。

归真谢世

2003年元月8日,马效融因病在家逝世,享年81岁。

马效融将自己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临夏的教育事业。不论在教学岗位,还是在校长岗位,都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研究探索教育理论,实践教育理论,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教育,转化学生思想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结合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经验、教育理论,是临夏教育史上难得的遗产。他教学有方、治校有方,他是临夏地区解放以来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是好校长、好老师、好领导。为临夏的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各民族人才,临夏人民不会忘记他。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