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老家的小桥

2018-04-26 来源:河州文苑  记者:  浏览量:1280

张光业

微信图片_20180419171045.jpg

离开老家已多年。每每梦回老家,老家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座小桥了。

村子的北边,有一条汇集了北塬渠尾水和从岗沟流下来的泉水的水量不大,但四季长流的小河。它由西向东流去,注入大夏河。

这条小河也是咱们村的生命河,人蓄饮水都来自小河的哺乳,大部分农田也靠它灌溉。虽然,时而混杂着泥沙和树叶,但在那个年代,饮水、淘米和洗菜倒也安全,没有现在这样讲究。

村里的人谁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哪一位高人命名,给一条河取名——“沟滩”。费解的名字后面同样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与难堪。

曾经由于小河阻隔,人们要到河对岸的田地里劳作,必须准备长筒雨靴,很不方便,要是拉车运粮,就更难了。在“出门基本靠走”的那个年代,路过的行人,只好拎着鞋子,挽起裤腿,赤着脚蹚水而过。要是冬天,河水冰冷刺骨,弄得人苦不堪言!小时候,记得每逢冬天,村子里有人就拿上家里的长木梯到小河边“搭桥”。路过的行人从“桥”上走过,少受皮肉之苦,但要付一、二毛的“过桥费”。据说,一天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

从懵懂起,就无数次的听爷爷和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村口的老槐树底下,抽着“羊脚(jue)把”(临夏人用羊的小腿骨做的烟锅),望着满天的星星,唠叨着河对岸庄稼的收成,诉说拉运庄稼的苦衷。“今年的麦捆子怎么拉哩?河水大着吃力有哩!”“要是咱村的沟滩上有一座桥,哪怕是只能一个人通过的,那该有多好呀!”“要是在我走之前,能看到修桥的那一天,也就知足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往来中,岁月流逝了一年又一年,人们等待了一辈又一辈。

“桥”,在我的记忆里最终形成印象的要数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的《赵州桥》中的那座美丽的石拱桥,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节课我听得特别认真。从那时起,我无数次的梦想着沟滩上小桥的模样了,不知在图画本上绘画过多少遍。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老村支书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村民的昼夜奋战,一座坚固的水泥混凝土的小桥横跨在小河上。结束了有河无桥的尴尬局面。村民们众议,给小桥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群英桥”,请一位老教师镌刻在桥身中央,用黑油漆涂黑字体,显得庄重典雅。

小桥竣工后,搞了一个隆重的剪彩仪式,专门邀请村里最年长的几位老人由北向南走过小桥,美其名曰“踩桥”,意为小桥经久耐用,恩泽千秋。还邀请学校里的小学生们搞了一个文艺汇演,那天锣鼓喧天,彩旗飘动,全村的父老乡亲们喜气洋洋,像过年一样开心。

小桥长约15米,宽约1.7米,高约3米,中间略高,呈“长虹卧波”之势。每天村民们匆忙的脚步从小桥上走过,不知有多少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们,每每都要驻足停留好长时间,欣赏小桥靓丽的身姿,凝神良久。小桥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家碧玉 ,把美丽的倩影倒映在小河上,伴随着小河美妙的歌声把人们的思绪流向远方。

人们赶着牲畜,拉着架子车从小桥走过,再也不愁眉苦脸了,再不顾虑冬夏寒暑,那种惬意的神态荡漾在脸上。再也没有人“搭桥”去挣那几个小钱了。走亲访友的人们,再也不纠结过河的盘缠了。

午后闲暇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热乎乎的河水里嬉戏,捉小鱼。兴致来时,围着巨大的桥墩捉迷藏,望着高高的桥身,遮住烈日的光芒。

时过境迁。2017年,折银公路全线贯通,小桥旁边新修了一座高大宽阔的大桥,卡车、汽车川流不息。站在大桥上,发现小桥的身材更加娇小了,桥体有些残旧了。“群英桥”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小河潺潺,演奏着依然不变的音乐。陪伴小桥的垂柳,树干粗壮得如同小伙的腰,柔嫩的手臂随风摇曳,鹅黄的叶子浸染树头,分外的妩媚。走在桥上,抚摸着被时光磨得滑溜溜的栏杆,听着鸟儿轻快地欢唱,突然发现眼前的景象有一份“小桥流水”的古朴与至美,真希望这种美好成为老家永恒的记忆和不变的风景!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