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文化

兰州太平鼓的多元嬗变

2019-04-15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记者:关樱丽  浏览量:5691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兰州太平鼓保护工作得到了多方关注与支持,其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趋势,表演形式逐渐从“田间地头”走向“剧场舞台”,成为兰州市民间舞蹈艺术的典型符号。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位于沟壑纵横的山丘之上,当地人依靠农业生产生活,有拜神求丰收的习俗。这里的太平鼓有相对恒定的原生环境,表演形态还未脱离民间礼俗与信仰,在生产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年春节,水阜村都有闹社火的习俗。阴历正月初三,社火队伍在“起社火”后,挨家挨户“扫街”,并前往临近的庙宇,祭拜当地的山神和土地神。

  太平鼓舞的表演形式一般是:“扫街”——流动性击鼓表演,挨家挨户进行击鼓,击鼓时,单一击鼓的动作多;“敬神”“敬人”——在指定的广场进行击鼓表演,如庙前的空地广场、乡镇的政府广场等,由于场地空间宽阔,可以完成复杂而有难度的击鼓动作。村民们希望太平鼓声与天地神灵相通,能够驱邪除疫,保佑人丁兴旺,来年风调雨顺。水阜村村民发展创造出了“骑士射雕”“万马奔腾”“雄鹰展翅”“鹏翅扶摇”“黄河勇士”“丹凤朝阳”等20多组动作。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换上,村民们进行了大胆改进,加快了转换节奏,使其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在阵法上,村民们创制出“龙舟飞行”“大漠驼铃”“黄河儿女”“女中豪杰”等形式。在表演伴奏上,村民们还加入了音乐背景,使音乐声与鼓声有机融合。

  在钢筋与混凝土搭建的城市中,原生于黄土乡野的太平鼓依据环境的改变,有了多方面的改变。首先是表演场地的不同。对比原生环境中的水阜乡太平鼓,在城市中的表演场地多为各商家店门口。在商会展演或者开市中,太平鼓主要在商家店门口进行表演,多为马路旁边,有的在门店前的小广场进行表演,主要以击鼓为主,略带有少量的大幅度动作;而在城市广场上,太平鼓则成为人们用来强身健体的方式,表演场地多半是在空间较为宽广的广场,因此动作较为简单大众,带有少量的有难度的、大幅度动作。

  太平鼓舞表演人员也发生了变化:在水阜乡表演的人员是民众自发组织的,参与者都是当地村民,在当地长者的教授与排练中进行传承,有代代相传、传授人群较为固定等特点,在小范围中保存与传承;而城市中的表演人员相对复杂,参与者有公司制的演艺集团,也有民众表演团体,还有太平鼓爱好者,授教者水平参差不齐,演出人员具有较为零散、流动性强、组织机构不稳定等特点。

  在舞台聚光灯下,太平鼓表演的“舞台”不仅仅是剧场中的舞台,还涵盖各种文化艺术比赛等可以进行“纯表演”的场地,使兰州太平鼓从侧重于娱神的功利目的,逐渐转变成侧重于娱人的表演性目的。以剧场舞台为例,受舞台空间的影响,表演者只能以面向观众的一方展开太平鼓表演,不同于四面敞开的广场表演。为了符合舞台表演的审美要求,太平鼓中行进的路线从“扫街式”转向“队形式”。走向舞台的太平鼓一般都是由专业的舞蹈演员进行表演,与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不同,他们是专门从事舞台舞蹈表演的人员,因此对于太平鼓的传承具有不稳定性,一般是只传“形”而其中的精神内涵就少了“原汁原味”。

  兰州太平鼓作为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保护与传承的对象,近年来,经过当地党委、政府与艺术工作者的多方努力,也有了新发展。由兰州市歌舞团创作的舞剧《鼓舞中国》中,男子们将太平鼓的传统套路与打法融入舞蹈之中,以耿直、沉稳、粗犷的艺术特征在众多鼓舞表演中一枝独秀。2007年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兰州市群众艺术馆永宏太平鼓表演艺术团表演的《兰州太平鼓舞》获得“太阳神鸟金奖”。而女子太平鼓队的建立与演出,使太平鼓的表演不再是男性的专利。

  兰州太平鼓舞从原生环境到城市生态中的转型,实现了从民俗节庆中实用性的功利目的,向民俗或非节庆的非实用性的表演目的转变。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兰州太平鼓在原生环境中的诸多“规矩”被打破,男女平等的新境况呈显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兰州太平鼓在不断发展中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样态。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