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视图 > 展示展览

珍贵!老照片中的临夏风光和建筑

2019-06-25 来源:中国临夏网-民族日报  记者:【美】霍顿、马廉朴  浏览量:15295

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丝绸之路重镇、多种文明交融之地,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倩影。无论是“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还是“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解缙)的感慨;无论是“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高弘)的吟颂,还是“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杨一清)的赞叹,都是史学专家、文人墨客对临夏文化、地理的客观描述。 

◆河州鸟瞰  1933年·夏

碾米 1941年·夏

河州至大河家路上的乡村石碾。

老树村庄  1933年·秋

郊外  1937年·夏 

大片平整的农田铺展开来,村庄、树、河渠、沟壑分布其间,远处为南山。

曾创建中国边疆学会的马鹤天,历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教育科科长、北平民国大学总务长、兰州中山大学校长、甘肃学院院长、甘肃省政府委员、甘肃教育厅厅长和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在所写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是这样描述临夏风光的:“夏河流域宜农林,土门关外似江南。”

春耕  1933年3

收割后的大麻地  1933年·秋

麦场  1933年·秋 

离河州城20多公里的西郊(西乡,亦称阳洼山)一处打麦场,人们农闲时聚在这里闲聊。

城外人家 1933年·秋

我国西部地区曾经历过数次“开发”热潮。其中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当数抗日战争时期的西部开发。当时,由于西北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使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矿产丰富,工业落后。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水利资源丰富。工业以面粉加工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火柴制造业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开发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后,大西北立刻变成全国抗战赖以依托的大后方基地。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认为当时长江南北各省既多数沦为战区,西南西北则为今后长期抗战之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等地沦陷,西南地区通往国外的陆路通道被阻,西北地区因仍可与苏联进行陆路交通,其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国民政府把西北地区作为抗战建国的后方根据地后,对开发西北实行政策倾斜,加大了资金投入。但当时中国山河破碎,经济凋弊,开发西部只能是镜花水月。 

◆商道  1933年·秋

河州到兰州的路上,马和骡子拉着出行时供人休息和睡觉的车蓬,被当地人叫做“草窝子”。河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内地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商队和旅客的必经之地。

◆街市 1933年·秋

◆贩羊 1933年·秋

在去往河州的官道上,商人骑着马,赶着刚贩来的羊到河州交易。

◆郊外的大道  1932年·秋

河州城郊外的大路。老辈人回忆说,河州人都称这条大路为“官道”,是河州驻军平整了大路,并在路两边栽了树,路上铺设了石板。

但当时,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西北考察日记》、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树民《河州日记》,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都对临夏均有较大篇幅的记载。许多有识之士,曾到西北地区考察、留下了一些纪行文字,其记载涉及不同时期临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风习俗、道路交通、山川景色、气候物产等等内容,多侧面地反映了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是深入了解西北社会、历史、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碑亭 1938年·秋

河州西关城门外的碑亭,木质匾额上题写着“名垂千秋”四字。亭子里面立着一块石头墓碑。

◆河州砖雕 1933年·夏

◆石门和八卦亭  1933年·夏

河州八坊中的石门和八卦亭。石门上是宝顶造型。石雕和砖雕工艺都非常精美。

◆城内一角 1933年·秋

前殿木廊  1938年

本网刊登的这些图片由美国卡特·德布特·霍顿(海映光)拍摄,王建平、金有录、周义明编著的《临夏老照片》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临夏社会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生产生活,构画了临夏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本期精选刊登老照片中临夏风光与建筑,以飨读者。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志涛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