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 河
“单把游水者过黄河,
浪尖上呈英雄哩;
羊皮筏子的排子客,
有本事下水了赛个。
黄河上度过了一辈子,
浪尖上耍花子哩;
双手扳起了浆杆子,
就像是虚空的鹞子。”
——河州花儿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这两首河州传统“花儿”生动形象活脱地表现出保安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拼搏中,形成的特色鲜明且为独特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
居住在积石山下、黄河之滨的保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剽悍而顽强的民族。他们善骑尚武,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民间水上、山地中竞技的活动。既锻炼和增强了适应大自然的能力、健壮了体魄,又活跃了民族文化生活,可以说是一举双得。
保安族民间流传至今的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甩抛尕、夺腰刀、射箭、打红五枪、赛马、徒步野猎、骑马围猎、羊皮袋、牛皮袋渡河等。这些体育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春节或本民族婚礼和喜庆节日中,作为精彩的传统项目进行比赛和表演,以增添和活跃节日和喜事的热烈、喜庆的气氛。
“甩抛尕”是保安族先民根据长期的放牧需要和中远程的打仗中形成的一项技能和运动。先说说“抛尕”是怎么回事?“抛尕”是由用来增强臂力的绳子和装石子的“布窝子”构成,可装重量约30克左右的一颗石子。使用时,先将绳子一端的小环套在右手的中指上,再将另一端折叠重合,夹在拇、食指间,开始绕环预摆,待发出呼响声时,瞄准前方远处的攻击目标,而后松开拇、食二指,石子便从布窝中呼啸而出,击中目标,达到预想的目的。现比赛规则主要有二:一是同时同线比赛,看谁抛得最远;二是在同一线上分别先后比赛,看谁击得目标最准。这是一种臂力、眼神和手上功夫的较量。
“打一把折花的刀子哩,
梧木(啦)配一把鞘里。
……
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
银子(啦)包下的鞘子;
青铜打下的尕镊子,
戴上是格外有样子。”
这一首半河州传统“花儿”赞美了保安人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装潢考究、工艺精巧的保安腰刀。笔者也写了一首赞美、赞颂保安腰刀的小诗,曾刊发在《临夏诗歌选》一书,诗曰:“保安腰刀巧工艺,美观样式刃利锋。挎执腰间作装饰,威武英俊年轻人。民族工艺上京城,生活用品销外中。馈赠亲友礼物好,国外贵宾佳品赠。特色传统民族富,精工手艺保安人。”保安腰刀不仅是他们的生活用品,也是精美别致的装饰品,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礼品,深受保安人和西北各族百姓的喜爱、欢迎和青睐。
保安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夺腰刀”就是起源于保安腰刀。两名保安族选手各带一把工艺精巧、装璜考究、样式美观、华贵装饰、刀刃锋利的戴鞘的保安腰刀,藏于身体某一位置,在一块约12平方米左右的平地上,双方上场,或进或退、左右滑动,其间相互窥视对方的藏刀位置,一旦发现,即刻跃身飞上,奋力夺刀。此时,对方也立马积极交手,一方面,全力保护自己的腰刀,阻止被对方夺走;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去碰撞、触摸和发现对方身上所藏的腰刀,于是就在你、我之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紧张激烈的撕、拉、推、搡、摸、摔等搏击,直至将对方的腰刀夺到手为胜。凡刀易手者为平局,一般为三局两胜。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笔者的排球教练、原临夏州体委主任马成麟经多年的挖掘整理,让这一颗被土掩没的明珠,闪亮登上了大雅之堂;让“夺腰刀”从边远偏僻的大山里走出,参加了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并在《中国体育报·外文版》上作了介绍,使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夺腰刀”大展风姿、大放异彩。
射箭,保安族的弓箭非常独特,一般讲究用劈开的大竹竿做成弓,长约1.3米,弓绳是用牛筋拧成,用铁制成呈长三角形的箭头,这种弓的射程可选100米左右。每逢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之时,保安族 壮汉子喜欢挽弓射靶、一决雌雄。举办者常常在比赛结束后,都要宰羊向优胜者表示庆贺。
打红五枪。骁勇善战的保安族人用自制的土枪,在规定的200米的距离内,飞身跨跃上奔驰的骏马,将装火药、扣压引火帽、射击、打红五枪的一系列动作在跳动、颠簸、奔驰的马背上一气呵成。这不仅需要显露出高超的骑术、神奇的枪法,还要表现出娴熟过硬的操作技巧、技能。每当比赛前,骁勇的骑手们把引火帽装入约两指宽、用银线绾织的内有空间的“眉纳”内,尔后横缠在额头上系好,每人颈项上再系一条火药带,插上5只内装火药、用棉花塞口,有大拇指粗长的牛角管。比赛开始前,骑手们在起跑线前持枪跨马待命,当听得起跑号令一响,只见骏马如离弦之箭飞出,骑手左手持枪、右手完成一系列射击动作。在规定的距离内,谁连续射完、射中目标五枪,谁就是第一。每当积石山下“保安三庄”的任何一庄有这样的赛事,其他两庄的乡亲们都会前来呐喊鼓劲、助威助阵。虽然只是由主持者宣布一下比赛的名次,然而这在保安人的心目中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谁在比赛中挣了第一,就是为全庄子的人争了面子,有的人家还会为获得第一的选手设宴、请客来庆贺。
“白龙马骑上鹰架上,
叉叉枪肩膀上背上;
积石关里设围场,
石羊、野牛(啦)斗上。”
这一首河州传统“花儿”形象地描述和表现了保安族人又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徒步野猎、骑马围猎”的活动场面。每当秋收以后,冬天来临,保安人便背上自制的土枪,戴上自己用狐皮制作的“一连鹰”的帽子,脚蹬上用生牛皮揉制的内垫上麦草的“烙蹄”(一种简易的皮鞋,又相似于麻鞋一般),踏着厚厚的白雪进山围猎。这里虽然不具有参加竞赛的对抗性、竞技性,但它仍不失为健壮身体、锻炼毅力胆量、增强智慧智谋的好运动。尔能流传至今,其中肯定内含有它不少的道理。
“黄河上过了半辈子,
浪尖上耍花子哩;
我维的阿哥是金鹞子,
人伙里甩稍子(即拔尖子)哩。”
这是一首从一位年轻女子口中唱出的“花儿”,她着实大胆、率真真心地赞美、爱慕和尊崇着一位勇敢顽强机智、有本事的保安族水手汉子。
繁衍生息在黄河上游险峡——积石峡口的保安人,经常进行一种单抱吹气的羊皮袋和两人乘牛皮袋、手脚奋力划水、横渡水急浪高的黄河天险的比赛,简称为羊皮袋、牛皮袋比赛。保安人在屠宰牛羊时,先将整张皮囫囵剥下,用硝、盐、清油熟制后,使其柔韧,再将脖子、前后腿等开口处牢牢扎住,用时在腿部留一开口处吹足气,使它膨胀的极点,而后扎紧、扎牢,不能漏气。河州人常说的一句笑话是“气大了黄河边上吹皮胎去。”可见吹皮袋时需要大大的肺活量和一定的技巧,否则难以胜任,难以完成此活。熟识水性的一名保安族水手则用单只羊皮袋泅渡,称为“单抱”。渡河人一手抱住羊皮袋、一手击水,顺着水势,借狂涛巨浪之力,像离弦之箭一样,很快到达对岸。有诗为证:“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脫飞渡只须臾。”双人乘牛皮袋渡河,那更让人提心吊胆、胆颤心惊、惊险刺激、激发勇敢。竞赛水手将另一不习水性的人活生生地装入牛皮袋里,将牛皮袋吹足气,扎紧扎牢放进水中,而后推入惊涛骇浪的大河中,水手则伏在牛皮袋上面,手足并用、奋力划水冲向彼岸。由于袋内的氧气有限,而仅凭水手手足之力与汹涌澎湃的黄河搏斗,一旦失手则会让袋内之人丧命。但勇敢顽强、富有智慧的保安人则等闲视之,绝少有失手的情况发生。这种比赛,不仅显得古朴原始,而且表现出保安族人民高超的游泳技巧技能和超人的胆量胆识。令观者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也会使观者真正体悟到什么是“艺高胆大”之深厚的内涵。真可谓:社会处处是课堂,民间事事有老师。学之不完,习之不尽,受益匪浅。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