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老故事,城市历史越悠久,老故事也越多。有没有故事,实际上是一座城市有没有历史深度的一把标尺。城市老故事可以由建筑唤起,也可以由地名提示,还可能载于书册,或者在民间口耳相传。在临夏就有这么一条青瓦灰墙、秀外慧中的古街巷——八坊十三巷,这里成了临夏这座城市老故事的富集区。
座落在前河沿路大旮巷的八坊十三巷,基于传统四合院建筑特点设计并修建。在今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引来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如果你认为复古就是它的唯一腔调,那就错了,古街巷秀气复古的外观下其实大有智慧。
八坊十三巷里的四合院、各类馆区、美食、雕刻艺术、民俗风情….. 您可能已经感受或体验过,为了让您的旅途变得更有趣。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蕴含在八坊十三巷仿古铜浮雕上的河州老故事之商文化,其实老故事也是我们城市的精神遗产,八坊十三巷配上了这些老故事,别有一番风味与诗意。不信您来听:
故事一
马帮
在拥政路口八坊十三巷入口处,这座仿古铜雕塑让人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驼铃阵阵的年代。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唐蕃大道的开辟,还有河州曾是茶马贸易所在地之一,再加上河州人善经营的特点,河州到明代已经成了周边皮毛、茶叶的集散地,清代更是贸易繁盛,马帮应运而生。马帮也称脚户,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既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漫漫旅途中,“脚户”们多半时候紧跟在脚骡后面,且很少用鞭子抽打、驱赶与自己朝夕相伴、风雨同行的亲密伙伴——骡子。多半时候只是用嘴轻轻吆喝几声,聪明的“脚骡”会听话地谨慎前进。在多年的长途跋涉、风雨摔打中,它们早已同自己的主人配合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建立起了患难与共的殊死情谊。因此,在漫长而又单调孤寂的商旅中,“河州脚户”哥们为了排遣心中的情愫,为了缓解旅途奔波的疲劳,经常对着深山旷谷放开喉门,以手为喇叭,现编现唱地漫出一曲又一曲心中酸楚的“花儿”,你听听他们唱得是多么投入而又痴情:土黄的骡子们驮酒哩/阿哥们吆上者走哩/骡子们到了固原了/想你者
故事二
袖筒里的买卖
这幅作品展现的就是临夏商人的集市文化,在临夏的集市贸易中,商贩交易中的谈价格一般会捏手方式进行,俗话也叫“袖筒里的买卖”。所谓捏手议价,即买卖双方各出一手相握(类似现在的握手),上遮小皮子或衣襟,以捏手指表示千、百、十、个等数,旁观者,只能听到双方口中“这数、这数”的声音,却听不到讨价还价的具体价格。这种议价方式看似繁琐,实际却有它的科学性和好处。其一是不影响其他人的经营,其二也防止了生意快谈妥之际,第三者突然插入,影响买方或卖方的利益。
青瓦灰墙,秀外慧中——讲述河州老故事之商文化
故事三
集市中的牙行
八坊集贸市场中还有一种小的商业中介人——“牙行”(经纪人),牙行们主要为外地来的牛马贩子或者皮毛商人充当中间人,这些牙行熟悉商业情形,他们的职能是周旋买卖双方,使交易得到成功。
由于发达的集市贸易,临夏的牙行存在较早,而且牙行生意也兴隆。这从文献中记载的“牙税”(是向牙行征收的税)中可以看出,“清康熙四十四年,河州年收牙税33.62两。道光三年至咸丰三年(1832-1852年),有牙帖(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民国三年,《甘肃省牙帖章程》实行。”
过去充当牙行的人,衣袖一长一短,以便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不让外人知道。牙行活动在集市中,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动向。在牲畜交易集市,当他发现有人牵着牲口入市后,便主动迎上来,问道:“乡亲,你来了啦。你今天拉的牲口想卖个啥价呢?我给你帮忙,找个合适的(买)主。”卖主同意后,牙行便仔细相牲口。他们都有相牲口的丰富经验,掌握不少相牛相马的谚语。牙行当着卖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点,要求降低售价,此后,他们用“捏手”的方式讨价还价。牙行接着找到买主后,赞扬牲口的优点,又用“捏手”来商议价钱。成交时,卖主给经纪人一笔佣金。
八坊十三巷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仿古铜浮雕作品,每个作品都展现了临夏不同的文化内涵,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观赏一番。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