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山
八坊是河州古老城廓,也是我外婆的家宅之地。小时候我家居住在甘南,常随父母到八坊走亲戚,访故交。记得外婆家木桌上的老座钟,铛铛响着,香炉里飘着缕缕清香,外公的羊皮拜毡磨得绵暖无比。巷子里长胡子的阿爷,戴白盖头的奶奶,青盖头的阿姨,来往穿步,和蔼交谈。摇着拨浪鼓的货郎,挑担买桶子肉、粽子米糕、枣包子、凉粉的阿爸,高声吆喝,传来叫买叫卖的声音。巷外的许多儿童,成群结队,嬉笑玩耍——这一切萦绕在记忆的耳畔,挥之不去。
进入八坊,巷子与阁楼比邻,院落与门庭相通,门门相扣,巷巷相连,道道想通,七折八拐,纵横交错,大有进入迷宫之感。八坊巷道虽然错综复杂,但井然有致,能叫上名号的,有大旮巷、拥政巷、石桥巷、小南巷、仁义巷、细巷、老王寺、铁家巷、大柳树巷(专员巷)等,被称为八坊十三巷。
每当春夏,那深深的庭院,绿影婆娑。家家习惯坐在炕上或院子里,刮盖碗茶、吃油馃馃(油炸面食),用地道的八坊方言拉家常,谈古今,其乐融融。老人们讲,八坊的居民,是自唐宋丝绸之路和明清茶马古道而来的商旅和民众,在此围寺而居,以坊为商,进行贸易往来,逐步形成。
很久之前,河州城和八坊街市萧条,道路狭窄,到处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明代进士解缙贬至河州时,写有“陇树晴云万里秋,思情独上镇边楼。几年不见南来燕,真个河州天尽头”的诗作,抒发了当时的感触。
如今步入八坊古牌坊拱门,沿青石板路面行走,看到楼阁瓦舍,庭院比邻,商铺鳞次,青砖黛瓦,古墙旧檐,花格木窗,浮雕花草,灯火映壁,游人如织。有旧式土木结构单瓦房,有新式筒瓦斗沿及大卷篷,有琉璃瓦大理石建筑。
华灯初上,廊灯霓光,灯影阑珊,饭馆茶铺依然满堂,尝小吃,品碗茶,谈笑风生,享受安逸的生活。到大旮巷盖碗茶广场,看到喷泉翻涌,水花四溅,周围环绕雕栏的长廊,许多游人在此徜徉,驻步观赏,凭栏絮语,流连忘返,沉浸在古老的时光,久远的年代。
“别怨我家巷子深,只缘生在此城中”。八坊的巷道确然又细又窄,又长又深,弯曲交叉。有的竖巷和横巷只一米多,有时不得不迂回而行,不熟悉的人,像步入迷宫,进入时明白,出来就迷糊,找不到出口。
记得二十年前,我家初搬来住家,还不熟悉八坊巷的沟沟道道。一次朋友聚会,雪夜晚归,迷了路途。有位朋友说,他了解八坊巷道,要送我回家。当时大雪纷飞,深夜人静,万巷空寂。有的巷道没有路灯,两人黑灯瞎火,茫茫雪地里相扶而行,不时滑倒,终算找到家门。朋友回去时,被弥漫的大雪和错综交织的巷道迷住,来回穿行,找不到出口。直到碰到一位老人,才带他走了出去。这些雪夜送友的经历,见证了朋友间的情谊,也证实八坊十三巷的深远曲折,扑朔迷离。
八坊民居的院落,大小形状不一,多为四合院,坐北向南,阳光充裕,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大门和照壁,多用砖雕装饰,刻着花草水果。院子无论大小,都留一块花圃,大多种杏树、牡丹、丁香、芍药、月季、刺玫等花卉树木。院大的人家,更讲究种花草、养鸟雀。八坊人喜欢牡丹是出了名的,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画牡丹、挂牡丹、绣牡丹,连烧开的开水也叫牡丹花的水。牡丹有许多品种,绿牡丹和紫斑牡丹,是其中的上品。老品种牡丹枝干粗壮,花开一团,花头比碗大。“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清代诗人吴镇走遍各地,对河州牡丹发出了如此赞叹。
藤萝(紫藤)也是八坊人喜爱的花卉,好多人家前厅花圃里,都栽种了串串藤花,像葡萄缀满高架,花藤扯满屋檐,花香飘满家园,增添着空灵和雅致。那些养鸟和收藏古玩奇石的好家,摆放各类奇石盆景,挂着竹编的鸟笼,充满了鸟语花香,古韵盎然,仿佛步入世外桃源。
八坊人经商还是生活,都在追求一份安宁,一份坦然。人们起得很早,妇人打扫院落卫生,烧茶做饭。巷子里碰见街坊邻居,就叫声“走,到我舍里喝茶走,刚搭开的水”。闲暇时,邻里奶奶和媳妇,三五人一块拉家常,论谁家媳妇勤快干净,天没亮就打扫卫生,扫净了巷外的路面,洒上了清水。下了大雪,人们都有抢着扫的习惯。早起的,想着别人还没起来,自己赶紧扫出个长道,以便人们行走。谁家出嫁或娶媳妇,给邻舍送一碗烩菜,等于发了请贴,而后热心人张罗,搭礼一块吃席,热闹一番。遇到丧事,都来热情看望,送馍馍、米面、清油,尽力帮忙。
八坊街巷里邻里之间相互尊重,你来我往,和睦相处。谁家树上的杏子、巴梨、葡萄熟了,端上一碗或半盘送来,让人们尝个鲜。每逢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家家敞开大门,送去新炸的油馃馃,羊肉或牛肉,相互祝福,沐浴吉庆。七十多岁的电工阿爸,常给大家义务修灯,电线,忙来忙去。桑果奶奶步履蹒跚,将一碗新鲜桑果送来品尝。有时来到我家,拉上我母亲去她家摘吃桑果。她竖起长杆敲打,桑果噼里啪啦落下,打在弯腰的脊背和后脑勺上,惹得大家发笑。
有个“五保户”奶奶腿疼,常年卧炕不起,有人无偿提供两间厢房居住。我母亲和邻居也常去看望,洗衣送饭,递药看病。我有时也抽空去探望,她总要挽留下来,让喝口茶再走。我只好恭敬地坐在炕上,揭开盖碗,里面有早已放好的茶叶、桂圆、枸杞和冰糖。让客人喝上一口她准备的茶,她心里才会踏实,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有个麻眼睛(双目失明)阿爸,每天柱着拐杖走路,遇见障碍,这个人扶一把,那个人拉一把,从自己家出去又回来,从没有跌倒和迷失过。听人讲,他常年走街串巷,把方向和远近路程记在心里。哪儿拐弯哪儿上台阶商铺,哪儿是十字路口,他都用步伐丈量,能准确判断。
习武的阿爷年过八十,走路脚下生风,精神抖擞,八卦掌、太极拳、天启棍样样精通。他劈叉双腿一线贴地,或一只腿扳向头顶,于耳朵平齐,像竖立的箭剑,引得人们喝彩叫绝。穿着校服的学生,慕名而来的游客,来来往往的亲朋好友,外出经商的生意人人,匆忙来去的公务员,都在巷道里留下坚实的脚印。
去年外地远方的几位汉族同学携带家人和朋友来这里旅游,我带他们游游览了河州的许多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他们游览了八坊十三巷、十里长廊牡丹、奥体中心、大剧院、大夏河滨河路风景线,都连声说好。在观赏八坊北寺门前建于乾隆年间《龙凤呈祥》大型砖雕影壁,仰望大旮巷《八坊十三巷全景图》巨幅砖雕,仰望大柳树巷那棵百年参天柳树,感受到八坊十三巷历史的悠久,远古岁月的沧桑。
他们看望我年近八十岁的老母亲,亲切地称呼“阿妈”,拉着手问寒问暖,笑语连连。吃着我母亲和妻子做的河州特色手抓羊肉、筏子面肠、糖油糕、羊肉胡笳、发菜汤、馓子油馃等特色食品,不时引来一片赞誉。
古人云:“虚堂客去山还静,幽谷云来花自馨”。日月如梭,时光飞逝,不觉间在八坊居住近二十年了。如今庭院整洁,杏树参天,硕果挂满枝头。亲手种下的紫藤,根深花茂,清香四溢。忽一日,蓦然有所感悟,写下了“花与根同深,人与时共老”的诗句来。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