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2023.9.7)

2023-09-07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945

流年里,跳跃的印记

◇陈进坚

弹指一挥间,我已扎根乡村教育15年了。

随着日历一页页不断往后翻,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记得12年前,走遍校园所有的角落,仅有一间电子白板教室,在教学楼五楼,我们称之为多媒体教室。那里总是人流涌动,来来去去,裹挟着一丝热闹的空气。当时,借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还得提前预约,排队。课后还得填写多媒体教室使用记录单,特别麻烦,有时候一周都轮不上一次。

那时的课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外加一份教案。一堂课结束,粉尘飞扬,地上、老师们的身上都铺了薄薄的、白白的一层,如雪似霜。每当遇到容量较大的课时,只好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将部分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或一张大白纸上,省出时间让学生做练习,以便提升课堂效率。受条件所限,那时制作课件也特别麻烦。全校现有的电脑满足不了老师们备课的需求,大部分老师只好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守在教导处做课件,排队做,分时段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和工作积极性。

后来老师们学会了资源共享,共享教导处办公电脑里分类整理的优秀课件和智慧云平台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大家备课的压力。

老教师虽然对信息化授课模式感到特别新奇,但由于PPT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使用的PPT97版软件,功能低下,又不便于操作,导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的授课方式持排斥态度。部分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积极性较高,但一腔热情总是被不断浇灭,因为1-2周才能轮到一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权。

2012年秋季,学校里安装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覆盖了所有班级,再也用不着提前预约了,再也用不着到五楼等候了,再也用不着填写多媒体教室使用记录单了。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办公电脑,课件依然需要在教导处完成,因此,照样可以看到教导处灯火通明到很晚。

2013年春季,学校购置了一部分电脑,组建了电子备课室,拉通了网线。老师们都很兴奋,可以在电子备课室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再也不用为守在教导处备课而犯愁了。

再后来,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接踵而至,大家边学边用,每一位老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老教师也逐渐接受了信息化教学这一新型事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得到了推广,它提升了课堂效率,给学生带来了乐趣,老师们学习和使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

2020年春季,学校整体搬迁,搬进现代化的新学校,大气,整齐,美观。一股暖流涌动在全校师生的心里,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篮球馆,科技馆,标准化足球场和跑道,漂亮的绿化带……这些都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线。新建了标准化办公室,老师们都有了各自的办公电脑,接入了光纤,实现了校园互联网全覆盖,网速也快了许多,算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速度。所有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智能一体机,功能强大,操作简便,老师们别提有多幸福了,学生们也享受着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师生的精神面貌也较以前好了很多。教育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我漫步在校园塑胶跑道上,整洁靓丽的布局,散发着现代化的气息。脑海里会不时地浮现出十年多前上操或体育课的情景,凹凸不平的场地,尘土飞扬,咳嗽声起伏。特别是雨雪天气过后,操场上满地泥泞,泥水四溅,师生的裤腿上、鞋子上都挂满了泥水,偶尔也会出现老师或学生不慎摔倒,化作泥人的一幕,让人有一种莫名地心疼和心酸。还有快要散了架的篮球架,无精打采地立在操场中央,像几位历尽沧桑的古稀老人。我们将生命的活力尽情挥洒在这块球场上,任凭汗珠不断地从脸上、背上滑过。我们情愿被飞扬的尘土吞噬,留下美好的青春时光,刻在磨得光亮的篮板上!

一阵清风拂过,我缓过神来,抬头望向不远处标准化的篮球场,一排排玻璃篮映衬着塑胶场地,矫情地闪着亮光,一股暖暖的甜美气息瞬间流进我的鼻腔。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我的校园也在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还有咱们伟大的祖国!



王老师

◇冰 阳

我小学的数学老师姓王,叫王什么海,忘记了。我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数学课一直由王老师担任。

王老师眉毛粗黑,典型的方脸,肤色黑,加之很少笑,整天板着一副面孔,不易亲近的感觉(现在想想,王老师长得还是很英俊),我一见他就胆怯。这种胆怯,导致我在他的课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老盯着他的黑脸观察表情,生怕一个不留神,粉笔头会像子弹一样射中脑门。这种无缘由的怕,给我带来的最大灾难是数学成绩始终在五十几分徘徊,不管怎么努力,差的那几分跟我作对似的,就是不让我进六十分。甚至一不小心,还会掉进五十分以下“不可救药”的大军行列。

那时候是百分制,六十分及格。像我这种差几分就能及格的学生,老师们总觉得放弃可惜,再加把劲是有“希望”的。于是,王老师在课堂上,每讲完一道题,眼睛死盯着我,大声问向全班同学“大家懂了没,有没有不懂的,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同学们齐声说“懂了”,我也顺势说“懂了”。其实,我是似懂非懂,是王老师一矢中的“不懂装懂”的那一个。用这种招数,我屡次蒙混过关,逃过被提问的“黑暗三分钟”(王老师对听懂的学生不提问)。好运不长,发卷子的时候,王老师拿着我的卷子,沉下黑脸,走到我桌边,“啪——”将卷子拍在我的课桌上,厉声说“你不是都听懂了吗,那几分跑哪儿去了,又是五十几,不懂能不能问问,能不能不要不懂装懂!”王老师站在我身边时,我反倒不怕他,不仅没有站起来,还将上半身朝同桌侧过去,生怕王老师的唾沫星子溅在脸上。当时只顾着唾沫星子的问题,王老师批评的一堆话,我只记住了最后一句“下课到我办公室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光荣”地成为老师办公室的常客。奇怪的是,我发现在办公室里,王老师的黑脸没有那么黑,反而显得有点红润。在他帮我纠错题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是,他的脸色到底是黝黑还是黑红?一句“懂了没?”打断我的瞎想,我赶紧不明所以地点点头,用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懂了”。这时,王老师又补一句“以后,不能不懂装懂,不懂就问,才能考及格。”那一刻,我觉得对不起王老师,我又骗他说“懂了”。

那时的数学题常常出现“两辆火车相向而行,一辆……另一辆……”“一个水池中,两个水龙头,一个进水,一个出水……”的文字题,我不去想如何解题,只想编书的人好奇怪,在站台看火车,火车疾驰带来的风很大,不危险吗?两个水龙头的水一进一出,不浪费吗?奇形怪状的问题会在我的大脑里排列组合,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长大我要编书,把费脑的题从教材里统统删掉,只留简单的,让所有学生都及格。

王老师自然不知道我的想入非非,他一次次地相信我“懂了”,又一次次地叫我到办公室帮我纠错。有时,唾沫星子会飞到我的脸上和本子上。后来,我上中学时,听说王老师回老家了。再后来,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问了好多小学同学,也没打听到他的消息。



西沟的地椒花

◇玉 金

题记:看见地椒花,我不仅想起已离开我二十多年的母亲。想起了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泪水盈满了眼眶,写下纪念母亲的《水仙子·地椒花》:

一年一度总灿烂,一山一坡红欲燃,一沟一壑清香满。伤心事泪噙眼,黄泉长眠梦难见。阴阳二十载,愁思白发添,睹君肠断。

前两天,应朋友盛情相约,我们几人一起去临夏县一个叫西沟的地方浪山。

西沟呈南北向,南高北低,南尽头是太子山,显得庄严肃穆,高大雄峻地矗立在眼前,向前一步,仿佛就要碰到额头。山上积雪化了,青棱棱的,周围青山叠翠,像起伏的波涛,东西绵延形成了横亘千里的绿色屏障,遮挡了从高原和戈壁吹来的寒风。因此,临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为山阻碍从东北方飘来的云向西南方快速飘去,云中裹挟的部分雨水不得已降到临夏大地,所以西南片雨水充沛,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西沟北尽头是尹集镇,一条小河清亮亮的,翻着细碎的浪花,一路欢歌,流入大夏河。河两岸平展的草坪绿茸茸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晶莹莹的光,鸟儿在草坪上跳跃、鸣叫、捕虫,人来人往也不怕生,飞起又落下,若无其事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好。

两面山可以说是两道岭,南北伸展,东面山上多树,郁郁葱葱,浓荫重重,是鸟儿的天堂,也是游人歇凉的好地方。西面山坡长了一些刺蓬类的植物,大多是杂草,开着小花,很茂盛,也很好看。其中开的最多最鲜艳的要数地椒花了,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地把整个山坡装点成了花的世界。微风吹过,幽香袭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大自然真美啊!美得让人只欣赏美景而忘了一切的烦恼。

二十几年了,一看到地椒,就想起了母亲那白晰的面庞,那清瘦的身子,那踮着小脚,里里外外出出进进忙碌的身影,时间愈久愈清晰……

记得我在县政府办公室上班的时候,经常加班加点写材料,常常熬到深夜,甚至天亮,第二天照样按时上班。那时写材料不像现在,没有电脑,都是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十分辛苦。由于长期熬夜,慢慢地,我的生物钟乱了,瞌睡少了,失眠多了,身体也出现了毛病,感到很痛苦。

母亲知道后很是担忧。因为外祖父通晓中医,母亲自小也受到熏陶,虽然不识字,但晓得地椒的功效,她说地椒醒脑明目,对瞌睡很好。她忙完地里的活,就去老家山坡上采地椒。老家的那个山坡很陡,我们小时候放牛羊时牛羊都滚落过。母亲是小脚,典型的三寸金莲,平时走路都颤巍巍的,为了我,她一手扯住草,一手采地椒,连续几天,采了好多。

一个周末我回家时,母亲用洗净晒干的地椒给我做了一个新枕头,下午我回单位时,她把枕头绑在我的自行车后架上,嘱咐我当晚就枕上。我说:“你老了,又是小脚,万一从山坡上滚落咋办?”母亲说没事,庄稼人不怕山坡。她把我送出家门,送出村子,我让母亲回去,告诉她十天半月我就回家了,不要送,她还是把我送到山垭口。

我走了一段路,回头望见母亲还站在那里,山风吹乱了她的白发,掀起了她洗得发白的紫衣,母亲在夕阳西下站成了一帧风景。我扭过身,骑上车,一溜烟走远了。

西沟的地椒花开得繁密,我对母亲的思念也如那些地椒花,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地盛开的我的记忆里……



回不去的童年

890.jpg


486ee.jpg

▲▲扫码观看详情

690ffceeaa.jpg




放飞梦想

d7c08.jpg

钟世文 摄



韩中赞歌

◇李晓霞

你从西边的旧城走来

你从南边的小镇走来

就像两条溪流汇合在一起

你的歌声更加嘹亮

你的波涛更加激越

就像海纳百川

你的胸怀更加宽广

你的思想更加深邃

你歌唱三关的豪情

你激荡四沟的梦想

你拥抱山里山外的孩子

你讲述古老的历史

你是新城的宣言

你睁开眼睛,双城就醒了

你迈开脚步,双城就靓了

你是新城的灯塔

万家灯火,你是最先点燃的一盏

万家灯火,你是最为明亮的一盏

每一个清晨,你用琅琅的书声把新城唤醒

每一个黄昏,你用缜密的演算把夜晚点亮

每一个春天,你用青春的宣言把希望播种

每一个秋天,你用母亲的骄傲把捷报传达

你是青春的花园

季节的风吹过桃花的脸

少年的清愁在丁香的暗香中浮动

你是诗意的笔墨

火红的枫叶落满秋天的风霜

老师的初心在菊花的傲骨中绽放

你是我们心灵的家园

我们天真地寻找隐藏在十万三叶草中的那一株幸运草

我们欢快地奔跑在追逐梦想的大道上

你是我们前行的旗帜

博学、慎思、开拓是我们求学的方向

诚实、博爱、明理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座新的县城正在崛起

古老而又年轻的韩中

你激情澎湃,活力四射

你矫健的步伐是老鸦关的热情

请站在时代的前列

自由地奔腾吧

你磅礴的气势是大夏河的

——骄傲



钓螃蟹

临夏市新华小学五年级(7)班 杨玉灵

我一直很想去上海看姐姐,暑假里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姐姐带我们去崇明岛玩,在那里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汽车在长长的跨海大桥上快速地奔跑,在明亮的海底隧道中穿行,我的心早已飞向了蓝蓝的大海边。终于来到了崇明岛,好美丽呀!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姐姐告诉我崇明岛是上海最大的岛屿,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沿着海边是坚固的大堤,大堤围起来的湿地上长着又高又密的芦苇,姐姐目测了一下说芦苇有三米多高呢。

当我们走上大堤时,发现一些人手里提着小桶子,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螃蟹。他们告诉我是从大海里钓上来的。啊?原来螃蟹还能钓呀!于是,我们也赶紧买了钓螃蟹的工具。第一件是一个小塑料桶,用来装螃蟹的;第二件是钓竿,有意思的是钓饵竟然是一块肥肉,真没想到原来螃蟹爱吃肉呀!开始钓螃蟹了,我悄悄地守在一块石头旁,等了一会儿,突然发现一只螃蟹蹑手蹑脚、探头探脑地从石头下面钻了出来。我高兴地手一抖,它立刻停了下来。我仔细一看,它披着一身青绿色的铠甲,舞着一对橙红色的、长着短毛的“大刀”,圆鼓鼓的眼珠子直瞪着,简直就像一个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好像在对我说:“来呀,我不怕你!”别看它张牙舞爪的,其实胆小如鼠。我把钓饵轻轻一晃,它立马就逃之夭夭。但是,它又耐不住肉的香味,再次爬了出来,用大钳子迅速夹住钓饵,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一下子把它提了起来。我高兴地大叫起来:“我抓到了一只螃蟹!”没想到手一抖,螃蟹松开了钳子,掉到了地上。我急得直跺脚,赶忙把肉饵又放到了它的嘴边,没想到它又钳住了肉饵。“哈哈,我又钓上它了。”这次可不敢含糊了,我迅速把它“请”进了小桶里,成了我的俘虏。“呵呵,原来螃蟹不仅胆小,而且贪吃,还很笨。”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玩得好开心呀,钓到了很多的螃蟹。临走前在姐姐的提议下,我们把所有的螃蟹都放回了沙滩,让他们去大海里自由的生活。可是,螃蟹们却傻傻地回头张望,好像又在找肉饵,把我乐得又“哈哈哈”大笑起来,真是一群“笨”螃蟹呀。

指导老师:石梦迪



大夏公园

◇张平生

瑶草明湖廊榭映,

玉琮苔绿姓齐家。

营裁图卷亲民念,

拨奏弦音善政夸。

史在四千年后看,

兴从百亩画中发。

会须桑海常耽古,

且喜山川更著花。



齐家坪

◇杨永发

奉友寻遗入广河,

山花堤柳各婆娑。

清风漫抚洮溪水,

细浅泠泠似古歌。



访齐家文化遗址

◇旦 丹

风随诗采韵,

魅力广河行。

论古齐家事,

村童一路听。



游太子山

◇何 鹤

消暑清秋早,

欣然到陇西。

野花堪佐酒,

岐路可听鸡。

云断山犹翠,

心高峰也低。

休言无妙笔,

将梦入诗题。



诗词名家临夏采风有感

◇程秀剑

翩然而至,问谁个相诱,边陲寻景。学士风骚,今早入,浩渺云烟归兴。太子游仙,莲花宛在,陇上清清冷。此行妙手,定将图就明镜。

积石禹迹探寻,临津古渡,正鸿雁飞阵。水库刘家频豁眼,恐倒银河还胜。雨露已沾,帝乡不远,倩送东风信。俚歌羌笛,会传遍十三省。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孔令定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