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河州文摘(2023.5.30)

2023-05-30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2113

紫斑牡丹小史

◇张钦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道出了牡丹花开,国色天香。

谁承想,在地气高寒、曾经“苦甲天下”的甘肃,牡丹不仅深深扎根在这里的山山屲屲中、沟沟岔岔里,而且独树一帜,演绎出独特的牡丹文化,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花样”事业。

牡丹香自苦寒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陇原牡丹始盛开。陇原大地上的牡丹,有着秋菊、寒梅一样的风骨与品格。每到四五月,当洛阳牡丹、菏泽牡丹在“百般红紫斗芳菲”后“红消香残”,甘肃的紫斑牡丹才开始傲然绽放。

甘肃牡丹又称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一起并称中华四大牡丹。因花色不同,紫斑牡丹分为二三十个品种,其野生品种至今分布在甘肃南部的深山密林之中,人工栽培品种分布更为广泛。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曾出土一对唐代灰陶罐,陶罐上的紫斑牡丹花纹清晰可见。其栽种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

紫斑牡丹,可不一般。在牡丹家族中,它拥有众多的第一。

它是长得最高、最修长的牡丹。与其他品种的牡丹相比,紫斑牡丹身材高挑,动辄2米高,有些高达3米多。

它是最长寿的牡丹,人工栽培的紫斑牡丹平均寿命可达80多岁,有的甚至高达百岁。

紫斑牡丹分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黄土高原上。从黄河之滨到长江源头,从喧闹都市到静谧山村,随处可见紫斑牡丹。它是最耐寒、最耐旱的牡丹。它站得高、长得高,却雅俗共赏,是很有亲和力的牡丹,一点也不“高冷”。

“花儿”高唱“牡丹令”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在甘肃,画紫斑牡丹、唱紫斑牡丹、写紫斑牡丹蔚然成风,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名士,更有引吭高歌的百姓。

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籍知名画家莫建成画了一辈子各种各样的山水、花鸟工笔画,而他一生最为珍爱、挂在家中厅堂的画作,是一幅精美的工笔牡丹。而在“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中,“牡丹令”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词牌”。

“五月里么就到了着五月端阳(端午节),妹妹的白牡丹呀;要呀喝一个雄呀黄的酒(雄黄酒),像花儿一样的个酒呀。”至今,西北人仍保留着《诗经》“赋、比、兴”的创作传统,歌唱自己的相思与哀怨。

在大西北,紫斑牡丹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从不孤芳自赏,自视为富贵的象征,如今更能帮助人们发展“甜蜜事业”,奔向共同富裕。这两年,西北牡丹游初具规模。在临夏州,一个长达60公里的牡丹长廊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赏花人。在“貂蝉故里”临洮,百姓移栽各式各样的长寿紫斑牡丹,自建牡丹花坊,成为特色浓郁的花卉博览园。

临洮县曹家坪村牡丹园面积百余亩,栽培历史悠久。每到花开时节,走进花园,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其中,人们可以领略牡丹花开遍山野,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景。

曹家的牡丹园是曹希望老人历经多年建成的,如今老人已过世。年轻时,曹希望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是他和众多临洮人一样,都有一颗深爱牡丹的心,并从牡丹中享受到别样的诗情,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他也遍走山洼,移栽来许许多多的野生紫斑牡丹。

“花样”事业助振兴

曾经人养牡丹,如今牡丹养人。每逢花开时节,曹家尽是赏花人。如今的“花庄”曹家坪,人富景美,充满希望。

曹希望的孙子曹佰平,大量种植牡丹、芍药,开创了一番令人艳羡的“花样事业”。牡丹花美,但目前还无法制成大宗商品鲜切花。曹佰平却利用种植牡丹的经验,成功开发出了“小牡丹”——芍药的鲜切花产品。

在招徕四方游客前来观赏牡丹的同时,盆栽小株牡丹和芍药鲜切花,正走出田野、花园,走进城市、楼宇、民居,令人沉醉,让人惊艳。

“含英咀华”的产业振兴也被提上日程。牡丹浑身是宝,根皮能入药做“丹皮”,紫斑牡丹也是很好的木本油料作物。此外,牡丹花蕊、花瓣、叶芽都可以做茶。在临夏州,“牡丹大王”何生宏开发出牡丹系列茶品和牡丹酒。其中,花蕊茶按克卖,每斤差不多可卖1万元。

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天下富庶,莫过陇右”。但到了清朝中叶,陇中已是“苦瘠甲天下”。如今,春风吹度玉门关,甘肃已实现历史性脱贫。

这一切,就像紫斑牡丹,花开虽晚,但绽放可期。 (据新华网)


抬头与努力

◇黄超鹏

身边有个朋友,常向我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说实话,朋友满腹经纶,琴棋书画样样擅长,算得上是个有才之人。可他的生活,却如歌手毛不易歌中所唱到的一样:“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我知道朋友很迷茫,也知道他为何迷茫。他是很努力,但他努力的同时,却没有走出去。有才的人有傲气,总认为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盲目地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最终往往作茧自缚,一辈子活在自我封闭的躯壳里,永远不被人看到。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且非常多。老生活在马厩里的千里马让伯乐看到的机会微之又微。所以,千里马的第一步应该是走出去。

走出去后,不是埋头猛跑,就能追上别人。俗语道,低头拉车抬头看路。低头努力的同时也要抬头看清前方的道路,目标要明确,方向要正确。不然,走上与伯乐背道而驰的道路,走一万年也难遇到伯乐。不看路,会走上歧路、岔路、弯路,浪费更多时间,甚至搭上大好年华。

当然,也别过分迷信方向和机会比努力重要。如果你一路只抬头,脚下不努力,别人分分钟能追赶上你,超越你。有了方向和机会,不要趾高气扬,抬着头看人,小心脚下的陷阱和坑。另外,倘若把精力都放在寻找道路上,太多的方向和道路有时会让你更加迷失,这条路没有坚持走下去,又想走另外一条,顾此失彼,贪多嚼不烂,还不如只走一条道,发奋去实现目标。

偶尔抬头,常常努力,方是人生成功的正确步伐。 ——摘自《广州日报》


母亲的口头禅

◇曹猛

母亲姓马,属兔,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除了血压有点高外,没有其他毛病。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一副朴实、利索的样子。“人怕干活,活怕人干!”这是母亲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小时候,我家有五亩多地,冬季种小麦,夏季种玉米。小麦种到了地里,一个冬天基本不需要经管,比较清闲。而到了来年五月份,母亲便要开始张罗收麦的事情,磨镰刀,补麻袋,收拾粮仓。等到六月初麦子成熟,大热的天,割麦,碾麦,晒麦,需要连续在地里干一个星期左右,她和父亲便忙得没日没夜,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收完小麦,紧接着就是点种玉米。父亲用镢头掘坑,母亲往坑里放玉米种子,再用脚敷土,就这样一个坑一个坑地种完五亩多地。浇上水,玉米发了芽,长到二十厘米左右,又要开始除草松土。“地要烂,衣服要浑全”,意思是长着草的板结地不好看,地要锄得烂烂的才好看,而身上的衣服要浑全的才好看,母亲总是一边锄地,一边唠叨这句话。 

厨房里的母亲也是一把好手。虽说我们家贫寒,没过多的食材,精明的母亲还是会用有限的东西不断变化着花样,给生活增添一些美好,而面粉就是重要材料,蒸、煮、烙、炸,她总是像变戏法一样做出不同的美食来。母亲和面时,常给我讲和面的步骤和要领,“和面三要光”,即面团要光,面盆要光,揉面的手要光。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后来我也成了厨房的能手。 

在日常生活中,若是有谁外出,母亲会叮嘱要多带衣物,她常说“六月天都会冻死不防之人”。还记得那年我上职校要住宿舍,开学的时候天还很热,看着天空火辣辣的太阳,我准备只带一条毛巾被去学校。谁知母亲早已把被子装在了编织袋里,非让我带上。没办法,拧不过母亲的我只好不乐意地把被子背到了学校。开学第三天,果真下起了连阴雨,温度持续下降,躺在被窝里面,我不禁想起了母亲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母亲的这些口头禅,我在小时候不知听过多少遍,都听得有些厌烦了。走上社会后,越来越感受到,母亲说的这些话,不仅有道理,而且很实用。如今年龄大了,再想起母亲的这些话,回味到的是饱含着母爱的丝丝温暖。

——摘自《西安晚报》


诗 心

◇李丹崖

暖阳下,有柳如浪,水边的马扎上,老者眯着眼睛,在竹椅上仰睡。

我在水边钓鱼,去的时候,老者就在那里仰面对天,若有所悟。一场鱼,我钓了将近三个小时,那老者竟然纹丝没动。

那老者看起来八九十岁的样子,我有些担心,决定起身去看看。我放好钓竿,走到了老者身边。我并没有立马喊他,仔细看了看老者的胸脯,尚在一起一伏。我有些多想了,转身欲走。

“鱼钓了差不多半篓了吧?”老者发话了。

我赶忙转身,笑着说:“您原来没睡着呀?我看您很久没起身,过来看看您,怕您睡着冻着了。”

老者哈哈大笑,“先生是担心我有意外吧?感谢感谢,如果我没猜错,您总共钓了十七条鱼,其中十条小鱼,七条大鱼。”

我一惊。“您不是一直闭着眼在睡吗?怎么知道?”

“我怎么不知道,我闭上眼睛,耳聪,从您拉钩的水声里,还有鱼落在鱼篓里的声响,掀开鱼篓的次数猜测的。”老人笑容可掬。

“您还听到什么?”我很是纳闷。

“我还听到了柳浪里有两只早莺的啼叫声,其中一只振翅飞到了云端,我甚至能听到柳条与柳条的摩擦声,春河里水波上下翻滚的声音。”老者说。

“这种能力是怎样练就的?”我有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

老人起身说:“中年时,一次意外,我的眼睛短暂失明了,那段时间,我学会用耳朵谛听生活,发现真正静下心来,能够过滤到许多生活琐细,听到一些有意义的声响。后来,我的视力恢复了,尽管如此,我也常常会闭着眼睛谛听生活,这样反倒让我很愉悦。原来,在生活的边角处,有许多细微的声响,潜藏着我们平常感受不到的美好。”

老人与我说这话的时候,我钓的鱼在鱼篓里轰隆隆翻了几下身,那一刻,我觉得老者简直是一位诗人,最起码他有着一颗别样的诗心。 ——摘自《扬子晚报》



养 花

◇夏生荷

春天去花市买花的人很多,我留心了一下,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凡是平时不怎么买花和养花的人,也就是新手,都喜欢问同一个问题:这花花期长不长,好不好养?

这样的问题,透露出新手们的心态——既想花能开得长久,又不想费力气去照顾它们, “塑料假花”正好符合他们这种需求,可惜的是,不真实。

虽然新手们也知道没有常开不败的花,且花越是养得专业,越会开得漂亮长久,但还是潜意识地希望有这种花,颇有既想马儿跑得好,又不想每天都喂养的味道。

这种养花心态,跟养孩子颇为相似,不少家长既想孩子能开出出众的花,最好是花园里最美的那一朵,但又不想花精力培育他们,希望他们最好能自动成才。

花需人养,人需人育,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规律。

——摘自《今晚报》


别让手机捆住你

◇吴莉莉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电信网络出点故障,与外界联系受阻带来的麻烦可不小。座机静音、微信屏蔽、电脑网页走丢,人如跌入聋、哑、盲状。网络信息传播毕竟不是唯一的途径,好在家里还有报刊、收音机,还有电视机,即使断网,还能知晓家事、国事、天下事。电信局检修师傅也守信,维修来得准时,这才让人缓过气来。

谁也不能阻挡信息时代前进的脚步。如今获取信息最佳的方式当然是网络,因为它快速与便捷。智能手机已无所不能,就说购物,大到买飞机、小到买葱姜蒜,无所不能;打车,看影视剧、去医院预约挂号……谁也离不开它;特殊时期中小学生宅家上网课,“听说读写”它全搞得定。但是月有阴晴圆缺,宽带也会出问题,手机也会“生病”。故障倒不怕,请高手修理就是。信息传递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能凡事都依赖网络,依赖智能手机。一旦患上依赖症,坠入盲聋哑深洞,那才可怕。

去开信箱取报,等候电梯时,多次听邻居斜眼瞥着我手中报刊说:现在啥人还看报纸啊。人家本无恶意,我也只好以笑代应。去付水、电、煤费,小区里碰到熟人也屡屡被“嘲”:侬现在还用现钞缴账单啊?!讲到“还用”两字,喉咙特别响。哈,看报的、用现金付费的这些人,都是出土文物了。

把智能手机拉下马,是行不通的。前些天老同事聚会,才至古稀之年的马君忧心忡忡:“我现在连字也不会写了,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吧。”常久不动笔,提笔忘字,对上年纪的人来说也属正常。伊又即刻自解:“好在身边有手机,快点翻出来查。”这倒不错,既温故知新,又锻炼了脑功能。手机“智能”的优越性,顿时大放光彩。

获取信息的手段是多元化的,有多个渠道可供人选择,网络传播不是唯一。纸质媒体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鸿雁传书的日子早已过时,纸质的载体依然存在,经久不衰。电子媒体能全覆盖纸质媒体么?不敢说,不好说。我只想说的是:朋友们,别让手机捆住你。 ——摘自《新民晚报》



乐在画中

◇程应峰

观画,是一件赏心乐事。一幅好画,特别是一幅好的国画,总会让我在细细揣摩之后有所收获。

画山川河流,画云来云去,看了便有了悟,人这一生,对名利要往散淡里看,养浩然之气,方能自在于心。

不同的人作画,各有其神,各具其妙。比如,有人画山水,细腻淡雅,姿态俊朗,气息清和,宁静致远。画中人物诸如书生、书童、渔人、侠士等,或静观山景,或煮茶对弈,或泛舟河上,意境苍茫、幽深、辽远;有人画山水,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或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或怪石在奇峰上斗艳,或烟云在峰壑中弥漫,或瀑布如绸般飞泻,尺幅之间,万丈豪情。

有人画画其实是画自己,比如郑板桥,画竹就是画他自己,他将自己的人生修为寄寓于一根根墨竹之中,那是他生命的回响、心灵的映照、人格的修炼。

更有大写意花鸟画,集诗、书、画、文、史、哲于一体,每动一笔都见文化、见灵性、见才情、见学养、见功力,奥妙无穷。大写意花鸟画是最见灵性的,在宣纸上每一笔落下去,都能迅即反映画家的才情与修为。

国画的留白亦很耐人寻味,一如书法之飞白,其间有灵气流动,充满想象的空间,也充满人生的哲思。

国画中,一枝红杏能体现天地间的满目春色,一只小鸟可启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画贵在度,比如画梅点花,根据意境的需要,点多了不好,点少了也不好。就像一个人说话说多了令人生厌,不说清楚别人又不理解一样。

一幅成功的国画,集涵养、笔墨、意境于一体,要笔法有笔法,要气象有气象,要意境有意境,是一个画家的人格、学养、眼界、笔力、才气、情怀的合理再现。闲暇之时,不妨赏画,在画中悟诗,在画中悟理,在画中悟道,在画中悟情趣,真是其乐无穷。  ——摘自《广州日报》


豆芽

◇范志强

生豆芽的方法,还是在前些年机关工作的时候,一位曾经的老领导教给我的。这位老领导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体贴下属,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智者。

一次加班的休息时间,他给我讲述了是如何在家帮助夫人料理家务并生豆芽的。当时,我还不解地问,生豆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儿,哪有时间摆弄呀!他告诉我,网上已经有卖专用的生豆芽机了。我立即从购物网站上搜索,果然找到了各种型号和样式的生豆芽机,当即就下单了一台72小时内就能生出豆芽的新机型,也就是我家现在的这台。

自从有了这台机器,我开始学着生豆芽,没想到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益处。不仅解决了之前因为我频繁加班,没时间帮妻子干家务产生的矛盾,也培养了我工作之余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完成洗豆、装机、插电、罩阳的流程,一天过后换水时,我发现豆衣在顶端开始裂开,从里面顶出了小小的、白白的新芽。第二天换水时,只见绿衣全部脱落挂在了一边,仿佛一群急于拥抱春天的少女般婀娜多姿。第三天换水时,豆芽长长的根须已经穿过了机器水面上的网罩,直插入水中。细长的腰部大约有八九厘米,顶着漂亮的小脑袋摇摇晃晃,仿佛在向我炫耀它们已然成熟。

自从开始生豆芽,便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由于豆芽在生长期没能找到一个中间有孔、四周还可以渗水的圆形重物压在上面,所以这机器生出来的豆芽又细又长,基本上是“腰细尾巴长、中看不中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上网查、找朋友咨询、用瓷砖制作,想尽了办法,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突然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位外地战友在朋友圈发的信息,他们工厂能制作钢材零部件。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这位战友打了电话,没想到,没过几天战友就把制作好的压豆芽食品钢制品重物寄了过来。

收到“宝贝”后,我彻夜难眠,有朋友真好!

有了这个“宝贝”后,生出来的豆芽挺拔而出,又粗又壮,坚强有力。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步行的人不如挑担的走得快,挑担的人不如推车的走得快”的道理。俗话说得好: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生豆芽如此,一座城市、一个家庭、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摘自《天津日报》



卖 老

◇伍柳

以前,每天上班走在街上,常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一边晒着暖阳,一边慢慢地聊天,那时还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要加入这样的行列。

这一天毕竟来了。退休后,有了空闲时光,早晨起来,不再忙于奔向单位,可以慢悠悠地吃早点,慢悠悠地做家务,然后慢悠悠地逛街,逛累了,可以坐在街边长椅上晒晒太阳,听听旁边大爷大妈们聊天。

这天,几位老人聊起了各自的年龄。一位老人问另一位:“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六十多。”

“哎呀,你多年轻呀!我都七十多了。”

这时,另一位老人对那七十多岁的老人说道:“你也年轻,我都八十多了。”

坐在一边一直没有插言的一位老人说话了:“你们都别卖老,我九十了,我看你们都年轻。”说着发出开心的笑声。

听着老人们的对话,我有些坐不住了。为什么?因为我心里隐隐有点惭愧。刚退休就觉得自己老了,这样的思想可是要不得。其实,和这些老人相比,我还年轻,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不是有很多人在退休后重新规划生活,做了很多过去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吗?现在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尽情地享用,把退休后的生活当做又一次成长的过程,这样才不负大好的时光。

想到这,我悄悄起身离开,不在这里跟着卖老了。真的,我现在还没有那个资格。 ——摘自《辽沈晚报》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孔令定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