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文化

临夏文苑·特辑(2023.3.17)

2023-03-17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2378

朵朵凝春意

e.jpg

雍桂花 摄


从初遇到现在:我的博物馆情缘

◇姬良淑

我小的时候,没去过博物馆,小小的县城,黄河穿城而过,只有南北两条公路,也不知道有没有博物馆。

上了大学,正好遇到建校100周年,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校博物馆,博物馆里具体展示了什么忘记了,只记得一进馆,大厅正中间一块恐龙足印化石,老师说那是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方恐龙足印化石,是从刘家峡运过来的。我为之一振,因为家乡的文物在另一个地方展示,不得不说是种自豪,只是当时,我对博物馆和文物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听完看完也就完了,脑海里没有留下哪怕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的话。

研究生考到了北京,一位同学是西南民大的老师,她一进校就显示出了与我们这些没工作经验直接读研的同学的优势,她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么,弱项是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倾注热情,做什么都很有规划。刚开学没多久,她就买了一沓北京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的门票优惠券,那是个小册子的形状,一张是一个馆的优惠券,上面写有优惠的金额,还有场馆的标志性图片。当时我还有点不理解,买这个干什么,博物馆有什么好看的?几十个场馆,什么时候才能看完?没想到,当时的不屑一顾在毕业工作后竟让我后悔不已。

读研时,我也会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当我选到《民族艺术与审美》时,在课堂上,一半时间学生讲,一半时间老师总结或讨论,有时课堂设在博物馆,我们有时是听老师讲解,有时是听讲解员讲解。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感谢老师让我这个门外汉对博物馆有了最初的兴趣。我的导师也经常对我们说“要了解一个地方,没去之前先读地方志,去了之后先去博物馆。”外出调研,他也会带我们去当地的博物馆,就这样,博物馆慢慢引起了我的兴趣。

工作后,每去一个地方,如果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我喜欢博物馆里的氛围。我去喀什的时候,就计划着要去喀什博物馆,刚下飞机,就在机场拿了一本免费的喀什手绘地图,我看着地图,每个字都那么熟悉:疏勒城、盘橐城、徕宁城……彷佛那些名字穿越时空的飞沙,幻化成一个个城池,那骁勇善战的将士跳跃到眼前,奋勇拼搏厮杀。我仿佛看到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景致,感受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我去甘肃省博物馆的时候,有外地的大学生千里迢迢跑来买省博的文创产品——烫金纸胶带(胶带上的图案多是取材于敦煌壁画里的传统图案,每款胶带还有“绛点灯煌”“双凤龛楣”“夜阑共语”等有意境的、美好的名字),他们说网上的文创产品种类有限,没有实地参观真切和种类繁多,当他们跟工作人员交谈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神里写满了热爱。

我有位朋友大学学的是博物馆学,毕业后去了离家千里的嘉兴市博物馆工作,离家千里我不羡慕,我羡慕的是他的博物馆工作,想着跟文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有趣多了。只要有那份至真至诚的热爱,那一个个文物都会“活起来”,演绎他们的前世今生,跟着文物来一场场穿越之旅,多么美妙!

一次,我和几个同事跟一个博物馆馆长吃饭,馆长穿着打扮很精致,一身职业套装,党徽赫然在目,连高跟鞋搭配的都是跟衣服同一色系,留着精干的短发。当她说起博物馆来,侃侃而谈,仿佛讲的是她的孩子,对博物馆、文物的热爱,以及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从她的举手投足间传递给我们。她告诉我们,刚来博物馆的时候博物馆也是一个空架子,临夏多彩陶,她就一点一滴从彩陶开始学,这么多年来,仅记下的笔记就有两三尺厚,自从来了博物馆,就再也没想着要离开,几次拒绝了外调升迁的机会。她给我们讲博物馆怎么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各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讲布展的各种有意思的经历。无疑,她是很有魅力的,而她的魅力正是骨子里对博物馆的热爱赋予的。她讲得无比热情,我们也听得格外认真,都不忍心插话,最后,互相聊天变成了一个人的演说。讲得差点忘了时间,要不是她还有事,博物馆和文物的故事她说她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现在,临夏七县一市不仅有公立博物馆,为了留住乡愁,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甚至私人博物馆也多了起来。今年临夏的博物馆收到了2万多件社会各界的捐赠藏品,藏品类型越来越丰富。我在教学科研写作中会经常提到博物馆,也会带我的孩子去博物馆,让他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引导他热爱博物馆、热爱土地、热爱生活。曾有人将博物馆比作夜晚的“灯”,城市和乡村里的“灯”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这是来自城市和乡村深处的呼唤。博物馆这片文化空间,属于城市也属于乡村,更属于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话说“慢工出细活”

◇曹丽娟

生活,好久没有这么慢过了,慢到了有足够的时间,坐在家里凝视儿时的照片,咀嚼逝去的时光。

以前,总觉得时光过得太快,每天走在城市的楼宇和车流间,像一只蚁,急着来来去去,又如一粒砂,被风裏挟,不由自主。

如今退休了,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品尝、细嚼昔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父母常说:凡事不能心急,慢工出细活。我总是不以为然。而今再回头品味这些话,却回味无穷,如同这难得的慢时光一样,尘间里有许多貌似无用的东西,实际很有用,比如说文艺文化,以慢的方式,缓缓润心,渐渐地化文育人。心悦了,那么就会从善如流,心静如水。

记得小时候,在苏集老家下雨天的土炕上,我最喜欢看妈妈绣花。木制的方格窗开启,屋外的清风伴着雨的微凉入窗而来,那些各种颜色的丝线,经了妈妈的手,慢慢地,一根根被劈得很细,一丝一丝地悬挂在窗棂上,在风中轻摇。又经妈妈的手,一针一针,缓缓地附在了黑色或是洁白的布上,静静地长成了绿叶,开成了红花,一对枕套,一双袜垫,一帘苫被的单子。不大的活儿,要经过一月,半年,甚至跨了年,在慢腾腾的时光里,渐次地让喜鹊登梅、鱼水戏莲、松鹤延年,连那缠枝的牡丹,都风情万种地妖娆起来。妈妈也总是边做边念叨:“这些是精细活,急不得,忙不得”。

还记得父亲,一到农闲的时候,就在他那两间不大的木工房里忙活。他工慢,活细。打黑线、推刨、凿眼,一直变换着姿势,不慌不忙地做活,手起手落间,锯木、刨花,推面的声音温细和润,在投进屋内那抹金色的阳光下,伴着微扬的木粉轻尘,宛如天乐四起。一双粗粝的大手,让很精美的木家什们,如一件件工艺品,安放在农家的木屋里。最让我难忘的是他给一个朋友的姑娘做了作为陪嫁的箱子,长约一米,宽约八十公分。每用一块木板,他都精推细磨,四沿凿刻了很精致的格纹,箱面上了清漆,点了三朵梅花,素雅、灵动。我记得那只箱子,父亲大概做了三月有余,但那慢腾腾细腻的活计,仿佛成了春天里的花朵,一个个缓缓打开、绽放。它启开了一个农家女对美的想象,还有那位父亲看到箱子的那种欣喜的容颜。这些感受,如今想来,格外生动,时不时会不由自主地展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不会画画,却喜欢看人作画,很多有名的画家在画画时,笃定自若,在墨汁垂落的倏然间,依然保持庭前看花的静态,体现出一种漫随云卷云舒的闲适。当墨如承露,柔软吔洇入宣纸时,又不慌不乱,静待着墨水缓缓散化,而大结构初定后,便是缓慢的腕下微妙的动作,不愠不火地一遍遍勾、擦、点、染。这种闲适的慢处理后,多了一些自然随意的气息,画面最终也呈现出文气氤氲的精致来。而这样的厚美,应该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慢工,细活,让人心生敬仰。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过:“每见人静坐,更叹一共善学。”其实,这种敛约的生存态度,从另一个层面说出了慢对人的补养,疾而慌的节奏,于事无补,于人也无补,活着的过程,应该是让身体与内心安逸相适的过程。


美食,河州天空的一抹云

◇张光业

一千万只鹰隼

在太子山巅

俯冲

云朵四溅,大夏河浪花雪白

眼神,充满留恋


人间烟火,让这方土地高兀许多

地平线之上

一粒空气

纠缠舌齿

旅途不再颠簸流离


黄河两岸,太子山下

凝成的雄壮

大地遍布田野之花

庄户人家锅碗作响

馓子、炸果、油香……

哈巴狗伸长舌舔舐嘴下巴

黄河之滨,大夏河上

河州儿女

一把勺子,闯天涯

搅动人间词话

播撒名片,誉满华夏

临夏名菜、小吃、名点、名面、河州传统美食

……

远方客人品盖碗,说声“服坦”


大街小巷,城市乡村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

汇集成道道绚烂如花的风景线


美食,在河州的天空

化作一抹七彩的云朵

盛大如席


我出生的村

马会国

我出生的村庄

——亲爱的高李村

准许我出生,准许我成长

那时候,我多么贪婪的吸吮你甘甜的乳汁

然后逃离到山外


我出生的村庄

——亲爱的高李村

在中国地图上连一个标点都不算

就像我在人世间

连一个小人物都不算


我出生的村庄

——亲爱的高李村

拥有太阳、月亮、满天的星星

更有一双痴望的眼睛

今天我顶着一头白雪归来

高家远去了

李家远去了

只剩下马家和我


植树节

◇阿 子

今天

掘开冻土

种下一棵思念

让它富有

希望与梦想


多一片绿叶

多一份情谊

多一点眷恋


它的叶衬托你

它的根拥抱你

它的心会祝福你


今天

种下一棵青春的树

给大地增添青春靓丽的颜色

与新时代同歌共舞


万棵树连起来

染绿家乡的版图

伴随前进的步伐

与树同步

与年轮同行


晨 雾

曹焕荣

谁,起得这么早

为新的一天营造吉庆气氛——


一腔喜气感染红了

半边天

啤酒样倒满山谷

欲与太阳碰杯

咕嘟嘟泡沫外溢……


红脸大汉的太阳神

豪爽地毫不客气

一抿,就干杯


山民边耕耘

边扯着雾巾擦汗

只一挥

便把原野擦拭得春意盎然

揭开了深藏的明媚

和盘托出,勤劳者的内在美


何其岗诗歌的语言艺术

◇石上柳

王安石有两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拿这诗句评价何其岗的诗,很是恰当。有人说何其岗的诗语言平淡,其实,那不是平淡,而是凝练,一种返璞归真又气象万千的高度凝练。

诗歌本就是炼字的艺术,历史上,很多诗人,常常因为某个字词用得妙,而使全诗万古不朽;也常常因为某个词用得稀松平常,致使全诗沦为平庸。所以古人非常讲究炼字炼词。杜甫是典型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因“绿”闻名,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因“闹”而不朽。

何其岗作为一名成熟的诗人,自然深得个中三味,所以他在诗歌的炼字上特别讲究,语句特别凝练。你看他写“拜佛的老妪”:“她深深拜下去/仿佛被满头的白发摁倒”“我在一株桃树下无法动弹/肩上扛着一瓣落花”。满头白发摁倒一位老人,让她屈膝跪拜,这“摁倒”一词用得多么惊心动魄,倘若不是对人世苦难有着深彻的体会,谁能像他这样想出如此沧桑厚重的词语?一瓣落花,轻盈飘忽,诗人却用“扛着”一词,“白发”与“摁倒”,“落花”与“扛着”,一轻一重,对比鲜明,活化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沉重与虔诚。

何其岗用词精准,角度新奇,举重若轻,求奇求险,有时候到了走钢丝的程度。且看这句,“那个阴坡塄坎上割草的女子/将会喂养你的炊烟”,“他们通常,像我/大清早遇见白发/而你能捡到鸟鸣”。“喂养炊烟”“捡到鸟鸣”如此大胆的用词,没有神奇的想象力,怎能写出?

写死亡,“莽撞的大汉,噗的一声/跌进尘土——这是/静夜里的雨点,昔年的泪/羞涩而幼稚,只是噗的一声”。这首诗的对比也是非常鲜明,莽撞的大汉,静夜里的雨点,一头是重若泰山,一头是轻如羽毛,让人倏忽想到生命的脆弱不堪微乎其微。诗人回避了平常葬礼上的歇斯底里声泪俱下,而是另辟蹊径,拈花叹息,只是“噗的一声”。回头细想,人活一口气,生命猝然离去,何尝不是“噗的一声”呢?“挑水路上的黑色长辫/一拐弯,就变成华发”,词句的跳跃,诗意的腾挪,一个拐弯,已是沧海桑田人世百年,读来让人唏嘘长叹。诗人娴熟自然运用时空交错变化的手法真是高妙。再比如,“我还没有歌唱:红裙漫过街道/小巷中贩子潮湿地叫卖/我还没有歌唱:粗手大脚者/在土炕上发芽/老人打盹,把扇独享着阳光”,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感。

他也是处理虚实关系的高手,有时由虚入实,有时化实为虚,可以说跳跃自如。“昨天的歌,昨天没有唱/今日已唱不出它的形体/比如捧起一掬河水,只能/带走它的冰凉”。唱歌,唱的是声调,唱的是心情,他却写出了“形体”,写出了河水一样具象的“冰凉”。虚与实之间完成了巧妙的对接,听觉与视觉,以及触觉的转化,诗意立时逼真再现,像一湾河水从我们心中划过。

再看这几句,“口述的历史/早被一把无形的熨斗/烫平了卷舌音”,“好的名声/面目清秀,细腰丰臀/她袖里藏刀/绑架了你的后半生”。正如在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眼中众生万物是平等的一样,在他这里,所有的词语也是平等的,可以互相化用。熨斗烫平了卷舌音,好的名声,面目清秀,细腰丰臀。多么富有质感,耐人寻味。

他的诗句灵动,构思新奇,给人十足的想象回味空间。写大夏河的清澈纯净,他说:“大夏河里不能洗手/清水要用来漂洗星星和月亮”。写上帝布道,“万物垂首/此时他的蒲团下/钻出了/一芽新草/”“没人时/佛祖从莲座上下来/自己往佛灯里添油”。视角之新奇,用语之奇特,让人拍案叫绝。他写阿寅去京城参加《土司和他的子孙们》的作品研讨会,“踩着雷声的/男子/会见一场豪雨/天地的襁褓/打开/那无限虚空啊/都是你的响动”,气冲霄汉,境界高远。

再看以下诗句,“一低头:麦穗就报答了风雨/一聚散:雀鸟就报答了山野”,“落下来是山花/飞起来是老鹰”,“流出来的泪是往事/流不出来的是来生”“说风来了,河畔的柳群/老的枝条斜逸/少的连腰身都把持不住了”。警句迭出,空灵悠远,暗藏天地智慧,简直是神来之笔。

《花儿上的绝句》那一组诗,言语简练,意蕴无穷,像花儿,又像绝句,颇有日本俳句的神韵。“青蛙发表的涟漪/在春风走后”“本来夕阳看门/如今更加上秋风/盗门贼年方十八/樱桃小口糯米牙”“逃亡的花香/钻入我裸睡的牙床”……读来真是让人会心嫣然,心情清爽。

《天花乱坠》那一组,像花的絮语,像海的心事,像燕子的呢喃,又像菩萨的柔肠,佛的顿悟,个性独特,很有味道。何其岗说有人觉得这组诗不像诗,可我却觉得这组诗最有诗味,是最为独特的诗。随便拿几句,都是精品。

“六月一如既往地热,可是腰身却慢慢瘦了。最先洞悉这个的人,怜悯蝉声。”

“雪落在雪上,雨跌在雨中,天地之声放弃了意义,美得无邪。”

“一声乌鸦的聒噪养活了满林子的寂静。”

“秋色自我眼睛老起,却从你心上复活。”

“荷花的形容,已追随夏日而去。荷茎在水面曲伏,全靠影子支撑。”

“认识一个人,他吃素而杀生。”

这些诗,其精妙之处就在于词句、语意的转折、跳跃很快,往往在末尾给人出奇制胜之感。作者说,这些诗是他所进行的探索性练习,那么我要说,这些探索无比成功而可贵。这也充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容止若思,言辞安定”风格。

著名诗人高平说他采取了诗的角度,写出了优秀的诗作。一个人,能见人之未见,知人所未知,思人之未思,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人,一定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触角,新奇大胆的想象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何其岗的诗能写得如此新奇动人,收放自如,自然与他的思想高度、丰厚学养与独特视角密不可分。

高平先生说何其岗大器晚成,是刘家峡黄河水中的一条藏龙。我们由衷希望,这条藏龙借诗集《花儿上的绝句》而出海腾空,遨游九天!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孔令定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