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没去过博物馆,小小的县城,黄河穿城而过,只有南北两条公路,也不知道有没有博物馆。
上了大学,正好遇到建校100周年,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校博物馆,博物馆里具体展示了什么忘记了,只记得一进馆,大厅正中间一块恐龙足印化石,老师说那是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方恐龙足印化石,是从刘家峡运过来的。我为之一振,因为家乡的文物在另一个地方展示,不得不说是种自豪,只是当时,我对博物馆和文物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听完看完也就完了,脑海里没有留下哪怕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的话。
研究生考到了北京,一位同学是西南民大的老师,她一进校就显示出了与我们这些没工作经验直接读研的同学的优势,她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么,弱项是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倾注热情,做什么都很有规划。刚开学没多久,她就买了一沓北京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的门票优惠券,那是个小册子的形状,一张是一个馆的优惠券,上面写有优惠的金额,还有场馆的标志性图片。当时我还有点不理解,买这个干什么,博物馆有什么好看的?几十个场馆,什么时候才能看完?没想到,当时的不屑一顾在毕业工作后竟让我后悔不已。
读研时,我也会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当我选到《民族艺术与审美》时,在课堂上,一半时间学生讲,一半时间老师总结或讨论,有时课堂设在博物馆,我们有时是听老师讲解,有时是听讲解员讲解。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感谢老师让我这个门外汉对博物馆有了最初的兴趣。我的导师也经常对我们说“要了解一个地方,没去之前先读地方志,去了之后先去博物馆。”外出调研,他也会带我们去当地的博物馆,就这样,博物馆慢慢引起了我的兴趣。
工作后,每去一个地方,如果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我喜欢博物馆里的氛围。我去喀什的时候,就计划着要去喀什博物馆,刚下飞机,就在机场拿了一本免费的喀什手绘地图,我看着地图,每个字都那么熟悉:疏勒城、盘橐城、徕宁城……彷佛那些名字穿越时空的飞沙,幻化成一个个城池,那骁勇善战的将士跳跃到眼前,奋勇拼搏厮杀。我仿佛看到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景致,感受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我去甘肃省博物馆的时候,有外地的大学生千里迢迢跑来买省博的文创产品——烫金纸胶带(胶带上的图案多是取材于敦煌壁画里的传统图案,每款胶带还有“绛点灯煌”“双凤龛楣”“夜阑共语”等有意境的、美好的名字),他们说网上的文创产品种类有限,没有实地参观真切和种类繁多,当他们跟工作人员交谈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神里写满了热爱。
我有位朋友大学学的是博物馆学,毕业后去了离家千里的嘉兴市博物馆工作,离家千里我不羡慕,我羡慕的是他的博物馆工作,想着跟文物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有趣多了。只要有那份至真至诚的热爱,那一个个文物都会“活起来”,演绎他们的前世今生,跟着文物来一场场穿越之旅,多么美妙!
一次,我和几个同事跟一个博物馆馆长吃饭,馆长穿着打扮很精致,一身职业套装,党徽赫然在目,连高跟鞋搭配的都是跟衣服同一色系,留着精干的短发。当她说起博物馆来,侃侃而谈,仿佛讲的是她的孩子,对博物馆、文物的热爱,以及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从她的举手投足间传递给我们。她告诉我们,刚来博物馆的时候博物馆也是一个空架子,临夏多彩陶,她就一点一滴从彩陶开始学,这么多年来,仅记下的笔记就有两三尺厚,自从来了博物馆,就再也没想着要离开,几次拒绝了外调升迁的机会。她给我们讲博物馆怎么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各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讲布展的各种有意思的经历。无疑,她是很有魅力的,而她的魅力正是骨子里对博物馆的热爱赋予的。她讲得无比热情,我们也听得格外认真,都不忍心插话,最后,互相聊天变成了一个人的演说。讲得差点忘了时间,要不是她还有事,博物馆和文物的故事她说她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现在,临夏七县一市不仅有公立博物馆,为了留住乡愁,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甚至私人博物馆也多了起来。今年临夏的博物馆收到了2万多件社会各界的捐赠藏品,藏品类型越来越丰富。我在教学科研写作中会经常提到博物馆,也会带我的孩子去博物馆,让他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引导他热爱博物馆、热爱土地、热爱生活。曾有人将博物馆比作夜晚的“灯”,城市和乡村里的“灯”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这是来自城市和乡村深处的呼唤。博物馆这片文化空间,属于城市也属于乡村,更属于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编辑:马忠德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