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临夏新闻

从“悬崖边”到幸福园——记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十年变迁

2023-02-03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马进忠 王伟如  浏览量:501

1675396906300083.jpg

 关键词   山村变 天地宽

从“悬崖边”到幸福园

——记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十年变迁

记者 马进忠 王伟如

2月2日,早起,迎着暖阳,从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南山喜鹊梁上俯瞰,一条黝黑宽敞的折红二级公路穿行在山峁沟梁之间,春意在山间、平地萌动……

金银花产业、机修梯田、消费扶贫馆、农家乐、新农村、“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品牌……土地资源、区位资源、旅游资源、经济产业资源在布楞沟村里汇集。

65206fde-8492-455b-a6aa-37a722e7e354.jpg.jpg

布楞沟村新貌

曾几何时,布楞沟村只是我州东乡县高山乡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

10年前,这里的群众做什么都难。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是横亘在群众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就像大家对布楞沟村的描述一样——“悬崖边”“渴死麻雀摔死蛇”。

巨变的发生开始于2013年2月3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沿着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

总书记的关怀和殷殷嘱托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发展希望,也给致力于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东乡干部群众带来了无穷力量。

干旱缺水是布楞沟村的首要难题。这里十年九旱,虽然有黄河、洮河、大夏河环绕,但受条件限制,村里人吃水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多年来饱受取水之苦。

“连吃水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发展呢?”村民时常这样无奈感慨。

2013年2月28日,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4个月后,发源于太子山的河水从和政县牙塘水库出发,途经和政县买家集镇,过南阳山,进入东乡县关卜乡,一直通到了布楞沟村。干净清甜的自来水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中,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结束了!

8129718c-bdeb-4741-a6ff-19bfb9042cf2.jpg.jpg

吃上幸福水

“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那感觉像是在做梦。”村民马占海说。

清澈的甘露流进了人们的心田,许多群众自发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立起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水泥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布楞沟村的山道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家门口走到山底,再爬到对面山坡,走出这里到县城,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村民马大五德回忆起以前的出行状况时如是说。

“在如此恶劣的出行环境里,家人、邻里如何就医上学呢?”外面的人恐怕很难想象那种“难”。

2013年3月,在对口扶贫帮扶单位中石化集团公司的倾力相助下,投资2400万元、总长2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开工,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从此,蜿蜒的山路不再尘土飞扬,致富的脚步也不再犹豫彷徨。

5146fb55-c88d-48f5-bf9d-9e5c945e4158.jpg.jpg

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

更让布楞沟村民意想不到的是,一条贯穿布楞沟流域,总投资8.34亿元、全长50.98公里的折红二级公路让整个流域实现了水泥路网覆盖,给群众出行带来巨大的便利。

“如果不是那年总书记来视察,下半年我们就搬走了,连宅基地都买好了!”布楞沟村有几户村民这样说。

十年前,布楞沟村80%的群众住的都是土坯房,防灾抗灾能力弱。

“不下雨吃水困难,下了雨房子就漏水。”当时的困境让群众产生了深深的无奈。

好在脱贫攻坚的决心坚不可摧,一时间,沟边的黄土坡被推成大片平地,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灰瓦房悄然建起,村民从低矮破旧的老屋搬进了统一规划的“新农村”。

fe14e58c-1245-4e70-824c-073d4ceb2504.jpg.jpg

布楞沟村小学及幼儿园

新建的村委会、村民文化广场、村小学、卫生室、幼儿园、电商创业孵化园出现在村里,这座往日的“旧”农村处处都散发着新气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村的136户村民走的走、搬的搬,到2012年,村里只剩下68户351人,村子一天比一天荒凉。”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陕斌杰说,随着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以前搬走的人陆续回来了,现在全村有116户、534人。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房子建设好了,布楞沟村民萌生了致富的梦想。县上把通过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有机涵养群众的“造血”功能,列入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718251eb-3587-4f28-a8e6-b1d9e62b46ae.jpg.jpg

产业兴 增收稳

十年来,牛羊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每年羊出栏1万多只,“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远销北京;

十年来,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年出售香菇、木耳等菌类产品2万斤,村集体收益8万元;

十年来,电商经济在这里活跃,布楞沟村“崖端云上”微信小程序上线,线上销售藜麦、刺绣等东乡特色产品,品牌效益越发彰显;

十年来,累计完成造林6750亩,使昔日荒山秃岭的恶劣生态得到改善……

在几经探索和实践下,现在的布楞沟村明确了产业发展路径,确定了以红色旅游为主、传统畜牧种养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以红带农”、引流游客,全力打造东乡民俗及记忆展示体验区、民族特色文化商业区、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

06677672-897c-4314-a030-98e3302efe95.jpg.jpg

红色教育基地

十年来,村里年年都有新变化,但最大的变化是群众的观念。

“在党的好政策的照耀下,这两年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去年村里还通上了天然气,既方便又实惠。”村民马麦志看着邻居马一代来新买的燃气炉很心动,他决定自己也尽快置办个燃气炉。

怀着感恩之心的不只马麦志一人。“没有党中央、没有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好生活,我们祖祖辈辈都要牢记这份恩情。”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村里的老人们看着那些努力奋斗的后生们感慨万千,他们说,现在大伙有的出去务工、有的在村子里搞产业,“三只羊,两顿饭,晒个太阳一整天”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baee1004-4646-493c-84b5-9f2994c75988.jpg.jpg

在布楞沟村史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年复一年奋力拼搏,日复一日挥汗如雨,这里早已换了人间。十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省州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村一线谋划推动工作,蹲点督促落实,东乡县面对脱贫摘帽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面对国家、省州扶持力度大、政策机遇多的实际,面对东西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紧紧盯住“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采取超常规措施,攻坚克难,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2014年布楞沟村实现整体脱贫,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1624元,预计增加到2022年底的9000元。

1e227808-fc60-473e-859d-121f6263f9fb.jpg.jpg

乡村美 笑颜开

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完成华丽蜕变,总书记的嘱托一个个都已完成,群众的脱贫梦、小康梦、致富梦都已实现。

在彻底摆脱贫困后,正奋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充满憧憬,一曲《布楞沟的春天》在这里回荡:我站在总书记走过的地方,阵阵暖流心中激荡,亲切的话语微笑的脸庞,谆谆的嘱托响耳旁,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乡变成幸福庄,山间的大道已通畅……

编辑:马宇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