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文化

临夏文苑·特辑(2023.2.2)

2023-02-02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2858

1675302935972852.jpg

泥土的芬芳

——读马尚文《积石新韵》

◇ 陈进坚


一个浪漫的冬日午后,清风拂面,阳光正欢,我有幸收到了本土作家马尚文先生赠送的个人诗集《积石新韵》,对于酷爱阅读胜过一切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惊喜,喜出望外,倍感激动,一股暖流倏然流遍全身。我小心翼翼地将沉甸甸的诗集捧在手里,像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爱不释手。而后一头扎进《积石新韵》里细细品读起来,于是产生了想写点东西的冲动,准确说应该是一种欲望,如鲠在喉,无法释然,又怕想法肤浅,见解粗陋,亵渎了这些优美的文字,使作者寒心。还是多少写点吧,以抚慰自己起伏不定的心。

《积石新韵》于2022年8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著名的青年文学评论家周明全先生作序。其中收集整理了尚文先生的现代诗歌精品144首,共计11万字,字字饱含深情,句句扣动心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也是其心血和精力的结晶。所选诗歌语言精炼,情感充沛,魅力与活力并存。该诗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涉及自然景观,家国情怀,乡土人情,历史变迁,山河游记等。与其说是一本单纯的诗集,更像一本情感饱满的故事书,记录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给人以别样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触。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理性思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敬畏和颂赞……

我关注尚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要从他的一篇《积石山赋》而起,那篇作品气势磅礴,诗意盎然,看得人心潮澎湃,如一部情景交汇的故事书,或如一篇意韵绵长的解说词。文章情与景交融,自然与人文融合,我反复研读,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会给我不同的收获,每一遍都在敲击着我浮躁的心,每一遍都会使我灵魂得以升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生活在这片充满诗意、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吮吸着黄河母亲甘甜的乳汁,享受着日光无私的滋养,享受着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沐浴在伟大的新时代里,我们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又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被尚文先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所折服。后来,我有意无意地关注他的作品,在“微观保安族”公众号拜读了他的一些作品,《黄河印象》《河州牡丹》《黄河赋》等,还有改编为歌曲的《黄河岸边的大河家》,我将思绪沉浸在深远的诗歌意境中,想作者所想,悟作者所悟,尽情享受那个灵魂洗礼和精神沐浴的过程。在欣赏其网络作品之外,近一段时间,我陶醉在《积石新韵》诗集中,欲罢不能,无法自拔。

该部诗集中,有一部分片段再现保安族艰难的迁徙史、成长史和发展史,展现出一代代保安人在党的关怀和民族政策引领下,奋发图强,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历史画面。如《守望田庐》中“/越过沙漠/驰过草原/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爬过雪山/渡过秋水/”,“/大浪淘沙/信念永存/洪恩浩荡的年代终于来临/保安人盼来了久违的幸福/”,“/给撒拉客人剥好核桃端上盖碗茶/给回族兄弟喂好远行的骡马/给藏族兄弟沏一杯上好的奶茶/给土族邻居送一篮新挖的蕨麻/”,写出了保安人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也体现出这个民族维护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信心和决心。《大河长歌》中“/传唱千年的苦歌/转化为愉悦的音符/一首首感恩的赞歌/飘扬在大河两岸/回荡在保安人的心坎/”写出了保安族通过艰苦奋斗和政策扶持,摘掉了贫苦的帽子,迈向幸福的新生活。诗中苦乐交替,忆苦思甜,恩情难忘。

尚文先生心系故土,情牵乡亲父老,将一腔热血挥洒在这片神奇的故土上。就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光易逝,岁月易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变的是他对故乡的固有情结,诗文中,多次提及老屋,土墙,水磨,羊皮筏子……还有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并赋予它们生命和灵气,召唤漂泊的游子,或安抚漂浮的灵魂。《积石新韵》诗集中,字里行间散发着乡土气息,填满了浓浓的乡愁,如《乡恋》中“/故乡啊/你那迷人的风情/像一抹浓郁的思恋/在每个角落/不离不弃/深情款款流淌心间/”;《故乡》中“/我的故乡在大河边上/走在曲折的巷道里/满眼熟悉/又好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记忆中的村庄》中“/废弃的麦场上/石碾在杂草里偷看了我一眼/忽然发现/有一种被遗弃的孤寂/”;《回家的路》中“/落叶归根/回到老树下安息/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也坎坎坷坷/岁月把人织成了蚕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我也要归去/母亲用思念铺好了路/我却听不到她的呼喊/”等。

《积石新韵》中有多篇诗文直接或间接地提及大禹文化、黄河文化、齐家文化、牡丹文化、彩陶文化、和政羊等,掺杂少许民间神话使文字更有韵味,这是对本土文化的有力推崇,很好地诠释了文化自信。如《大禹,曾到过这里》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曾停留/疏通黄河古道/劈开伊阙/”;《彩陶记忆》中“/在这古老的河州大地/在巍峨的积石山下/向世界展示历史文明所孕育的瑰宝/一件件古朴典雅的彩陶/”;《黄河》中“/黄河守望着生命的执着/静静诉说开山导河的壮举/黄河滋润着华夏的根脉/娓娓传颂百折不挠的勇气/”等。

该部诗集中,作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努力尝试将尘封的时光记忆唤醒。如《山乡一隅》中“/那整体的梯田/长满了荒草/春种秋收的热闹场面/尘封在了记忆里/”;《麦茶》中“/在你我的心里/麦茶的馨香芬芳/那是熟悉的味道/温暖而又绵长/”;《为我童年叫好的那只鸟》中“/曾几何时/我忘了/快乐的童年里/有一只小鸟为我在歌唱/”,《致青春》中“/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将深情回眸/细细咀嚼曾经/也许那份纯真会捎起梦想/”等,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情深意重,无法释怀。

最后,祝愿尚文先生能阅读不息,笔耕不辍,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佳作。


秧歌出马

◇王佐伟

一进入腊月,在外打工的人们像候鸟般纷纷回乡,沉寂许久的村子又热闹起来。

这时候,根叔像打了鸡血般亢奋。根叔是村子秧歌班主,每年腊月,他会拉起一班人马玩秧歌,走乡串村,给乡亲们带去节日的欢乐。用他的话说,他就好这一口,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不玩秧歌,浑身的皮痒痒得难受,是魂不守舍的那种难受。

根叔特地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参演人员都拉进群。根叔手机不离手,随时随地向群员下达各种指令。

有好消息不断传到群里:报告群主,王小三报到;根叔,李二喜买到火车票,已起程。王小三、李二喜是秧歌队骨干。

根叔喜形于色,眉飞色舞,走路连跑带跳。时不时在群里发个大红包,惹得大伙喝彩声点赞声不断。

群里也有人抱怨,都连续玩几年了,顾不上拜年,亲戚们有微词。村长出来支招,团拜呀,城里不是流行团拜吗?咱也团拜,算下来节省不少,也免去了女人们围着锅台转的辛苦,解放了半边天。人与人的情份不在于春节拜年这事上,平时多探望长辈才是正理。

对呀,问题迎刃而解,群里一片欢呼,根叔及时包上个大红包送上。

每天天一亮,根叔就不见踪影,老伴只好把饭菜送到到村广场。

广场早被小伙子们用彩色气球装扮得五彩缤纷,打鼓的打锣的扭秧歌的都进入状态。老根叔手执红旗,高挚小喇叭,俨然千军万马的指挥。

广场上红旗猎猎,鼓声咚咚,唢呐高亢。

都过腊八了,掌灯角色王小强还没回来。根叔打小强手机,接通就吼,崽子,回来。小强嘻皮笑脸,叔,春节加班,老板发双倍工资。根叔骂,都钻钱眼了,给老子滚回来。小强是孤儿,是根叔拉扯大的,供了小学供初中,一直供到高职毕业,根叔有理由给他下死命令,回来,老子物色了一位姑娘,等你相亲。

更喜人的消息传来,村长打电话给根叔,县文化局为振兴乡村文化,特拨款5万元,支持乡村文化传承。

经费有着落了,根叔更加兴奋,给外地开公司的儿子打电话,娃,政府拨款了,你把捐给咱秧歌队买服装道具的十万块钱捐给咱村上大学的孩子们吧。

好嘞。电话那头儿子更高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都过腊月十五了,妖婆赵三喜来不了,赵三喜是南方某厂科技骨干,三喜他们攻关一项科技难题,正在节骨眼上,领导不批假。妖婆是秧歌队的魂,秧歌队的精气神。一伙秧歌队耍的好赖,全仰仗妖婆指挥。三喜的妆像俊,腰身柔,妙语连珠,是三山五岭的名角,可他……

三喜也在那边急,视频里急三火四的叫,根叔,要不我辞职回来。

别,别,娃儿,乖乖听领导话,别干蠢事。你爸妈由我照顾,尽管放心,好好干,攻下科技项目给咱村掌掌脸。根叔赶紧挡驾。

根叔笑着安慰三喜,可就是物色不上一位当妖婆的合适角儿,急得嘴上起了燎泡。正一筹莫展之时,刚放寒假回来当老师的儿媳淑娟开口了,三喜哥肯定回不来,要不,我试试,我是舞蹈系科班出身,表演应该木问题。

对呀,根叔差点跳起来,眼前有现成的,咋忘了呀。

根叔起早贪黑在院里一招一式地教起儿媳,怎样跟鼓点,怎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怎样吊观众胃囗,怎样插科打诨,亦庄亦谐。老伴也在一旁喜气洋洋地指点。

腊月二十八,秧歌队出马的日子。

一大早,根叔站立在广场舞台上,手执小喇叭,大声哟喝着指挥。

八点整,全班人马化妆到位,进行过仪式后,根叔威风凛凛地高喊:一愿国泰民安,二愿风调雨顺,三愿祖国强盛。起身,出马。

咚——,咚咚,太平鼓擂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人们扭起来了。妖婆扭得那个俊哟,都把人们的骨头扭酥了,眼珠子勾出来了。

天降瑞雪,天空也开始飘大朵大朵的雪花。炮声、鼓声、锣声、唢呐声、观众的喝彩声和满天的风雪搅在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64b0e15a-fc0b-404c-b180-a80088e199e3.jpg.jpg

打铁花 听雨 摄


立 春

◇冯尚玉

脱骨于隆冽

投足于希望

那一份憧憬啊

在嫩绿的枝尖上荡漾

悄然出脱的蓓蕾

孕育世间的向往

春暖花开的时刻

越冬的燕儿飞向北方

像一把刀

穿越冬日的墙

捅破那一层窗纸

零下的气温缓缓上升

冰冷的天地慢慢有了温度

冬眠的虫儿

开始蠕动

枯枝败叶上有了含苞的蓓蕾

在温润的时光里

向绿叶、向花朵挺进

南方的南

那些越冬的候鸟向北起飞

寻找它们新年的领地

枯黄的天地

渐渐有了生机

冬闲的农人,也开始忙碌

憧憬、希望,在春天孕育

浇筑的梦啊

从立春开始,便有了新的启程


冬天的童话

◇王发茂

想表达冬天,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雪花的轻盈

抵不过冷气的袭击

比如,雪人的威武

抵不过阳光的一瞥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抵不过一夜的冷


但现在,迫近立春节气时

仍旧难以想象

到底是谁

把寒风的凛冽

比喻成一句诗

唯有雪莱,

有天赋异禀


鹧鸪天·电力中国年

◇王德忠

保电通宵将士全,

电流不息贺辞喧。

红灯高挂迎新岁,

白雪低飞辞旧年。

巡钢塔,越群山,

遥望银线笑声欢。

赋能长夜神州耀,

流火银花彻夜燃。


故乡是心灵的港湾

◇马永清

遥远的距离隔着山水

思念的牵挂拉近距离

未曾生疏的你

从未远离我的视线

那故乡的一草一木

留下了童年的记忆

多少玩伴在梦中

那倾注了一生的感情里

远离故土的我

忘不了记自己的根和归途


思念如一朵朵绽放的梅花

再好的他乡

不及故乡一朵轻云

他乡的三千繁华

不及故乡的一句乡音

难离的故土

听不够的家乡话

那珍藏在心中的画面和视频

在一遍遍的回放里

始终充满着温馨


漂泊的人生

像风中的落叶

不知情归何处

那触景伤情里

慢慢回味的往事

涌动着丝丝暖意

念着你的名字入眠

那心有灵犀里

天涯不过咫尺

惟有故乡是心灵的港湾


那一夜我熬到了天亮

◇马兴礼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所在的学校,经济上非常困难,办公设备也很简陋。记得当时全校只有一台很简陋的油印机,其实根本就不是机器,这种油印机在反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运动”和“党的地下工作者”的电影里常见到,当时用此设备来刻印传单或文件。那台油印机是当年广河一中教导处的看家宝,当时学校没有办公室等这么多科室,所有刻印资料的工作都是教导处完成的,所以我们老师们想借用一下这台油印机来印一些复习资料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我就是想自己刻印适合我学生用的复习资料,怎么办?我通过学生家长,借来了一台行政单位的油印机,开始了刻印“高三地理复习”资料的工作,先是刻印重点章节的练习题、期中期末复习题等。由于我手很笨,刻写蜡版就很费劲,而我对自己的要求又很苛刻,刻印的质量如果不满意,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一律不用,重新刻印,蜡版刻写到最后一行文字时废了的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刻印的速度就很慢,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

蜡版刻好后,印刷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我妻子的帮助下完成的,因为那种油印机一个人是根本没办法操作的,所以编印资料是一件很费时间、精力、功夫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用油印机印出质量好一点的资料有多吃力。

记得有一次为了赶印一套已经刻好的检测资料,吃过晚饭后就与家人一起开始了印制工作,等一套4页的试题印制完成,并按学生人手一份整理好后,天已经大亮了,看了一下钟表,正好是早晨6点钟,我们一夜没有合眼。我稍作休息后,就拿着资料去教室对学生进行阶段检测。

在那个年代,上述情况是我工作中常有的事。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我很乐意。这不是说我有多高尚,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是为了让我的学生们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帮助更多像我一样出身贫寒的学子能考上大学!

通过几年的尝试和努力,到1992届高三学生进入复习时,我根据教学进度,对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的考试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纲要,总结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搜集整理好该单元的配套练习题,及时刻印,随教学进度分发给每位学生做练习。等高考复习结束时,我把发给学生的资料再收上来,重新编辑,配上封面,装订成册,这样一套完整的《地理复习要点与单元训练选萃》正式编印完成,再把装订好的复习资料交给学生,以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也可留作高考复习的纪念。

虽然编印复习资料很麻烦、很辛苦、很累人,但通过编印,能进一步熟悉高考和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理清高考的脉络,避免了地理教学中的盲目性,尽量做到了有的放矢。对学生来说,复习时能获得同步练习,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很有帮助。那一年,我的学生的地理高考成绩要好许多,考上大学的同学也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情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了,但这件小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