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月初期开始紧张的排练到正月初三、四正式“出马”,昔日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因为秧歌队的组建显得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和政秧歌作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春节期间活跃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文化生活。
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杜鼓来贺,男妇游览……”说明和政县城正月十三秧歌会演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
“春季里来到了(者),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开!党的政策落实了,形势大改变,人人都喜欢。”
和政县教场村秧歌队阵容庞大,参演人数达300多人,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六七岁。主要由流星、仪仗队、主席团、长龙、舞狮、尕黑驴、春牛、旱船、花篮队、乐器队、八大新郎、霸王鞭、膏药灯、高跷、锣鼓队、唢呐等组成。
在历年组织演出中,教场村秧歌队既传承了和政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也根据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在表演形式和唱词上进行了改编,表演形式多样,有说有唱,载唱载舞,既有传统艺术的继承,又融入了现代表演元素,充分展示了和政秧歌非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已经73岁的董永海从十几岁起就参与村上的秧歌表演,从一开始的小角色,到现在的秧歌队主席团成员,他可以说是村上玩秧歌的老把式了。“我从十几岁开始玩秧歌,一直玩到现在70多岁。”董永海介绍道,“现在秧歌的样数多了,人员也多,玩得好的年轻人也在逐年参加,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来,将我们教场村秧歌发扬光大。”
“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三大部分以及“杂耍杂角”组成了一支热闹的秧歌队,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即兴表演,取乐于观众。其中,深受观众喜爱的,就是“杂耍杂角”中的“妖婆”这一角色。“妖婆”的舞台形象与“鬼子”互为夫妻,玩手们男扮女装,披肩烫发,长筒彩靴,画着艳丽的妆,装腔作势、扭捏作态,他们怪模怪样、嬉笑怒骂的表演逗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教场村秧歌队中由21岁的李彪所扮演“妖婆”被广大网友戏称为“最美妖婆”,引得观众纷纷合影留念。“我从小就喜欢秧歌,而且我们和政县的秧歌也是出了名的,所以我就积极加入了教场村的秧歌队。”李彪在补妆休息的间隙说道,“‘妖婆’这个角色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大家带去祝福以及欢乐,给年味增添喜气。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努力宣传好这一项非遗文化,也希望咱们和政县的秧歌越来越好!”
一场秧歌可以说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老老少少齐上阵”,在锣鼓喧天的年味中,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孔从他们的父辈手中接过了“传承”这面大旗。13岁张见程今年是第一次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扮演高跷男身。身子,是秧歌队中中三角之一,身子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两相搭配组合而成,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他告诉记者:“我觉得秧歌表演很好玩也很有趣,明年还要接着玩秧歌,也想去体验更多不一样的角色。”
“四月里到了(者)四月八(呀),歌颂(呀)党的二十大(呀)。全面(呀)小康(哈)已建成(呀),复兴(呀)实现了中国梦!”近年来,和政秧歌不断传承创新,将党的政策融入剧目,让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秧歌队也在继承和发扬和政秧歌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更多人所喜欢。”董永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