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和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关怀,来到我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看望群众,考察扶贫工作,并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这一天,对于布楞沟村的群众来说是终身难忘的一天,也是载入布楞沟村发展乃至全东乡县、全州发展史册的一天。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走进这里,就像一头跌进了大山里,近处是山,远处是山,满眼都是山。“上去一山又一山,一道一道的塄坎。”这曲东乡族群众吟唱的古老悠扬的“花儿”,仿佛就是布楞沟村的写照。
干旱与贫穷,如影随形,一直纠缠着布楞沟。每当旱情来临,走出去打工讨生活,成了村民唯一的选择。
如今,眺望布楞沟村,昔日的小山村已改变旧日模样。山腰上层层平整的梯田缠绕,山脚下新盖的红砖灰瓦房拔地而起;村小学校园里红旗招展,漂亮的教学楼和铺着绿色塑胶的操场非常醒目;一条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从山顶延伸到沟底;一条横穿布楞沟的二级公路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在布楞沟村委会的二层小楼上,设有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添置了洗衣机等新家电。
“阳世上来了活受罪,山梁梁上没水;尕鸡娃叫鸣时起来了,一桶水背给(者)天亮了……”这首苍凉的河州“花儿”曾在布楞沟村的沟沟岔岔间世代传唱。
多少年来,村里人吃水,除了集雨窖,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井水咸,全村人都吃成了一口氟斑牙,一张嘴,老人、小伙牙齿全是黄色。“一旦天旱,在最需要水的时候,泉眼出水不正常了,细得像‘游丝’,我们只好到20公里以外的达板镇去拉水,拉一方水油钱得花100多元。”该村70多岁的五保户马国权说。
因为缺水,这里的人们对水的利用率极高,洗脸后的水,澄清了用来饮牲口,洗衣服就更是一种奢侈。因为缺水,这里流传着“不怕狼,不怕鬼,就怕缺少一担水”“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有女不嫁布楞沟”的民谚。能够喝上甘甜的水,成了布楞沟村群众几代人的梦想。
打通不了基础设施瓶颈,怎么致富?
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进入马国权老人家,只见以前装水用的水缸,扣在院子的角落里,拉水的绿色铁皮水桶改装成了火炉子。院子中间的自来水旁立有一块刻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水泥碑。“这是我们的心里话,这样的日子做梦都没梦到过!”马国权老人拧开水龙头,看着流出的清水激动不已。
解决吃水难,只是该村改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首先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拿下水、电、路这一道道“拦路虎”。为此,东乡县围绕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实施规划,集中对锁南、沿岭、汪集、大树、高山、达板6个乡镇、22个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富民产业、社会事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扶贫等项目。
基础设施提升了,布楞沟村又面临新问题,给钱给物只能管一时,不是治本之策。要打开贫困的枷锁,就必须赋予贫困人口发展致富的能力,用产业富民的“金钥匙”,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东乡族群众一直有“无羊不成家”的说法。“东乡手抓”品牌也远近驰名。针对群众这一养殖传统,东乡县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布楞沟村的主导富民产业大力扶持。“3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养了100只羊,3个月能挣1万多元,通过养羊,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现在,我的羊棚里有近300只羊。”村民马建英高兴地说。
布楞沟村通过养殖想致富的,不止马建英一人,还有马达吾德在内的许多村民都这么想也这么做。
马达吾德祖祖辈辈生活在布楞沟的大山里,以前,他也想通过养羊等方式改变家庭现状,但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一念头。无奈之下他们一家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
家乡的贫穷落后深深地印在马达吾德的脑海里。10多年没回过家的他,通过网络,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和父母商量,回到了家乡,还在村头建起了6栋暖棚圈舍。“我们东乡的羊品质好,供不应求。以前路不通,还缺水,连人都养活不了,哪还顾得上养羊?现在水和路一通,我们养羊就有底气了。”马达吾德告诉记者,他17岁就到外面打工,从来没想到这个小山村如今能变的这么好。现在,他还计划搞深加工、办农家乐,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只有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才能不断拓宽脱贫致富渠道,实现稳定脱贫。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乡县立足“从实际出发,从问题着手,从瓶颈抓起,实行区别化、个性化、差异化扶持,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脱贫措施”的精准扶贫思路。在该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扶持规模养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有组织输转就业……这一系列“菜单式”的精准帮扶方式,让布楞沟村群众找到了稳定脱贫致富的方向。
如今,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扶持项目,布楞沟这个悬崖边的小山村犹如一只雄鹰振翅而起,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