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乡亲 富而不忘根本 ——记积石山县胡林家乡胡林家村致富带头人胡殿雷 记者 马泽成 通讯员 林生荣 胡殿雷是积石山县胡林家乡胡林家村人,从小家境艰难,初中毕业外出务工,下过煤窑、当过装卸工,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资金,又东拼西借,于2001年到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承包砖厂,做起了建材生意,经过19年的苦心经营,资产积累到1200多万元,成为村上的致富能人。 心系乡邻 助力脱贫攻坚 每当回到家乡,看到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目睹村民的艰难生活,胡殿雷决心帮助大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014年,带领56名
驻村“驻”进群众心坎里 ——记全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何勇 记者 赵好飞 “第一书记要把身心扑在村里,与群众心连心,把大滩村当成自己的家乡去帮扶。”这是和政县罗家集镇大滩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何勇在驻村第一天许下的承诺。 “驻村”首先是“驻”,只有静下心驻下来,才有时间深入群众,了解村情民意,制定帮扶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连续75天没回过家,全年驻村达342天,数字记录的不仅是何勇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的见证,更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为民情怀。 “来到大滩村后,我一直吃住在村,工作忙起来就没有节假日和工
勤劳创造幸福生活 ——记永靖县川城镇川城村脱贫典型户李哈米东 记者 马泽成 51岁的李哈米东家住永靖县川城镇川城村堡子社,家中6口人。2013年底通过申请、镇村会议研究会,被纳入建档立卡户。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这是李哈米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纳入建档立卡户后,他尽量抽时间参加村上的会议,认真学习扶贫方面的政策知识,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学习,他有了脱贫致富的方向,说干就干。 2015年,李哈米东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修建养殖棚,购买小型农机具,用于发展种养殖业
全家齐心摘“穷帽” ——记临夏县河西乡张家村脱贫典型户周塞二 记者 马泽成 今年52岁的周塞二是临夏县河西乡张家村六社村民,家有10口人。2012年,周塞二遭遇车祸,造成残疾,致使不能外出务工。当时他的大儿子刚结婚,给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增加了更大负担。一家人虽然勤劳能干,但没有致富技术和资金,人多地少,全家只能靠种地收入和大儿子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2013年底,周塞二家被村上识别为贫困户。 被识别为贫困户后,村里人说:“你们家的日子以后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的”。每当听到这些话,一家人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于是
住在达板,挺好的! ——东乡县洮河经济带生态宜居搬迁安置区见闻 记者 赵怀斌 刘红红 2月3日清晨,年轻的东乡族妇女马小梅,从梦中哭醒后,破涕而笑。 原来,搬迁到洮河经济带生态宜居搬迁安置区的马小梅,梦见自己又住到了大树乡关卜村的老家里,和丈夫商量好一起出门打工。可正要出门时,父母亲病了,孩子们没办法上学……一梦醒来,发现自己仍然住在新楼房中,不由得笑出声来。 又是一个愉快的早晨。马小梅洗脸梳妆、做早餐,有电热炉、天然气锅灶,再也不怕冻手冻脚,很快吃过早餐,她与家人道别,“阿爸、阿妈我去上班了,中午不回来
娄高祁村:农家书屋成为“精神乐园” 记者 乔栋明 通讯员 宋海霞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县北塬镇娄高祁村农家书屋,只见村民们聚在一起,有的看文学作品,有的看美食烹饪书……阅读已成为村民们的一种乐趣,而农家书屋也成为他们离不开的“好朋友”。 村民尹正利种了4个蔬菜大棚,她是农家书屋的常客,因为很多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书里都能找到解决办法。“农家书屋真正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很受用,在种植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就借阅书籍查询或学习一些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前闲下来就一起话家常打发时间,现在一有时间就来看书。”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