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荐

与临夏一同进步

时隔十几年,30岁的出租车司机邓晓刚又重新拿起了英语课本,每天在跑车的空余时间学发音、背单词,载客间隙听英语广播。 邓晓刚每天开着出租车,穿梭在临夏的大街小巷,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想象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样子。每当听到有客人称赞临夏时,他由衷地高兴。邓晓刚告诉记者:“现在临夏发展得很快,像省运会、临博会、牡丹节这样的节会办得越来越多,外国人来的也多了,所以我也要不断进步呢!学点英语,和外国客人交流交流,向他们介绍美丽临夏。” 邓晓刚已有8年多的驾龄,初中毕业在外闯荡了几年后,回家当起了出租车司机。“我上学



耐人寻味的茶马古市

近日,省十四届运动会在我州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宾客走进临夏。记者在临夏市茶马古市一条街看到,彩陶、蛋雕、刺绣、葫芦、砖雕、保安腰刀、木雕和泥塑等艺术展馆里热闹非凡,游客都陶醉在“茶马古市”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从前的茶马古道里。 “百闻不如一见,一个薄薄的蛋壳能雕刻出世间万物和人生百态,太神奇了!”蛋雕馆里,年过花甲的兰州游客陈正伟仔细观看着一个个精美的蛋雕作品,不时发出这样地赞叹。 陈正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羽毛球爱好者,这两天他专门来临夏观看省运会比赛。白天奔波在各羽毛球馆,晚上来逛茶马古市。



活力临夏绽新彩

承办中华龙舟大赛(永靖站)比赛,举办全国大众高山滑雪巡回赛松鸣岩段比赛、第三届“松鸣岩·云发杯”大众高山滑雪邀请赛暨甘肃省大众高山滑雪锦标赛、2018“世界雪日暨儿童滑雪节”,承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临夏赛段)比赛,备战第十四届省运会……一项项赛事的成功举办是近年来我州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就在全省上下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之时,第十四届省运会开幕式即将在临



精心汇聚脱贫力量

连日来,一双双充满关爱的手,从祖国四面八方伸向东乡,给力东乡县脱贫攻坚的春潮在涌动。 东乡县不失时机,8月11日上午,召开全县企业家(致富能人)助推脱贫攻坚动员大会。 这天清早,临夏州福盛建筑火电工程有限公司、甘肃伟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积石山县柳沟乡上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财,早早赶到东乡县城,与东乡县大树乡红泉村村支部书记马文明一起,商量如何救助红泉村今年新考入中南民族大学的米占英和马忠良的事情。和张学财一样,燎原乳业董事长马鹏举、天方公司总经理李晓明等企业家,与帮扶村负责人商定帮扶计划。 还有好多企



生命铸就忠诚

8月4日下午6时,积石山县电力公司干部职工和当地干部群众在郭干村冒着大雨为因公殉职的共产党员马进伟送行。这天,整个村庄都笼罩着悲伤的气氛,大家不约而同来送这位英雄最后一程。 “你把我们丢哈走了,我们可怎么活啊?”马进伟妻子的痛哭声刺痛着在场每个人的心。那个每次回老家都对乡亲们嘘寒问暖的“好人”马进伟走了。 8月2日晚上23时26分,在抗洪救灾一线连续奋战3天的马进伟在勘察电路设施的时候,路面和墙体突然塌陷,马进伟不幸被垮塌的墙体压住……武警消防官兵全力搜救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马进伟



幸福“花儿”唱出来

虎关乡二十铺村温家山社,地处康乐县最东北一座大山的半山腰,行路难让这里的26户群众几乎与世隔绝。也正因为如此,这里至今保留着用“花儿”表达情感的习俗。 几年前他们唱的“花儿”,道出了昔日生活的艰辛: 一口的清水(哈)喝不上, 眼泪淌的了两三缸; 羊肠小道人难走, 娃娃们离家不回头。 温家山社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全社不通电、不通水,没有一条硬化路,26户群众中就有11户建档立卡户。因为太穷了,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来,社里10个小伙子因为娶不到媳妇,也离村入赘当了上门女婿。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外



“走出去”开眼界 “引进来”奔富路

盛夏时节,走进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但见青山环绕,一座座崭新的小康屋依山而建,一条条平整的通村公路如飘带般将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农家小院串联起来,耳边时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好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 和往常一样,7月2日一大早,68岁的马巴村村民黄有祥便收拾停当,准备下地干活。就在去年,他下定决心将家里的2亩玉米地改种树莓。“刚开始对种树莓没把握,但这两年,村里很多人都靠它挣了钱,我也想试试,争取早点能脱贫,不拖全村的后腿。”黄有祥一边仔细打理自家的树莓林,一边向记者介绍道,“前段时间,头茬树莓就卖了2000



荒坡变绿地 绿树沁人心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中庄村村民马黑牙站在阴洼山上,看着自家昔日的3亩荒地里,一株株一米多高的油松吐出新绿,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我的这几亩地全在阴面,不好种,上面的土比较薄,下面都是砂地,存不住水。原来种的小麦、油菜产量一直不高,又不适宜种核桃、花椒。只能慢慢看着这里都变成荒地了。”日前,马黑牙对记者说起自家昔日耕地日渐退化的情景,仍是一脸无奈。 一直以来,马黑牙就和妻子靠着这6亩地度日,可庄稼产量低,养活不了他俩,日子越来越困难,家里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4年,在政府的引导下,马黑牙用他的3亩地



大南岔河水清了流畅了

7月4日,记者来到和政县松鸣镇的时候,这里刚刚下完雨。雨后的远山云雾迷蒙,哗哗水声打破了夏日的宁静。宽阔的大南岔河从远处奔腾而来,翻过一道道水坝,在两岸青草绿树间平稳流向远方。 谁能想到,早在几年前,大南岔河的水生态状况还令人堪忧,眼前的美景还只是当地人的美好憧憬。当时的河道里垃圾漂浮,河滩上满眼杂草烂泥。暴雨时,河水上涨漫过河滩,裹挟着垃圾向下游的洮河冲去。 大南岔河发源于太子山,全长55公里,属洮河的二级支流、黄河的三级支流,临近松鸣岩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和政县松鸣镇、达浪乡群众的重要灌溉水源,它



让文化的阳光洒满临夏大地

图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记者 麻红梅 摄 行走于临夏各地,文化甘霖普惠城乡,不断提升着全州人民幸福指数: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乡村农户,人们都洋溢着笑脸、充满了活力。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河州大剧院里,各类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全州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近年来,全州各级文广部门坚持改革创新,主动作为,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坚持活动乐民、产业富民、机制惠民,推动了文化建设水



铺就小康的通衢大道

沿黄快速通道盐锅峡段与兰新铁路交汇处。 史有东 摄 要想富,先修路。“20多年前,我拉了两车花椒到外地去卖,由于路况不好,加上堵车耽误,没能按双方约定的时间及时交货,一次就亏了2万多元,真是欲哭无泪。”这是临夏县南塬乡张河西村村民张永伟的亲身经历。 多少年过去了,提起往事,张永伟依然如鲠在喉。如今,通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交通条件不再是群众出行的“拦路虎”。 我州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道路基础条件差,行路难问题一直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以前我州农村公路的真实写照。州交通运



饭香飘四方 致富为家乡

改革开放初,积石山县农民马文良的岳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厨师,肉食、油炸、面食样样都在行,马文良和妻子学会了烹饪。按理,马文良秉承祖业,发扬临夏美食产业,可他,却偏偏另辟蹊径。 先是在积石山县创办皮革厂,虽然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最终因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落后,破产了;接着又带领几十人到新疆阿尔金山淘金子、西藏阿里地区做生意。结果都没有实现自己富裕、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梦想。 最终,他的事业回到了原点。2003的春天,他拿出多年的全部积蓄,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硷沟沿开了一家清真小餐馆。 马文良凭借祖传的手艺,生意一天天红火



重庆记者报道临夏!如果你要去甘肃,记得一定要来临夏

如果你要去甘肃,记得一定要去临夏,因为甘肃不止有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敦煌的莫高窟、张掖的丹霞地貌,更有临夏夏日平均气温不过23℃的竹子沟、有从小都听过的但未见过的鲁冰花,有民族特色的八坊十三巷。竹子沟位于临夏州康乐县鸣鹿乡拔子沟村,距兰州市130公里。背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子山,海拔2300多米,地形地貌独特,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草山覆盖率达95%,夏日平均气温不过23℃,气候凉爽宜人,近三年来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竹子沟观光牧场整个项目总体规划4550亩,总投资2.8亿元,分两期建设,总建筑区域10万平方



要让桃花红遍山沟

“眼泪(哈)咽到肚子哩, 离开娘老子了出门哩, 走哩走哩地要走哩, 不走是光阴(哈)阿门者过哩……”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年仅17岁的马有奴四,爬上高高的山梁,回望家乡,看到稀疏的庄稼被日头晒蔫了,这时耳边传来一首悲凉的“花儿”,似乎在为他送行。 像“花儿”里唱的,马有奴四必须出门,不出门日子会越过越艰难。 马有奴四的家在一道高高的山梁上,出门、下地干活都要爬山。那时,他家刚刚解决温饱,摆在他眼前的是盖新家、娶媳妇等问题,马有奴四只有出门谋生。 马有奴四只身来到兰州小西湖,跟着乡亲



漫上“花儿”迎客来

6月的松鸣岩处处散发着清新,山坡上的野花更加灿烂,岩石上的青松透着翠绿,山涧的小溪潺潺流动,从山中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悠扬的“花儿”。 农历四月廿六至廿八,是和政县一年一度的松鸣岩“四月八”花儿会盛会。 6月9日,从早上九点多开始,游客们陆续赶往松鸣岩景区,游山玩水,听“花儿”。 去往景区的路上,人头攒动。“我来过和政县好几次,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个游玩的好地方。前两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和政县有个‘花儿’会很热闹,我就约了20多个朋友,租了一辆大巴专程过来。”来自兰州市城关区的游客祁玉莲对记者说。 “手抓



临夏脱贫的底气

农民、厨师、农家乐老板,33岁的崔志文也是一名新时代的奋斗者。 开起了农家乐,崔志文吃上了“旅游饭”。言谈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现下生活的满足:可以和家人团聚,地里的农活儿也可以兼顾,收入比以前高出许多…… 2016年以前,崔志文的职业是厨师。从17岁那年起,他拜了一名川菜师父学手艺,先后到过兰州、张掖、白银、定西等地打拼。凭借过硬的厨艺,崔志文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和前两个职业相比,崔志文当农民的经历显得要心酸许多:“全家人守着5亩多地,仅够果腹。如果遇上大旱天气,很容易颗粒无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