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洪文泉 薛砚 在我省,很多地方农村的农家乐冬天都不营业。如今,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的30多家农家乐却没有旺季淡季之分,全年开门迎客。 春节期间,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处处热热闹闹,一批批游客被迎进了暖和的农家小屋,吃起肥美的羊肉,喝着热腾腾的三泡台,冬日的寒气瞬间被驱散。 “今年春节放假期间,客人比平时还多,这都归功于生态的改善,正是一条‘花路’带火了我们的农家乐产业。”东塬乡乡长陈元辉高兴地对记者说。 陈元辉所说的这条“花路”,正是从东乡县途经毛沟村通往临夏市的必经之路。2017年开
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和政县新庄乡将台村年味正浓。 一大早,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兰熟门熟路走进五保户孙玉柱家拜年,拜年的礼物是一件大小合身的新棉衣。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村里要去帮扶,保障基本生活,送去精神慰藉和社区关怀,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是杨小兰代表村“两委”拜年的初衷。 大瓦房,新院落,红对联。刚刚来到精准扶贫户李玉海家门口,正巧碰到李玉海女儿女婿开着私家车上门来拜年。 “以前行路难,有车也开不进村里来,现在土路变公路,小路变大路,回娘家真方便。” “不止咱们家门口通上水泥路,山前山后30
春雪普降,一夜间陇原大地披上素装。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十里墩村村民马尔乃家中,一个个码好的蓝色包裹格外显眼。到了“饭点”,马尔乃打开包裹,盛出饲料,走向牛棚。 两头母牛很快就把一大包饲料吃得干干净净,尽管食槽底部还有一些干草,但它们的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栏外的蓝色包裹,马尔乃称这种饲料是牛的“面包”。 “我家的牛吃这种‘面包’可以一天吃两顿,一顿吃半天。”马尔乃说的“面包”是“粮改饲”的成果青贮玉米饲料,也被当地农民称为牲畜的“新品种口粮”。 马尔乃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六口人,他是唯一的劳动力
新华社兰州2月8日电(记者刘能静 张钦)立春节气刚过,积雪还未融化,甘肃省许多贫困山村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冬季体育“赛季”。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长期以来被群众称之为“草根CBA”的农民篮球赛,正升级成为比赛项目多、参与人群广的“草根奥运会”。 2月7日至8日,记者来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十里铺镇马家河村,看到数百名群众围在村委会前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有些人在为拔河呐喊助威,有些人聚在一起,参加西北农村特有的方棋比赛。大多数人则挤在篮球场的四周和附近的高台上,为正在紧张进行的篮球赛呐喊助威。这些球迷当中,既有少
“俯瞰黄土遮地皮,抬头山峁连着天。”走进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听到当地人这样说。 临夏,古称河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曾繁极一时。然而,近代以来,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水环境破坏等问题不断涌现,这里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临夏失去往日光芒,成为深度贫困地区。 如何脱贫,怎么发展?临夏人咬定“绿色”不放松,以水定产,量水而行,还欠账、补短板,探索走一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新路。 坚守生态红线,“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东乡族自治县河滩镇祁杨村,坐落在黄河岸边,生计所迫,村里人习惯了“闯田”。村民张天林说,种地靠
2017年5月,黄河三峡景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完工投入使用。两年来,这个由甘肃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项目没少“折腾”:施工时间紧、建设任务重,业主、监理单位的沟通相互制约、各自为政,怎么办? 可不可以把各单位的党支部联合起来,成立临时联合党支部?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出现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头脑中。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15年6月4日,一份“关于成立黄河三峡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联合临时党支部的请示”报告,摆在了相关领导的案头,这瞬间成为甘肃省公航旅集团、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方决策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三农”工作提出很多新概念、新表述,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临夏州广河县把粮改饲作为推动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思路,扎实推进粮改饲各项工作,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农村生态增值,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头牛”
编者按: 脱贫致富,政府的大事,老百姓最关心的事。然真正让老百姓从根子上脱贫,少不了产业的支撑和发展,在全国上下聚力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产业。近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甘肃,聆听甘肃的产业故事。 大力发展科技,让科技走向农业是近年来一个热议的话题。这个话题,在甘肃临夏县得到了实质性的应用,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1月13日,记者探访了临夏县借助科技力量发展农业的情况。 灿烂绽放的花卉蝴蝶兰 温室大棚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冬季同样让老百姓品尝新鲜蔬果 走进位于临夏县北塬乡的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
甘肃农民报·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文霞 多文让 2017年12月29日,积石山县下起了雪,胡林家乡吊坪村马学良家的小院里却温暖如春。妻子马阿依舍扫完院子里的雪,准备给90岁的阿奶洗个热水澡。 “阿奶,水热得很。”马阿依舍笑着对年迈的老人说。阿奶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一个土炕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块砖”的“土厕所”改建后竟然可以洗澡,里面温暖如春。 “农村的冬天太冷,以前阿奶想洗澡我们都没办法。”在国侨办的帮扶衔接下,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吊坪村的32户群众和马学良一样,告别了“脏乱差”的旱厕,用上了“净亮美”的水冲式环
甘肃经济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罗玉珍 通讯员 赵怀斌 陈万吉 2017年12月7日,记者驱车沿永靖县三塬至新寺刚建成通车一个月的西山公路一路采访,心情就像冬日的暖阳一样明朗而温暖。 说起这条承载着永靖县西部贫困山区6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希望的西山公路,沿线群众的点赞好评声不断。 敢啃“硬骨头” 永靖西山,包括坪沟、新寺、川城、小岭、王台、红泉、杨塔7个乡镇,人口有6万多,是全州乃至全省自然条件最严酷、最干旱、最贫困的区域,也是永靖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西山公路是永靖县刘白环县公路(刘家峡镇刘家峡村至西河镇白川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甘肃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家中。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布楞沟村,嘱托大家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如今,4年过去了,曾经老百姓口中“不适宜居住”的布楞沟路通了,水来了,新农村院落建好了,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年前布楞沟的土路,尘土淹过脚面,又窄又陡,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而如今,这条20多公里平展蜿蜒的水泥硬化路,将村子与大山外
在母亲和妻子眼里,28岁的小伙子马哈格在过去的一年里,终于成长为家里真正的“掌柜的”。 “从年初开始到现在,一直忙得没有消停过,开着车贩水果、贩蔬菜,这几天从兰州拉花生到我们市上搞批发。”看到丈夫忙起了正事,马热哈麦一脸欣慰,“这样的日子才越过越有奔头儿”。 马哈格一家住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21岁那年,马哈格的父亲去世,留给他的只有一院破旧的土坯房和一家之主的重任。年轻的马哈格少不更事,成家之后并未立业。虽然有开货车的手艺,在市里一家运输企业上班,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时闲逛的时间比工
原标题:一张用“心”字写满的扶贫“药方” 临夏市人民武装部部长逄秘书带领医疗队为村民开展义诊。 送油送面送钱送家畜,这些到村民家里送温暖、搞帮扶的场景没有了,但是两手空空入户开展工作的村干部却并没有因此被拒之门外。为啥?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临夏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汇聚集体的大智慧,开出一张带领乡亲们拔穷根的扶贫新药方,而核心一剂,就是“以德扶贫”。 此前那些家庭不睦、子女不孝,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等常见的13种因“失德致贫返贫”的病灶,正在逐一被对症下药。 1送技术 扶的是一家人奔日子的信心 12月20
原标题:【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布楞沟村:山乡巨变展新颜 记者 邹海林 布楞沟,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的一个小山村,一个东乡族群众聚居的贫困村。这里,曾经一度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过一道道山梁,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村入户嘘寒问暖,嘱托大家“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 爱民情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经过几年的努力,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群众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布楞沟是东乡语“悬崖边”的意思。两边山上寸草不生,满目尽是黄土
和政县新营乡三坪村易地搬迁移民新房 冬日的和政县新营乡三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美景如画,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房、白灰相间的墙体、崭新的垃圾箱、道路两侧排列着新式路灯……掩映在蓝天白云之间,显得格外俏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8日上午,“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深入了解和政县新营镇三坪村易地搬迁项目情况。 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房 三坪村位于和政县新营镇东南端,总人口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