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临夏

河州蛋雕:深圳文博会上的甘肃特色

在杨星国的展台上,一件兼具国画神韵与雕刻之美的蛋雕作品《牡丹亭》总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之上能够创造出逼真传神的画作着实让人惊叹。杨星国介绍说,这件作品是他用最新的拼雕手法创作而成,整个创作过程长达半年。 杨星国: “鸵鸟蛋的蛋壳我要把它切成无数片,然后一点点打磨成瓦片,做成拼接成牡丹亭六角亭屋顶的样子,包括屋顶的瓦片,都需要把鸵鸟蛋切成条,一片一片打磨,打磨了将近200多片瓦片。这个工艺很难,尤其是里面用澳洲鸸鹋蛋雕刻的牡丹,因为它本身由里到外有四层颜色,我借助它的颜色把牡丹雕刻出来,这样看



甘肃临夏:牡丹花开脱贫路

“都说奔小康奔小康,我觉得我现在已经小康了。”54岁的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牡丹种植户张居儿在牡丹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说有笑。 临夏古称河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王坪村是甘肃省临夏市唯一的山区贫困村,被称为是“河州牡丹第一村”,平均海拔2130米,共25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到2017年底还有贫困户6户32人。 张居儿是6家贫困户之一,一家三口都靠着一亩多地吃饭。2012年,张居儿患上了肝病,医药费一年就花了12万元。多亏了种植牡丹,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从2014年开始,张居儿接触牡丹种植。现在



享受好政策 新家新生活

春意正浓,在永靖县陈井镇董家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栋栋整洁的砖混平顶房鳞次栉比。 贫困户他光成在新家度过了第一个春节,大红的福字贴满门窗。他光成的眉眼之间流露出喜悦。“我家有5间房,全封闭式,还带走廊,又大又敞亮。院子一角是厨房和小库房,整整齐齐的,看着心里都舒坦。这些都是政府给我们盖的,自己没掏一分钱,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享受了好政策,以后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他光成一家5口人,老房子在董家沟的山头,只有一条一辆车能通过的山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房子老旧,日子也过得紧巴,父母年迈多病,孩子



临夏州邮政企业精准扶贫有新招

“要以拼命的精神冲锋在前,推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今年年初,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二次会议上强调。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甘肃压力巨大。2017年甘肃省贫困县分类统计显示,该省所辖86个县(市、区)中,贫困县多达75个,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有58个,临夏回族自治州更是被中央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在缺少产业抓手的甘肃,“邮政+电商”成为了扶贫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寄递服务到田间 “去年多亏了你们



康乐:探出新路助增收

“这几年玉米行情不好,除了填饱肚子和喂牲口外,剩下的也卖不了几个钱。”玉米丰收了,家住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的村民李鹏却左右为难,一亩玉米也就值800元,卖了,挣不了多少;不卖,堆在院里会发霉,只能当柴烧。 和李鹏一样惆怅的,还有康乐县信康农业公司负责人康志忠。眼看场里的几百头肉牛就要断粮,可从外地运饲草的车队却迟迟未归。“本地饲料供不应求,只能从外地拉,成本高不说,还耽误时间。”康志忠说。 过去,在康乐县各乡镇,农民愁玉米卖难,养殖户愁牛羊饲料。而今,随着当地大力推行“粮改饲”,双方都不再发愁了,并且有了更



临夏唐汪 杏花深处有人家

春到唐汪。记者 史有东摄 如果你不曾来过春日的陇原,你不会知道入眼可以皆是深浅不一的土黄色。 阳春三月,从甘肃兰州出发,驱车60公里,当车子再一次绕过一座“土包包”时,呼吸骤然一窒:山山岭岭,坡坡壑壑,却是杏花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柳叶青,一团团,一片片,渲染着远近起伏的山峦。放眼望去,绵亘数十里,芬芳不绝。若再定睛细看,花海间一群群牛羊悠然漫步,仿佛珍珠般撒落在春意盎然的草坡上。 这处风光旖旎的河谷,就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唐汪镇。 洮河水在这里自东向西流,河面宽阔,河水奔腾。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玉米生产有了“钢铁”力量

近日,数辆造型奇特、隆隆作响的“大家伙”,打破了临夏市枹罕镇江牌村的安静。在一片田地里,各种类型的穴播机、铺膜机、撒肥机、残膜捡拾机和集起垄、开沟、喷药、施肥、铺膜、播种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的联合作业机等最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具接连上阵,让早早围在田边的村民啧啧称赞——这是全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播种)机具现场演示会上的场景。 玉米不仅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省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粮饲兼用作物。但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目前,我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比全国低30个百分点以上,生产效率并不高。这成为目前我省



临夏市贫困户有了“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时尚新词,如今在临夏州临夏市成为贫困户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 “要不是你们,孩子的病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4月3日,临夏市城郊镇卫生院代院长王永胜和同行的两名医生一起给木场村贫困户杨麦海木烧伤的儿子换完药,64岁的杨麦海木握住王永胜的手哽咽着说。这已是王永胜他们第14次上门换药检查治疗。 儿子下肢烧伤两年多了,眼睁睁地看着医疗费用花了11万多元,可他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杨麦海木心急如焚。没想到,这半年多来,王永胜他们每个月都不定期到杨麦海木家里上门治疗,并给他教会了日常护理



布楞沟村:“六难村”变身美丽乡村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有29万多名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其中,高山乡布楞沟村曾经是全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几年过去了,布楞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通了、路修好了、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布楞沟村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又迎来了新的希望。 夯实基础,改变落后面貌 初春时节,站在山梁上远眺,黄土地上绿意萌生。坐落



甘肃临夏:牛“档案”记录贫困户脱贫事

贫困户马由苏夫家中去年“落户”了两头有“正规档案”的母牛,这让他放弃了十多年在外打工奔波的生活,回到家乡重新经营养殖。 “我家牛有份牛‘档案’,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都记录在册,有了这个档案,牛长得肥美,我们日子也有盼头了。”马由苏夫打开基础母牛管理资料袋,拿出档案,“看,还有牛的‘证件照’哩。” 33岁的马由苏夫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镇十里墩村村民,家中四口人,只有他一名劳力,多年来全家靠他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家里有两亩地,种过玉米,但一直卖不上好价钱。”马由苏夫说,“也试过养牛,但养



美丽嬗变山水间

近年来,临夏市对大夏河两岸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使其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资料图)本报通讯员 史有东 “5月的牡丹节,一定要来临夏看看。”如今在临夏,经常会有人这样自豪地向亲友发出邀请。 今年2月,甘肃省统计局等部门对2016年度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进行公布,临夏州的绿色发展、资源利用两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两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五,临夏州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成绩的背后,是临夏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是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更



“万元到户”产业兴

永靖县陈井镇瞿家庄素有种植百合的传统。 微斜的山坡上,土黄色的田地里,埋藏着白生生的百合,这是当地农户一年的收成和希望。 “再过十几天,百合就可以开挖了!”说这话时,村民瞿小明黝黑的脸庞上,一双明亮的眼睛溢满了喜悦。 这几年,靠着种植百合,瞿小明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瞿小明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以前,靠几亩薄田种植小麦、土豆、胡麻为生,“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下来,也就挣个4000多块,日子过得真是难捱。”瞿小明说,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参加过劳务输出,赴非洲的安哥拉打工,两年挣了八九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是富

原标题:【我奋斗我幸福】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记者 邱暄美 张倩 王睿君 春节刚过,天气回暖。 永靖县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节能日光温室里,一派繁忙景象。园区党支部书记、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军正在督促技术人员对刚采摘的果蔬进行农残检测,“要认真检测每一批产品,严格把好质量关,严禁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张海军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 今年42岁的张海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人,在下塬村生、下塬村长。第一次出门到城里打工,他刚满17岁,酒泉、兰州、青海等地的无数个建筑工地,记录了他辛苦打拼的



通水通路快致富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视察,贫困户马麦志如今依然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的话语。 马麦志家当年的旧房子,如今成了村里的村史馆,几间翻修过的农家土坯房里,分别挂着村里以前的旧貌图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照片。马麦志回忆说:“总书记当时就坐在我家的炕头上,嘘寒问暖,还亲自去我家的水窖前看了看。没想到问得那么详细,总书记的心里真正装着每一个老百姓啊!” 为改变布楞沟村的旧面貌,2013年以来,甘肃各级党委、政府把硬化路修到了



非遗绝技“打铁花”亮相甘肃永靖闪耀夜空

原标题:非遗绝技“打铁花”亮相甘肃永靖闪耀夜空 2月27日晚,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王氏“打铁花”活动在甘肃永靖县举行。绚烂夺目的铁花绽放在刘家峡黄河故道的夜空,让当地民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侯奇志 摄 一勺勺滚烫的铁水在王氏生铁冶铸匠人的击打下,化作一朵朵铁花在夜空中迎风绽放。 侯奇志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绝技。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