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就是“冲锋员”: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始终忙碌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农家小院,访民情、办实事、谋发展、惠民生……与群众日夜奋战,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贡献力量。 临夏,干旱缺水,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州东乡县那勒寺镇李牙村,记录下当地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一个个镜头。 脱贫政策的“讲解员” 出东乡县城向东南方向行驶6公里,便
虽然对财政贡献并不大,但旅游业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临夏州,曾为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旅游资源富集,临夏全州各类景点107处,既有炳灵寺石窟、马家窑彩陶等文化遗存,又有“黄河三峡”、松鸣岩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 将富集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临夏州的思考,也是目标所在。 两年前,临夏州提出,打造区域首位产业、旅游百亿元产业和全域旅游,成为甘肃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现在,提及临夏州的旅游业,受访者都会给出这样一句评价:呈“井喷式”增长。 节赛助
“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当前一些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心态,让各级帮扶政策措施的实施打了折扣。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探索出“三场会”制度,努力提振干部群众的脱贫信心和决心。 家在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的小伙子赵双成曾让父亲赵永祥发愁:26岁的年纪正是干事的时候,却眼高手低:扶贫干部动员搞养殖,他觉得不体面;培训电焊手艺,他又嫌累;村里组织其他培训,他也是人到心不到,不好好学。 话分两头。当乡镇干部上门动员赵双成搞养殖被拒绝的时候,在离阳山村不远的
“‘马乡’来了,‘马乡’屋里坐……”近日,记者跟随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包村工作组组长马海明一起到贫困户家中帮扶时,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马海明为“马乡”。问起缘由时,马海明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解释说:“村民们也不了解我的具体职务是啥,认为我是乡政府派来帮扶的干部,就随口称我为‘马乡’了。” 其实,36岁的马海明是东乡县龙泉镇人大主席。不过,村民们可不管这,他们只知道,“马乡”现在是村里的热心人、公道人,更是遇到困难时的“及时雨”。 拱北湾村是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道路难行,全村249户农户散落在20个山头上。马
每日甘肃网讯 (记者陈丽宏)花中蝶舞蜂飞,坡上碧浪涛涛,山间云雾缭绕,沟里溪水潺潺。这里有甘甜的泉水,这里有神秘的传说,这里有参天古树,这里有飞流瀑布。这里是天然的氧吧,这里是人间的天堂—它就是位于临夏和政县买家集镇的黄松沟旅游景区。 当记者来到这里,就被黄松沟景区的美震撼到了。 黄松沟景区距和政县城20公里,西靠太子山,与和政松鸣岩相连,总面积2000多公顷,海拔2100米—2300米之间,年均气温4.3度,景区怪石林立,林间经常有珍禽异兽出现,灌木丛中栗子、毛核桃、莓子、果牛、沙棘等山珍遍及四处,还有
天刚刚亮,马阿英社就拉着满满一车农家肥向田里走去,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 几年前,马阿英社的丈夫突然离世,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继续上学,她不得不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一边依靠家里的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马阿英社生活的龙泉镇拱北湾村,位于东乡县城北部15公里处,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群众收入来源单一。 今年年初,我省拉开了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帷幕,自此,东乡县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都能看到帮扶干部的身影。 一次次
初夏时节,来到康乐县八松乡魏寨村,河堤干净、道路整洁,沿途整齐摆放的绿色垃圾桶和身着橘色工服的保洁人员,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眼前的一切,得益于当地开展的全域旅游无垃圾创建工作。 “现在,道路有专人扫,垃圾有地方倒,环境干净了,住着都舒心。”魏寨村村民赵润生说起村里的变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垃圾没地方扔,大家都往前面桥下的河道里倒垃圾,一到夏天,周围空气难闻的不得了。” 环境卫生不好,百姓自然住得不舒心,怎么办? 前年开始,康乐县着手探索整治管理环境卫生。“要治理乱丢垃圾的现象,先要从硬件着手。”
新华社兰州6月2日电(记者张钦 侯韶婧)87岁的妥福才有一手绝活:能在陶瓷片上“穿针引线”,将一只只破裂的碗重新钉好。可是,10多年前,他毅然把全套工具送进县博物馆,由此“钉匠”这个职业也走进历史。 职业的兴衰往往是生计方式转变的缩影。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手艺人被尊称为“匠人”。“钉匠”“银匠”和擀羊毛毡的“毡匠”,是东乡县有名的“老三匠”。 东乡县出土过我国迄今为止历史最为久远的青铜刀和数量惊人的各式彩陶。可是,这里后来生态恶化、人穷地瘠,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许多家
原标题:甘肃临夏:干部“下沉”入村为脱贫个案答疑 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 (记者 张玉洁) 干部定期“下沉”入村,就群众的脱贫个案现场答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尝试以此方法助推脱贫。 积石山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县,2013年全县贫困面超过36%。这里至今不通飞机、火车、高速公路,加之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较为闭塞。群众不了解脱贫门路,不熟悉扶贫政策,成为脱贫路上的阻碍。 “我和女儿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疗费用怎么报?看门诊花掉的1万多块钱还不知道咋办呢。”日前,在积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高亢的花儿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每当夜幕降临,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的村民们就会来村级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整个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学习,乐此不疲。 “以前,一到晚上没事做,早早就睡了,白天还没有精神。”今年50岁的肖红坪村村民范英绣花说,现在每天跳广场舞,身体比原来好多了,精神也足了。 随着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不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交流脱贫致富信息的新平台。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和
日前,记者在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村北山看到,3年前还荒芜的山坡地上,核桃树、软儿梨树、杏树茁壮成长,绿意融融。 自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启动以来,绿意在广河县延伸…… 上午10时,我们来到祁家集镇祁家集村,山头上,十几个农民正在等待认定退耕还林的地块。工作人员拿着地图,和村民逐一核对地块,标记编号,随后登记姓名、身份证、一折通等基本信息。 “1亩地不算种苗费,国家就要补贴1200元呢!”祁家集村一社村民马仲华说,“我家有2亩多地,之前种玉米,一年辛辛苦苦总共才赚1000元左右。退耕还林能减轻很多负担,还增加收入
徜徉在古色古韵间 八坊十三巷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门廊院落的砖雕。 八坊民居。 大旮巷80号院,现已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馆。 店铺鳞次栉比。 八坊十三巷小广场。 八坊十三巷夜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裴强 摄影报道 近日,河州牡丹文化月热潮不减。经过全面改造的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吸引远近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旅游新热点。漫步在青砖黛瓦间,看砖雕、赏工艺品,八坊十三巷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气息扑面而来。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唯一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街区,项目的保护和改造,按照“统一规划、整体设计、逐年实施
时至夏初,正值农忙。农户白春玉比平常起得早,下地干活。“今天上午要多干点活,下午就没时间了,要去村里开会,给未脱贫的乡亲们讲致富经验。”一向腼腆的白春玉,话语间透露着自豪。 白春玉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26万多人,包含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2017年初,在开展已有脱贫攻坚政策的基础上,积石山县正式启动脱贫户与未脱贫户共同参与的“两户见面会”扶贫项目,让脱贫群众走上“讲台”,讲述脱贫故事、展示脱贫路径、交流脱贫经
在杨星国的展台上,一件兼具国画神韵与雕刻之美的蛋雕作品《牡丹亭》总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之上能够创造出逼真传神的画作着实让人惊叹。杨星国介绍说,这件作品是他用最新的拼雕手法创作而成,整个创作过程长达半年。 杨星国: “鸵鸟蛋的蛋壳我要把它切成无数片,然后一点点打磨成瓦片,做成拼接成牡丹亭六角亭屋顶的样子,包括屋顶的瓦片,都需要把鸵鸟蛋切成条,一片一片打磨,打磨了将近200多片瓦片。这个工艺很难,尤其是里面用澳洲鸸鹋蛋雕刻的牡丹,因为它本身由里到外有四层颜色,我借助它的颜色把牡丹雕刻出来,这样看
“都说奔小康奔小康,我觉得我现在已经小康了。”54岁的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牡丹种植户张居儿在牡丹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说有笑。 临夏古称河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王坪村是甘肃省临夏市唯一的山区贫困村,被称为是“河州牡丹第一村”,平均海拔2130米,共25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到2017年底还有贫困户6户32人。 张居儿是6家贫困户之一,一家三口都靠着一亩多地吃饭。2012年,张居儿患上了肝病,医药费一年就花了12万元。多亏了种植牡丹,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从2014年开始,张居儿接触牡丹种植。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