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临夏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原标题: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临夏州节会经济发展探析 临博会期间,在临夏市河州商务会展中心一号馆内,当地市民及周边游客前来观展。(资料图) 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巧玲 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通讯员 马瑞鹏 日前,以“开放、创新、合作、发展”为宗旨,“畅游河州品美食,助推商旅促发展”为主题的2018临夏国际美食民族用品博览会(简称临博会)落下帷幕,临博会期间,临夏州共接待游客161.2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9亿元,销售总额3.78亿元。 本届临博会的成功举办,达到了以节会聚人气、提形象、扩招商



甘肃临夏:秸秆变饲料之后

过去,马成明种玉米卖不上价,养牛饲料价格又高。如今,“粮改饲”让秸秆变饲料,解决了老马这个困扰,不仅带来牛羊养殖成本的大幅减少,还提高了畜产品品质、增加了收入。 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赵家乡,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和村头的空地上,一个个白色和蓝色的“大球”格外引人注意。 “这些都是刚打包好的饲料草包。”赵家乡墙头村村民马成明说,眼下正值饲草收获季,他已经把家里的6亩玉米全部加工成了青贮饲料。“再过一个多月,家里的牛羊就能享用这些‘美味’了。” 青贮饲料,就是将玉米棒连同秸秆一起粉碎,经过发酵变成饲



甘肃健康扶贫让贫困户不怕看病

据新华社兰州11月13日电 (记者刘能静、王博)10年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农民马某因头部长出的肉瘤,无法正常生活;10年后,“健康扶贫”政策让马某卸下了沉重的“包袱”,生活重归正常。 2008年,因后脑勺长了一个拳头大的肉瘤,27岁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农民马某前往当地医院治疗。因风险大,马某在术中流血不止,手术只得紧急结束。此后,马某因为手头拮据,加之对手术没有信心,一直没有采取治疗手段。 今年,甘肃省肿瘤医院在康乐县开展“健康扶贫”行动,医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实施“一人



大山里的共青团“扶贫车间”

11月6日,在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生产针织毛衫。 近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投入使用,4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共青团临夏州委积极争取东西协作城市厦门市的支持,建立“扶贫车间”,同时组织培训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1月6日,在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生产针织毛衫。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1月6日,在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生产针织毛衫。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摆脱贫困 决胜小康

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包括临夏市在内的6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自此,临夏市成为临夏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回首来路,“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犹在耳畔,干群合力推进产业扶贫、以德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拼搏历程历历在目。成绩的背后,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摆脱贫困的勇气,更是不忘初心、志在必得决胜小康的决心。 产业扶贫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这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不足0.3亩,农民人均收入相对偏低。2013年建档立卡初期,全



在“大山开会的地方”种下生机

▲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地形景貌(2015年2月14日摄)。新华社发(郭得侠摄) 张韬开车行驶在从兰州到东乡的县道上。县道在山腰上盘叠向前,左侧是深邃的山沟,右侧是陡峭的土坡,再远些,便是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群山。 今年甘肃多雨水,给原本浑黄的山岗缀上点绿。“没雨的时候啊盼雨,雨多了又怕雨,”正说着,转过弯前方又是一处道路塌陷。张韬熟练地减速绕过,接着说“这里的黄土遇水就成泥浆,一下雨坍塌滑坡很常见。” 车后座的李锴佩笑着说,“所以我刚到东乡时,韬哥第一句话就是‘先买保险’。”车上几个



临夏有个八坊十三巷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青石路、饱含历史文化韵味的街巷,一幅幅展现八坊人民生产生活的河州砖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木质门窗,再加以八坊民俗馆、八坊手工艺馆、八坊人物故事馆等展馆,走在甘肃临夏市的八坊十三巷,城市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从又臭又脏的老瓦房,蜕变为今天充满活力的街区,八坊十三巷已然成为临夏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贫困瓦房区寻求蜕变 “八坊民居久寂寥,锁在尘世人不识。”这句话曾是八坊十三巷的真实写照。八坊十三巷原是临夏市一片古老的瓦房区,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中保留下来。辖区常住2000多户,8200人。居



物质精神双脱贫

“自从有了工作,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慈玉录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折桥镇慈王村的贫困户,从小娇生惯养,24岁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家庭开支全靠年迈的父母。经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对他进行品德教育,慈玉录振作精神,学车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在临夏州,越来越多像慈玉录一样的人转变了观念,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7年,临夏州被确定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



阵地前移合力攻坚

“县乡派来的驻村干部,帮助我们理清发展思路,衔接扶贫项目,化解矛盾纠纷,让我们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和全国贫困村一起实现脱贫,我们信心很足。”日前,在深度贫困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坪庄乡罗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占英对记者感慨道。 地处甘肃中部的临夏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夏州视察时,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对这里的脱贫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 脱贫攻坚,关键看党,根



从“搬砖工”到“羊倌”:农民马吾德喜脱贫

新华社兰州8月20日电(记者成欣)夏日清晨,50岁的“羊倌”马吾德像往常一样来到羊圈前,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但这一天有点特别,他的母羊产了3只羊羔。怀里抱着羊羔,仿佛自己的小孩一般,马吾德笑得乐开了花。 “有些小羊羔奶水不够吃,就需要人工给小羊羔喂牛奶,喂够3个月就能自己吃一些精饲料了。”每当母羊产小羊羔时,马吾德是最高兴。 马吾德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铜匠庄村村民。村上主要以种玉米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如果遇到天灾,一年下来就没什么收成。因为贫穷,村里都留不住什么人。马吾德自家危房也是补了



甘肃临夏:马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产业

原标题:甘肃临夏:马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产业 新华社 兰州8月24日电甘肃临夏:马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产业 记者 成欣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龙镇马家庄村的马术场内,上演着一出好戏:30位身形精壮的藏族小伙驾驭着雄骏马匹,人与马融为一体,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不断惊呼。 这支专业马术队来自四川,现在已常驻这个西北小村庄。每天晚上,马家庄村都会例行举办马术表演。但在一年前,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会发生这么多变化。 马家庄村村支书马源来介绍,八年来,这片占地50亩的马术场一直是临夏市有名的建



临夏:百年砖雕技艺“刻出”幸福生活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 张铎)临夏砖雕是一种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实用艺术品,历史悠久,是甘肃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临夏,不论是昔日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大都饰有精美的砖雕。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临夏砖雕产业园正式开业。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有200余位砖雕艺人在园区里上班,生产的砖雕艺术品主要销往宁夏、新疆、陕西等西部省份,年产值近一千万元。 30岁的郭宏伟已经是一位拥有三年工龄的砖雕师傅了。几年前,郭宏伟也和大多数当地青年一样



一项项投入帮扶 一户户盯住脱贫

图为临夏州积石山县投资240万元建设的刘集乡肖家村沙地湾社联户养殖小区。 经济日报 记者 李琛奇 摄 临夏州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做鞋大户杨迎吉的布鞋作坊带动周边30多户农民增收。图为杨迎吉夫妇在整理做好的布鞋。 经济日报 记者 李琛奇 摄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今年,随着《临夏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出台,临夏今后3年脱贫攻坚的总抓手、任务书、路线图也随之确定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



积石山: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穷根”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高亢的花儿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每当夜幕降临,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的村民们就会来村级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整个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学习,乐此不疲。 “以前,一到晚上没事做,早早就睡了,白天还没有精神。”今年50岁的肖红坪村村民范英绣花说,现在每天跳广场舞,身体比原来好多了,精神也足了。 随着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不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交流脱贫致富信息的新平台。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