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派来的驻村干部,帮助我们理清发展思路,衔接扶贫项目,化解矛盾纠纷,让我们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和全国贫困村一起实现脱贫,我们信心很足。”日前,在深度贫困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坪庄乡罗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占英对记者感慨道。 地处甘肃中部的临夏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夏州视察时,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对这里的脱贫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 脱贫攻坚,关键看党,根
新华社兰州8月20日电(记者成欣)夏日清晨,50岁的“羊倌”马吾德像往常一样来到羊圈前,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但这一天有点特别,他的母羊产了3只羊羔。怀里抱着羊羔,仿佛自己的小孩一般,马吾德笑得乐开了花。 “有些小羊羔奶水不够吃,就需要人工给小羊羔喂牛奶,喂够3个月就能自己吃一些精饲料了。”每当母羊产小羊羔时,马吾德是最高兴。 马吾德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铜匠庄村村民。村上主要以种玉米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如果遇到天灾,一年下来就没什么收成。因为贫穷,村里都留不住什么人。马吾德自家危房也是补了
原标题:甘肃临夏:马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产业 新华社 兰州8月24日电甘肃临夏:马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产业 记者 成欣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龙镇马家庄村的马术场内,上演着一出好戏:30位身形精壮的藏族小伙驾驭着雄骏马匹,人与马融为一体,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不断惊呼。 这支专业马术队来自四川,现在已常驻这个西北小村庄。每天晚上,马家庄村都会例行举办马术表演。但在一年前,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会发生这么多变化。 马家庄村村支书马源来介绍,八年来,这片占地50亩的马术场一直是临夏市有名的建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 张铎)临夏砖雕是一种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实用艺术品,历史悠久,是甘肃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临夏,不论是昔日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大都饰有精美的砖雕。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临夏砖雕产业园正式开业。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有200余位砖雕艺人在园区里上班,生产的砖雕艺术品主要销往宁夏、新疆、陕西等西部省份,年产值近一千万元。 30岁的郭宏伟已经是一位拥有三年工龄的砖雕师傅了。几年前,郭宏伟也和大多数当地青年一样
图为临夏州积石山县投资240万元建设的刘集乡肖家村沙地湾社联户养殖小区。 经济日报 记者 李琛奇 摄 临夏州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做鞋大户杨迎吉的布鞋作坊带动周边30多户农民增收。图为杨迎吉夫妇在整理做好的布鞋。 经济日报 记者 李琛奇 摄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今年,随着《临夏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出台,临夏今后3年脱贫攻坚的总抓手、任务书、路线图也随之确定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高亢的花儿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每当夜幕降临,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的村民们就会来村级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整个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学习,乐此不疲。 “以前,一到晚上没事做,早早就睡了,白天还没有精神。”今年50岁的肖红坪村村民范英绣花说,现在每天跳广场舞,身体比原来好多了,精神也足了。 随着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不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交流脱贫致富信息的新平台。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和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就是“冲锋员”: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始终忙碌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农家小院,访民情、办实事、谋发展、惠民生……与群众日夜奋战,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贡献力量。 临夏,干旱缺水,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州东乡县那勒寺镇李牙村,记录下当地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一个个镜头。 脱贫政策的“讲解员” 出东乡县城向东南方向行驶6公里,便
虽然对财政贡献并不大,但旅游业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临夏州,曾为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旅游资源富集,临夏全州各类景点107处,既有炳灵寺石窟、马家窑彩陶等文化遗存,又有“黄河三峡”、松鸣岩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 将富集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临夏州的思考,也是目标所在。 两年前,临夏州提出,打造区域首位产业、旅游百亿元产业和全域旅游,成为甘肃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现在,提及临夏州的旅游业,受访者都会给出这样一句评价:呈“井喷式”增长。 节赛助
“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当前一些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心态,让各级帮扶政策措施的实施打了折扣。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探索出“三场会”制度,努力提振干部群众的脱贫信心和决心。 家在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的小伙子赵双成曾让父亲赵永祥发愁:26岁的年纪正是干事的时候,却眼高手低:扶贫干部动员搞养殖,他觉得不体面;培训电焊手艺,他又嫌累;村里组织其他培训,他也是人到心不到,不好好学。 话分两头。当乡镇干部上门动员赵双成搞养殖被拒绝的时候,在离阳山村不远的
“‘马乡’来了,‘马乡’屋里坐……”近日,记者跟随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包村工作组组长马海明一起到贫困户家中帮扶时,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马海明为“马乡”。问起缘由时,马海明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解释说:“村民们也不了解我的具体职务是啥,认为我是乡政府派来帮扶的干部,就随口称我为‘马乡’了。” 其实,36岁的马海明是东乡县龙泉镇人大主席。不过,村民们可不管这,他们只知道,“马乡”现在是村里的热心人、公道人,更是遇到困难时的“及时雨”。 拱北湾村是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道路难行,全村249户农户散落在20个山头上。马
每日甘肃网讯 (记者陈丽宏)花中蝶舞蜂飞,坡上碧浪涛涛,山间云雾缭绕,沟里溪水潺潺。这里有甘甜的泉水,这里有神秘的传说,这里有参天古树,这里有飞流瀑布。这里是天然的氧吧,这里是人间的天堂—它就是位于临夏和政县买家集镇的黄松沟旅游景区。 当记者来到这里,就被黄松沟景区的美震撼到了。 黄松沟景区距和政县城20公里,西靠太子山,与和政松鸣岩相连,总面积2000多公顷,海拔2100米—2300米之间,年均气温4.3度,景区怪石林立,林间经常有珍禽异兽出现,灌木丛中栗子、毛核桃、莓子、果牛、沙棘等山珍遍及四处,还有
天刚刚亮,马阿英社就拉着满满一车农家肥向田里走去,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 几年前,马阿英社的丈夫突然离世,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继续上学,她不得不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一边依靠家里的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马阿英社生活的龙泉镇拱北湾村,位于东乡县城北部15公里处,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群众收入来源单一。 今年年初,我省拉开了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帷幕,自此,东乡县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都能看到帮扶干部的身影。 一次次
初夏时节,来到康乐县八松乡魏寨村,河堤干净、道路整洁,沿途整齐摆放的绿色垃圾桶和身着橘色工服的保洁人员,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眼前的一切,得益于当地开展的全域旅游无垃圾创建工作。 “现在,道路有专人扫,垃圾有地方倒,环境干净了,住着都舒心。”魏寨村村民赵润生说起村里的变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垃圾没地方扔,大家都往前面桥下的河道里倒垃圾,一到夏天,周围空气难闻的不得了。” 环境卫生不好,百姓自然住得不舒心,怎么办? 前年开始,康乐县着手探索整治管理环境卫生。“要治理乱丢垃圾的现象,先要从硬件着手。”
新华社兰州6月2日电(记者张钦 侯韶婧)87岁的妥福才有一手绝活:能在陶瓷片上“穿针引线”,将一只只破裂的碗重新钉好。可是,10多年前,他毅然把全套工具送进县博物馆,由此“钉匠”这个职业也走进历史。 职业的兴衰往往是生计方式转变的缩影。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手艺人被尊称为“匠人”。“钉匠”“银匠”和擀羊毛毡的“毡匠”,是东乡县有名的“老三匠”。 东乡县出土过我国迄今为止历史最为久远的青铜刀和数量惊人的各式彩陶。可是,这里后来生态恶化、人穷地瘠,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许多家
原标题:甘肃临夏:干部“下沉”入村为脱贫个案答疑 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 (记者 张玉洁) 干部定期“下沉”入村,就群众的脱贫个案现场答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尝试以此方法助推脱贫。 积石山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县,2013年全县贫困面超过36%。这里至今不通飞机、火车、高速公路,加之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较为闭塞。群众不了解脱贫门路,不熟悉扶贫政策,成为脱贫路上的阻碍。 “我和女儿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疗费用怎么报?看门诊花掉的1万多块钱还不知道咋办呢。”日前,在积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高亢的花儿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每当夜幕降临,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的村民们就会来村级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整个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学习,乐此不疲。 “以前,一到晚上没事做,早早就睡了,白天还没有精神。”今年50岁的肖红坪村村民范英绣花说,现在每天跳广场舞,身体比原来好多了,精神也足了。 随着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不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交流脱贫致富信息的新平台。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