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临夏

临夏布楞沟“变身记”:引水修路建新村

“金凤凰展开了花翅膀,驮来了五彩的霞光,我站在总书记走过的地方,阵阵暖流在心中激荡,亲切的话语微笑的脸庞,谆谆的嘱托响耳旁,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乡变成幸福庄,山间的大道已通畅,民族团结架起了连心的桥梁……”。这首《布楞沟的春天》唱出了临夏布楞沟人民生活的喜悦。 居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布楞沟村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地处东乡县的布楞沟村居于群山环抱之中,两边大山寸草不生,全村靠天吃饭。20世纪80年代,原有的136户村民也走的走、搬的搬,只剩下目前的68户村民,贫困面积高达96%。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临夏八坊十三巷:“城中村”旧貌换新颜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从喧闹的街道拐进八坊十三巷的一条主干道——大旮巷,感觉世界忽然就静了,时光突然就慢了。冬日的清晨,街内游客并不多,来往的多是住在巷区的居民。沿巷口两边满目都是砖雕和铜雕,内容展现着回族人的生活画卷。 八坊十三巷的主干道——大旮巷 五年前,“低收入群体聚居区”“城中村”还是这里的代名词,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近2000户约10000名群众。由于贫困面广、开发难度大、民生问题非常突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创业就业难,近40%属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曾



甘肃临夏:易地扶贫搬迁的“三甲集样本”(图)

三甲集镇党委书记马良佐介绍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中国甘肃网12月3日讯 (本网记者李红军文/图)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也是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的主战场。近年来,广河县三甲集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4个山区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临夏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本。 三甲集镇位于广河县城东北部,镇辖15个行政村,102个社,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南山村、黑山村、小洼沟村、小沟村为山区村,因自然禀赋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发



临夏八坊十三巷:“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群众吃上“旅游饭”(图)

游客在八坊十三巷游览 中国甘肃网12月3日讯 (记者 李红军 文/图)12月2日,记者在临夏市采访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通报表扬“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从唐朝至今,围绕着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形成“八坊十三巷”。 5年前的八坊十三巷,是临夏“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代名词,有名的“城中村”。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近2000户约



巧手雕出幸福生活

经过学习,郭存子成长为一名临夏砖雕技艺师。 寓意吉祥的临夏砖雕。 一花一世界,一砖一乾坤。砖雕技艺师郭存子戴着口罩,手中的刻刀在工作台前的一块青砖上自由“驰骋”。旁边的图纸显示,他要在青砖上雕刻出一朵牡丹花。 临夏砖雕历史悠久,被广泛用于民居等建筑装饰上。2006年,临夏砖雕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砖雕产业涉及设计、雕刻、运输、安装等多个环节,可吸纳大量劳动力。近年来,临夏州通过发展砖雕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我工作了两年多,每个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



希望之花正芬芳

在临夏县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村民正在参加培训。 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成立了合作社,凡是入股的村民都可以参与分红。图为村民石虎展示自己的股权证书。 地处甘肃中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活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全州总人口220.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9%。其下辖的7县1市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对于包括临夏州在内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党中央始终牵挂在心。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布塄沟村考察,并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原标题: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临夏州节会经济发展探析 临博会期间,在临夏市河州商务会展中心一号馆内,当地市民及周边游客前来观展。(资料图) 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巧玲 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通讯员 马瑞鹏 日前,以“开放、创新、合作、发展”为宗旨,“畅游河州品美食,助推商旅促发展”为主题的2018临夏国际美食民族用品博览会(简称临博会)落下帷幕,临博会期间,临夏州共接待游客161.2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9亿元,销售总额3.78亿元。 本届临博会的成功举办,达到了以节会聚人气、提形象、扩招商



甘肃临夏:秸秆变饲料之后

过去,马成明种玉米卖不上价,养牛饲料价格又高。如今,“粮改饲”让秸秆变饲料,解决了老马这个困扰,不仅带来牛羊养殖成本的大幅减少,还提高了畜产品品质、增加了收入。 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赵家乡,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和村头的空地上,一个个白色和蓝色的“大球”格外引人注意。 “这些都是刚打包好的饲料草包。”赵家乡墙头村村民马成明说,眼下正值饲草收获季,他已经把家里的6亩玉米全部加工成了青贮饲料。“再过一个多月,家里的牛羊就能享用这些‘美味’了。” 青贮饲料,就是将玉米棒连同秸秆一起粉碎,经过发酵变成饲



甘肃健康扶贫让贫困户不怕看病

据新华社兰州11月13日电 (记者刘能静、王博)10年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农民马某因头部长出的肉瘤,无法正常生活;10年后,“健康扶贫”政策让马某卸下了沉重的“包袱”,生活重归正常。 2008年,因后脑勺长了一个拳头大的肉瘤,27岁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农民马某前往当地医院治疗。因风险大,马某在术中流血不止,手术只得紧急结束。此后,马某因为手头拮据,加之对手术没有信心,一直没有采取治疗手段。 今年,甘肃省肿瘤医院在康乐县开展“健康扶贫”行动,医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实施“一人



大山里的共青团“扶贫车间”

11月6日,在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生产针织毛衫。 近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投入使用,4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共青团临夏州委积极争取东西协作城市厦门市的支持,建立“扶贫车间”,同时组织培训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1月6日,在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生产针织毛衫。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1月6日,在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生产针织毛衫。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摆脱贫困 决胜小康

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包括临夏市在内的6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自此,临夏市成为临夏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回首来路,“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犹在耳畔,干群合力推进产业扶贫、以德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拼搏历程历历在目。成绩的背后,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摆脱贫困的勇气,更是不忘初心、志在必得决胜小康的决心。 产业扶贫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这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不足0.3亩,农民人均收入相对偏低。2013年建档立卡初期,全



在“大山开会的地方”种下生机

▲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地形景貌(2015年2月14日摄)。新华社发(郭得侠摄) 张韬开车行驶在从兰州到东乡的县道上。县道在山腰上盘叠向前,左侧是深邃的山沟,右侧是陡峭的土坡,再远些,便是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群山。 今年甘肃多雨水,给原本浑黄的山岗缀上点绿。“没雨的时候啊盼雨,雨多了又怕雨,”正说着,转过弯前方又是一处道路塌陷。张韬熟练地减速绕过,接着说“这里的黄土遇水就成泥浆,一下雨坍塌滑坡很常见。” 车后座的李锴佩笑着说,“所以我刚到东乡时,韬哥第一句话就是‘先买保险’。”车上几个



临夏有个八坊十三巷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青石路、饱含历史文化韵味的街巷,一幅幅展现八坊人民生产生活的河州砖雕,一扇扇古色古香的木质门窗,再加以八坊民俗馆、八坊手工艺馆、八坊人物故事馆等展馆,走在甘肃临夏市的八坊十三巷,城市的文化肌理深刻而清晰。从又臭又脏的老瓦房,蜕变为今天充满活力的街区,八坊十三巷已然成为临夏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贫困瓦房区寻求蜕变 “八坊民居久寂寥,锁在尘世人不识。”这句话曾是八坊十三巷的真实写照。八坊十三巷原是临夏市一片古老的瓦房区,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中保留下来。辖区常住2000多户,8200人。居



物质精神双脱贫

“自从有了工作,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慈玉录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折桥镇慈王村的贫困户,从小娇生惯养,24岁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家庭开支全靠年迈的父母。经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对他进行品德教育,慈玉录振作精神,学车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在临夏州,越来越多像慈玉录一样的人转变了观念,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7年,临夏州被确定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