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临夏

甘肃东乡“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 妇女重操“针线活

图为甘肃积石山县肖家村妇女展示手工艺品。(资料图)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1月8日电 (胡发伟)隆冬时节,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寒风瑟瑟,走进该县河滩镇小庄村巾帼“扶贫车间”里,一片繁忙,摆放整齐的30多台机器正在运行,制作布鞋的东乡族妇女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她们分工明确,布料、鞋底、斜边等物品过手后,变成一双双精致的小布鞋。 马麦艳说,车间就在学校旁边,送完孩子上学自己去上班,下班还能接上放学的孩子,非常方便,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月挣1500多元的工资,“这种两不误的事,打着灯笼也难找”。 据了解,这家“扶贫车间



引水修路产业兴 增收致富日子红(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念兹在兹的,是脱贫攻坚。 冒酷暑、顶风雪、翻山梁,走村入户,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要求……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大山深处到草原牧区,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各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着乡亲们的心,增添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无穷力量。 “



藏在八坊十三巷的“表情包”

说到临夏的八坊十三巷,小编觉得里面的故事可以说一年,下面我们就从多角度了解一下独具民族特色的临夏八坊十三巷。 现在QQ、微信社交软件聊天中,大家都爱发各种搞笑可爱的表情包,表情包的“简单秒懂”,成为大家日常表情达意的互动方式,在临夏八坊十三巷里,藏着这样一组有趣的“表情包”,一起来看看。 我要搬砖,搬砖使我快乐。 起来起来,搬砖了。 我们也要奋斗!!! 真羡慕你们这些搬砖的。 千斤重担我来扛。 搬砖到模糊。 孩子你天资过人,跟我去学搬砖吧! 兄弟们搬砖回来,开心到飞起。 这组“表情包”是不是可爱、生动又幽



慈王村:“以德扶贫”提振精气神

天还没亮,家住临夏州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的东乡族青年马哈格就从床上起来,看了一眼还在熟睡的妻子和孩子后,开着货车前往兰州进货了。 时令水果、蔬菜、干果……卖什么品种的货物可以挣钱,马哈格就进什么。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马哈格通常在早上7点左右赶回镇里的农贸市场,等卖完一车货物,经常已经是晚上8点。这样早出晚归的生活,29岁的马哈格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看到儿子的巨大变化,马哈格的母亲欣慰地说:“之前村干部多次到家里,对儿子进行劝说教育,他才改掉了游手好闲的毛病,家里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马哈格一家居住的慈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记者到达临夏州和政县新营镇三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时,已是下午5点。站在刚竣工的文化广场上眺望,灰白相间的新房整齐地排列着,道路两侧是新安装的路灯和垃圾箱,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的门口。 在这个文化广场上,既有普及党的民族政策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栏,也有方便村民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材。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正嬉笑追逐……这样的场景,对于年过半百的村民马黑牙来说,是从未想过的。“不是不敢想,是怎么也想不到幸福的新生活是这个样子的。”马黑牙试着用标准的普通话说。 与马黑牙一样,村里的搬迁村民大多来自周边4座山上



党支部带头 脱贫有劲头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现有村民245户1080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63.4%。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强基础、促发展,建家园、改面貌,促增收、勤致富,走出了一条具有达沙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2015年,达沙村脱贫摘帽。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达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继续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祎说。 增进团结,远亲不如近邻 “民族地区的村级党组织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像爱



积石山:“两户”见面会激发脱贫动力

“要定期给羊打疫苗,还要保持羊圈干净通风。”“大家要鼓足信心,天不养懒汉,不能蹲在墙角等脱贫……”走进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肖家村,一场“两户”见面会正在举行。见面会上,贫困户提出问题,脱贫户现场解答,脱贫户与贫困户之间自愿结成帮扶对子。 “只靠孩子不成,我还能干活。”村民马建新83岁的父亲马永福胡子花白,但精神矍铄。一辈子吃苦耐劳的他,最懂得贫困造成的苦。如今,他希望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帮他们摆脱贫困。在现场,马永福围绕搭建羊圈、选择羊种、防疫等方面经验做了详细介绍。



甘肃广河:大山移民喜迎新生活

“马茹给叶上班了!” 在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三甲集镇小沟村,自今年8月以来,48岁的回族妇女马茹给叶在家门口上了班,挣上了工资,这成为村里远近流传的“大新闻”。 今年8月,马茹给叶一家从小沟村举家搬迁到山下的三甲集镇郊区移民安置区,住上了105平方米的新楼房。老公在周边打零工,马茹给叶则在自家的小区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帽业公司的车间做帽子,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 从小生活在山区,长大后在山里结婚生子,马茹给叶没上过学,没离开过大山。多少年来,种地、放羊、看娃是这个回族妇女生活的全部。伴随着扶贫开发的进程



“马半半”是幸福的花馃馃

马娟(左)和员工一起分装花馃馃。 范培珅摄 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县城出发,要翻过好几个山头,爬过好多道沟,才能到布楞沟村。村子在山坳坳的沟底,呈长条形分布,西侧正在架设的折红二级公路旁,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新房子,底下埋着翻山越岭才铺过来的自来水管道通往家家户户。43岁的马热则从家里出发,只要步行几分钟,就可以走到东侧的扶贫车间。 马热则就在扶贫车间工作,负责烹炸东乡族传统美食花馃馃。在她身后,20岁的马翠梅切面,51岁的马哈麦和另外3位中年妇女捏花花。她们每天都会忙个不停。在她们手中,一盘盘



母牛给农民发工资 广河县“马局长”做大了“牛产业”

12月1日下午,在广河县伊泽源牛羊养殖合作社托养圈内,饲养工人正在给贫困户托养基础母牛添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广河县有11600户的农民都知道,在广河县农牧业方面有一本“活字典”叫“牛局长”。但是,“牛”局长不姓牛,他姓马,叫马进福,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农牧局的局长。 12月1日,记者刚走进伊泽源牛羊养殖合作社,马局长便迎了上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走走走,快看看我的牛走……” 马进福着急让记者看的牛,就是为广河县扶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良种基础母牛。 马进福嘴上经常念叨着一句俗语——“



一块砖雕一双鞋 产业扶贫“金疙瘩”

一块砖雕,“叩开”增收之门;一双布鞋,“踏上”致富之路。如今,“河州砖雕”的传统工艺资源已成为临夏县文化扶贫的大产业,全县布鞋加工年销售额也已达到两亿元。 12月2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来到临夏县土桥镇一家布鞋培训加工基地。车间里,缝纫机“咔咔”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三四十名农民正在这里用针线织就自己的致富梦想。 “这个基地是帮扶单位和县里共同投资建立的,主要集中分期分批培训各乡镇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贫困群众,截至目前,已培训13期,接受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075人。另外,在这个基地,我们



临夏布楞沟“变身记”:引水修路建新村

“金凤凰展开了花翅膀,驮来了五彩的霞光,我站在总书记走过的地方,阵阵暖流在心中激荡,亲切的话语微笑的脸庞,谆谆的嘱托响耳旁,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乡变成幸福庄,山间的大道已通畅,民族团结架起了连心的桥梁……”。这首《布楞沟的春天》唱出了临夏布楞沟人民生活的喜悦。 居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布楞沟村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地处东乡县的布楞沟村居于群山环抱之中,两边大山寸草不生,全村靠天吃饭。20世纪80年代,原有的136户村民也走的走、搬的搬,只剩下目前的68户村民,贫困面积高达96%。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临夏八坊十三巷:“城中村”旧貌换新颜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从喧闹的街道拐进八坊十三巷的一条主干道——大旮巷,感觉世界忽然就静了,时光突然就慢了。冬日的清晨,街内游客并不多,来往的多是住在巷区的居民。沿巷口两边满目都是砖雕和铜雕,内容展现着回族人的生活画卷。 八坊十三巷的主干道——大旮巷 五年前,“低收入群体聚居区”“城中村”还是这里的代名词,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近2000户约10000名群众。由于贫困面广、开发难度大、民生问题非常突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创业就业难,近40%属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曾



甘肃临夏:易地扶贫搬迁的“三甲集样本”(图)

三甲集镇党委书记马良佐介绍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中国甘肃网12月3日讯 (本网记者李红军文/图)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也是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的主战场。近年来,广河县三甲集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4个山区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临夏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本。 三甲集镇位于广河县城东北部,镇辖15个行政村,102个社,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南山村、黑山村、小洼沟村、小沟村为山区村,因自然禀赋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发



临夏八坊十三巷:“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群众吃上“旅游饭”(图)

游客在八坊十三巷游览 中国甘肃网12月3日讯 (记者 李红军 文/图)12月2日,记者在临夏市采访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通报表扬“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从唐朝至今,围绕着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形成“八坊十三巷”。 5年前的八坊十三巷,是临夏“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代名词,有名的“城中村”。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近2000户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