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2月26日电 题:贫困户马艳的第一份工作转正了 新华社记者马莎 结束了三个多月的试用期,二十出头的马艳人生第一份工作转正了。转正后,不仅工资会比试用期的1500元高,优绩优酬的工作制度,也让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态度从“等着干”变成“抢着干”。 一场春雪过后的早晨格外寒冷,起床吃过早餐后,马艳穿上工作服,步行到离家大约300米的扶贫车间上班。马艳是这里一名加工羊毛衫的技术工人,与她一起在这里工作的同事们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从前羡慕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新鲜又幸福。” 马艳的家乡东乡
脱贫攻坚奔小康】 “改”出脱贫新天地 ——康乐县以“粮改饲”助推草食畜牧业发展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睿君 在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的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散落堆放着或白或绿的大包,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它们为牛羊的“面包”。 作为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康乐县,面对脱贫时间短、脱贫任务重的双重压力,短时期内如何完成脱贫任务? 康乐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给出了答案:依托“粮改饲”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群众新的增收点。“这些‘面包’,就是如期实现脱贫任务的‘法宝’。”
新华社兰州2月8日电题:一牛三犊报春来:新脱贫户马么乃的新春喜事 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成欣 新春时节传来喜讯:新脱贫户马么乃家的一只“扶贫牛”诞下三只壮实的牛犊。这让马么乃高兴得合不拢嘴,喜讯也很快传遍整个村庄。 马么乃家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县。前几年,马么乃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俗话说:雌牛生雌牛,三年五头牛。”邻居马进良是村里养牛的老把式,却也没见过“一牛生三犊”的情况。“前些阵子我看他家的母牛肚子不一样,怕是双胞胎,今天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01-3106版) 布楞沟村东乡族妇女在扶贫车间做油馃馃。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摄 “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这是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时的嘱托。 东乡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布楞沟曾是一个深度贫困山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耕地稀少、严重缺水,全村95%的村民是贫困户。 日前,记者来到东乡县,走进布楞沟村。大山里寒气袭人,可村里却是一
去年,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销售砖雕产品1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同比翻一番。图为该公司员工雕刻产品。本报记者 梁永吉摄 一块普普通通的青砖如何能生花绽放?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砖雕匠人竟具有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能——在他们的刻刀下,原本平淡无奇的青砖被赋予了生命,各种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人物跃然于眼前,让人不禁感叹临夏砖雕的神奇魅力。 1月14日上午,甘肃日报社“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组来到临夏县青韵砖雕产业园,感受砖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临夏砖雕历史悠久。在宋代,
1月16日,工作人员在永靖县电商创业孵化园记录整理资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1月16日,永靖黄河农谷扶贫开发公司员工对新鲜百合分级精选分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1月16日一大早,永靖县陈井镇秀灵村三社农民柳井泉把自家种的150公斤党参,拉到县城的电商创业孵化园,希望借助这里的销售平台卖出去。接待他的孵化园工作人员对这些高品质药材打包处理后,鼓励老柳今年再多种些药材,园区愿搭把手把货卖出去,而且争取卖个好价钱。 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永靖县电商创业孵化园,是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1月14日,冬日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在东乡县那勒寺镇的群山上,一个壮实的蓝色身影便已经在伊东羊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良种肉羊繁育场里忙碌起来。 随着呼吸的韵律,一团团白色雾气在身边缓缓升起。雾气中,赫然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青年脸庞时隐时现。 31岁的马乃是那勒寺镇杨家沟村村民。从小生活在一个群山环绕、干旱缺水的小村里,“饿不死,活不好”是马乃对童年唯一的印象。 所幸他的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养羊,硬是扛起了这个家,让一家人勉强混个饭饱。 “没钱。一天书都没念过。”18岁那年,马乃正式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1月15日清晨,踩着厚厚的积雪,记者来到了积石山县中咀岭乡庙岭村。小山村依山傍水,山林静谧,溪水潺潺,风景优美。 然而,庙岭村却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地处高寒阴湿的二阴山区,全村1900亩土地没有一亩是水浇地,人均占地面积不足一亩。2013年,全村379户中有278户被定为建档立卡户。 “起早贪黑种土豆,好的年份一亩也只能收入500元。”村支书马孝仁感叹道,贫穷的生活迫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空壳化”严重。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积石山县全力以赴为贫困群众“谋出路”。劳动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来,快进屋坐,看看我的新家,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1月16日,记者在康乐县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见到70岁老人郭启全时,他难掩脸上的兴奋。 郭启全原来的老宅位于古景镇牟家沟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那时候想去一趟镇子都很费劲,家里人生病就医更是大麻烦。”他说。 不仅如此,郭启全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每逢雨雪天气,家里就会四处漏水。更令他难肠的是,闭塞的交通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
1月13日,采访团成员参观布楞沟村史馆。本报记者马博文摄 1月13日,记者走进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随处可见的富民产业、焕然一新的精神状态,让人不敢相信,这个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曾经“穷出名”的小山村,如今竟然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务工顾家两不误 “扶贫车间”让妇女更自信 冬日的布楞沟村银装素裹。 站在村口望去,一条“银色丝带”从远处的山头“飞驰”而来,从布楞沟村穿过。这是正在修建的临夏市折桥镇到临洮县红旗乡的折红公路,今年秋季将正式通车。届时,这条路将打通布楞沟片区交通瓶颈,沿途1
赵彩霞正在认真的为电热毯匝边子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文/图 早上七点半,34岁的赵彩霞准时从家里出来,她需要走上十来分钟的路程去村上的扶贫车间上班。“以前一直是在家里照顾孩子,就没有敢想着能上班挣钱,而且还是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咱农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真的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赵彩霞有些激动地说着。 收入大幅增长,乡亲们的笑容越发灿烂了 1月14日上午,甘肃日报社“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团的记者来到了临夏市折桥镇苟家村,在村上的临夏市振学牌电热毯苟家村扶贫车间,记
游客在临夏市南龙镇马家庄村体验冰雪旅游项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 冬日的马家庄村,和夏天一样热闹。 这个与临夏市区距离不足5公里的普通村子,看不出有村庄的味儿,反倒像个城市里的欢乐园:靠近马路边阔气的牌坊上,写着“马术游乐城”字样;香气四溢的小吃一条街上,引来众多游客;挤在滑雪场售票大厅的村民、游客,一边盯着价目表,一边勾选着他们所要消费的雪上游乐项目。 “这是我们的‘百宝箱’!”马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马源来说。 要知道,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建筑垃圾坑。用村民的话说,夏天臭气
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河滩镇祁杨村发展花椒产业,使其成为“致富果”。图为祁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如玉介绍补栽的花椒幼苗。 艾庆龙 摄 甘肃东乡育花椒产业结“致富果”:“土专家”变新椒农 中新网兰州1月11日电 (艾庆龙 胡发伟)受2018年暴雨和霜冻灾害影响,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河滩镇祁杨村村民祁会来“往年能收入2万元”的3亩花椒大幅减产,今年采摘不足100斤。但近年依靠种植花椒摘掉了贫困户“帽子”的他并不气馁,并计划今年开春还要补栽300株幼苗。 图为祁杨村村民采摘的花椒。 艾庆龙 摄 50岁的祁会来农闲时外出务工,农
1月6日早上8时30分,清晨的北风让这些来自贵州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组成员们紧拉起了衣领。四个小组分别乘车赶往厦门集美区与和政县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点进行现场调研。 经过一整天的查阅资料,考核组成员们对集美区对和政县的帮扶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个项目代表着带动了一个区域;每一个帮扶数据背后都代表着贫困户的受益情况。而这些在资料上显示的内容,是否已经落地生根,就需要考核组进行实地考察。 集美区“送工作”到和政县 考核组负责人、贵州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程遥一大早就带队考察了临夏州集合兴东西扶贫协作产业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