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临夏

甘肃临夏:牛“档案”记录贫困户脱贫事

贫困户马由苏夫家中去年“落户”了两头有“正规档案”的母牛,这让他放弃了十多年在外打工奔波的生活,回到家乡重新经营养殖。 “我家牛有份牛‘档案’,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都记录在册,有了这个档案,牛长得肥美,我们日子也有盼头了。”马由苏夫打开基础母牛管理资料袋,拿出档案,“看,还有牛的‘证件照’哩。” 33岁的马由苏夫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镇十里墩村村民,家中四口人,只有他一名劳力,多年来全家靠他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家里有两亩地,种过玉米,但一直卖不上好价钱。”马由苏夫说,“也试过养牛,但养



美丽嬗变山水间

近年来,临夏市对大夏河两岸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使其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资料图)本报通讯员 史有东 “5月的牡丹节,一定要来临夏看看。”如今在临夏,经常会有人这样自豪地向亲友发出邀请。 今年2月,甘肃省统计局等部门对2016年度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进行公布,临夏州的绿色发展、资源利用两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两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五,临夏州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成绩的背后,是临夏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是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更



“万元到户”产业兴

永靖县陈井镇瞿家庄素有种植百合的传统。 微斜的山坡上,土黄色的田地里,埋藏着白生生的百合,这是当地农户一年的收成和希望。 “再过十几天,百合就可以开挖了!”说这话时,村民瞿小明黝黑的脸庞上,一双明亮的眼睛溢满了喜悦。 这几年,靠着种植百合,瞿小明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瞿小明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以前,靠几亩薄田种植小麦、土豆、胡麻为生,“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下来,也就挣个4000多块,日子过得真是难捱。”瞿小明说,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参加过劳务输出,赴非洲的安哥拉打工,两年挣了八九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是富

原标题:【我奋斗我幸福】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记者 邱暄美 张倩 王睿君 春节刚过,天气回暖。 永靖县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节能日光温室里,一派繁忙景象。园区党支部书记、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军正在督促技术人员对刚采摘的果蔬进行农残检测,“要认真检测每一批产品,严格把好质量关,严禁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张海军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 今年42岁的张海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人,在下塬村生、下塬村长。第一次出门到城里打工,他刚满17岁,酒泉、兰州、青海等地的无数个建筑工地,记录了他辛苦打拼的



通水通路快致富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视察,贫困户马麦志如今依然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的话语。 马麦志家当年的旧房子,如今成了村里的村史馆,几间翻修过的农家土坯房里,分别挂着村里以前的旧貌图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照片。马麦志回忆说:“总书记当时就坐在我家的炕头上,嘘寒问暖,还亲自去我家的水窖前看了看。没想到问得那么详细,总书记的心里真正装着每一个老百姓啊!” 为改变布楞沟村的旧面貌,2013年以来,甘肃各级党委、政府把硬化路修到了



非遗绝技“打铁花”亮相甘肃永靖闪耀夜空

原标题:非遗绝技“打铁花”亮相甘肃永靖闪耀夜空 2月27日晚,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王氏“打铁花”活动在甘肃永靖县举行。绚烂夺目的铁花绽放在刘家峡黄河故道的夜空,让当地民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侯奇志 摄 一勺勺滚烫的铁水在王氏生铁冶铸匠人的击打下,化作一朵朵铁花在夜空中迎风绽放。 侯奇志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绝技。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铁花火雨”的景象。侯奇志摄



东乡县毛沟村:“花路”一开 日子“美”了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洪文泉 薛砚 在我省,很多地方农村的农家乐冬天都不营业。如今,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的30多家农家乐却没有旺季淡季之分,全年开门迎客。 春节期间,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处处热热闹闹,一批批游客被迎进了暖和的农家小屋,吃起肥美的羊肉,喝着热腾腾的三泡台,冬日的寒气瞬间被驱散。 “今年春节放假期间,客人比平时还多,这都归功于生态的改善,正是一条‘花路’带火了我们的农家乐产业。”东塬乡乡长陈元辉高兴地对记者说。 陈元辉所说的这条“花路”,正是从东乡县途经毛沟村通往临夏市的必经之路。2017年开



一份特殊的年礼

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和政县新庄乡将台村年味正浓。 一大早,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兰熟门熟路走进五保户孙玉柱家拜年,拜年的礼物是一件大小合身的新棉衣。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村里要去帮扶,保障基本生活,送去精神慰藉和社区关怀,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是杨小兰代表村“两委”拜年的初衷。 大瓦房,新院落,红对联。刚刚来到精准扶贫户李玉海家门口,正巧碰到李玉海女儿女婿开着私家车上门来拜年。 “以前行路难,有车也开不进村里来,现在土路变公路,小路变大路,回娘家真方便。” “不止咱们家门口通上水泥路,山前山后30



我家的牛爱吃“面包”

春雪普降,一夜间陇原大地披上素装。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十里墩村村民马尔乃家中,一个个码好的蓝色包裹格外显眼。到了“饭点”,马尔乃打开包裹,盛出饲料,走向牛棚。 两头母牛很快就把一大包饲料吃得干干净净,尽管食槽底部还有一些干草,但它们的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栏外的蓝色包裹,马尔乃称这种饲料是牛的“面包”。 “我家的牛吃这种‘面包’可以一天吃两顿,一顿吃半天。”马尔乃说的“面包”是“粮改饲”的成果青贮玉米饲料,也被当地农民称为牲畜的“新品种口粮”。 马尔乃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六口人,他是唯一的劳动力



甘肃农村“草根CBA”升级为“草根奥运”

新华社兰州2月8日电(记者刘能静 张钦)立春节气刚过,积雪还未融化,甘肃省许多贫困山村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冬季体育“赛季”。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长期以来被群众称之为“草根CBA”的农民篮球赛,正升级成为比赛项目多、参与人群广的“草根奥运会”。 2月7日至8日,记者来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十里铺镇马家河村,看到数百名群众围在村委会前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有些人在为拔河呐喊助威,有些人聚在一起,参加西北农村特有的方棋比赛。大多数人则挤在篮球场的四周和附近的高台上,为正在紧张进行的篮球赛呐喊助威。这些球迷当中,既有少



黄土坡点燃绿色希望

“俯瞰黄土遮地皮,抬头山峁连着天。”走进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听到当地人这样说。 临夏,古称河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曾繁极一时。然而,近代以来,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水环境破坏等问题不断涌现,这里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临夏失去往日光芒,成为深度贫困地区。 如何脱贫,怎么发展?临夏人咬定“绿色”不放松,以水定产,量水而行,还欠账、补短板,探索走一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新路。 坚守生态红线,“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东乡族自治县河滩镇祁杨村,坐落在黄河岸边,生计所迫,村里人习惯了“闯田”。村民张天林说,种地靠



成立联合党支部 项目驶上高速路

2017年5月,黄河三峡景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完工投入使用。两年来,这个由甘肃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项目没少“折腾”:施工时间紧、建设任务重,业主、监理单位的沟通相互制约、各自为政,怎么办? 可不可以把各单位的党支部联合起来,成立临时联合党支部?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出现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头脑中。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15年6月4日,一份“关于成立黄河三峡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联合临时党支部的请示”报告,摆在了相关领导的案头,这瞬间成为甘肃省公航旅集团、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方决策



临夏广河:“粮改饲”掀起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三农”工作提出很多新概念、新表述,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临夏州广河县把粮改饲作为推动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思路,扎实推进粮改饲各项工作,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农村生态增值,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头牛”



临夏县借助科技力量因地制宜 让百姓在家门口致富(图)

编者按: 脱贫致富,政府的大事,老百姓最关心的事。然真正让老百姓从根子上脱贫,少不了产业的支撑和发展,在全国上下聚力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产业。近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甘肃,聆听甘肃的产业故事。 大力发展科技,让科技走向农业是近年来一个热议的话题。这个话题,在甘肃临夏县得到了实质性的应用,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1月13日,记者探访了临夏县借助科技力量发展农业的情况。 灿烂绽放的花卉蝴蝶兰 温室大棚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冬季同样让老百姓品尝新鲜蔬果 走进位于临夏县北塬乡的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



积石山 “厕所革命”刮起乡村文明新风

甘肃农民报·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文霞 多文让 2017年12月29日,积石山县下起了雪,胡林家乡吊坪村马学良家的小院里却温暖如春。妻子马阿依舍扫完院子里的雪,准备给90岁的阿奶洗个热水澡。 “阿奶,水热得很。”马阿依舍笑着对年迈的老人说。阿奶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一个土炕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块砖”的“土厕所”改建后竟然可以洗澡,里面温暖如春。 “农村的冬天太冷,以前阿奶想洗澡我们都没办法。”在国侨办的帮扶衔接下,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吊坪村的32户群众和马学良一样,告别了“脏乱差”的旱厕,用上了“净亮美”的水冲式环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