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临夏:干部“下沉”入村为脱贫个案答疑 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 (记者 张玉洁) 干部定期“下沉”入村,就群众的脱贫个案现场答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尝试以此方法助推脱贫。 积石山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县,2013年全县贫困面超过36%。这里至今不通飞机、火车、高速公路,加之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较为闭塞。群众不了解脱贫门路,不熟悉扶贫政策,成为脱贫路上的阻碍。 “我和女儿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疗费用怎么报?看门诊花掉的1万多块钱还不知道咋办呢。”日前,在积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高亢的花儿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每当夜幕降临,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的村民们就会来村级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整个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学习,乐此不疲。 “以前,一到晚上没事做,早早就睡了,白天还没有精神。”今年50岁的肖红坪村村民范英绣花说,现在每天跳广场舞,身体比原来好多了,精神也足了。 随着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不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交流脱贫致富信息的新平台。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和
日前,记者在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村北山看到,3年前还荒芜的山坡地上,核桃树、软儿梨树、杏树茁壮成长,绿意融融。 自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启动以来,绿意在广河县延伸…… 上午10时,我们来到祁家集镇祁家集村,山头上,十几个农民正在等待认定退耕还林的地块。工作人员拿着地图,和村民逐一核对地块,标记编号,随后登记姓名、身份证、一折通等基本信息。 “1亩地不算种苗费,国家就要补贴1200元呢!”祁家集村一社村民马仲华说,“我家有2亩多地,之前种玉米,一年辛辛苦苦总共才赚1000元左右。退耕还林能减轻很多负担,还增加收入
徜徉在古色古韵间 八坊十三巷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门廊院落的砖雕。 八坊民居。 大旮巷80号院,现已被改造成八坊民俗馆。 店铺鳞次栉比。 八坊十三巷小广场。 八坊十三巷夜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裴强 摄影报道 近日,河州牡丹文化月热潮不减。经过全面改造的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吸引远近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旅游新热点。漫步在青砖黛瓦间,看砖雕、赏工艺品,八坊十三巷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气息扑面而来。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唯一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街区,项目的保护和改造,按照“统一规划、整体设计、逐年实施
时至夏初,正值农忙。农户白春玉比平常起得早,下地干活。“今天上午要多干点活,下午就没时间了,要去村里开会,给未脱贫的乡亲们讲致富经验。”一向腼腆的白春玉,话语间透露着自豪。 白春玉所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26万多人,包含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2017年初,在开展已有脱贫攻坚政策的基础上,积石山县正式启动脱贫户与未脱贫户共同参与的“两户见面会”扶贫项目,让脱贫群众走上“讲台”,讲述脱贫故事、展示脱贫路径、交流脱贫经
在杨星国的展台上,一件兼具国画神韵与雕刻之美的蛋雕作品《牡丹亭》总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之上能够创造出逼真传神的画作着实让人惊叹。杨星国介绍说,这件作品是他用最新的拼雕手法创作而成,整个创作过程长达半年。 杨星国: “鸵鸟蛋的蛋壳我要把它切成无数片,然后一点点打磨成瓦片,做成拼接成牡丹亭六角亭屋顶的样子,包括屋顶的瓦片,都需要把鸵鸟蛋切成条,一片一片打磨,打磨了将近200多片瓦片。这个工艺很难,尤其是里面用澳洲鸸鹋蛋雕刻的牡丹,因为它本身由里到外有四层颜色,我借助它的颜色把牡丹雕刻出来,这样看
“都说奔小康奔小康,我觉得我现在已经小康了。”54岁的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牡丹种植户张居儿在牡丹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说有笑。 临夏古称河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王坪村是甘肃省临夏市唯一的山区贫困村,被称为是“河州牡丹第一村”,平均海拔2130米,共25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到2017年底还有贫困户6户32人。 张居儿是6家贫困户之一,一家三口都靠着一亩多地吃饭。2012年,张居儿患上了肝病,医药费一年就花了12万元。多亏了种植牡丹,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从2014年开始,张居儿接触牡丹种植。现在
春意正浓,在永靖县陈井镇董家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栋栋整洁的砖混平顶房鳞次栉比。 贫困户他光成在新家度过了第一个春节,大红的福字贴满门窗。他光成的眉眼之间流露出喜悦。“我家有5间房,全封闭式,还带走廊,又大又敞亮。院子一角是厨房和小库房,整整齐齐的,看着心里都舒坦。这些都是政府给我们盖的,自己没掏一分钱,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享受了好政策,以后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他光成一家5口人,老房子在董家沟的山头,只有一条一辆车能通过的山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房子老旧,日子也过得紧巴,父母年迈多病,孩子
“要以拼命的精神冲锋在前,推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今年年初,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二次会议上强调。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甘肃压力巨大。2017年甘肃省贫困县分类统计显示,该省所辖86个县(市、区)中,贫困县多达75个,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有58个,临夏回族自治州更是被中央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在缺少产业抓手的甘肃,“邮政+电商”成为了扶贫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寄递服务到田间 “去年多亏了你们
“这几年玉米行情不好,除了填饱肚子和喂牲口外,剩下的也卖不了几个钱。”玉米丰收了,家住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的村民李鹏却左右为难,一亩玉米也就值800元,卖了,挣不了多少;不卖,堆在院里会发霉,只能当柴烧。 和李鹏一样惆怅的,还有康乐县信康农业公司负责人康志忠。眼看场里的几百头肉牛就要断粮,可从外地运饲草的车队却迟迟未归。“本地饲料供不应求,只能从外地拉,成本高不说,还耽误时间。”康志忠说。 过去,在康乐县各乡镇,农民愁玉米卖难,养殖户愁牛羊饲料。而今,随着当地大力推行“粮改饲”,双方都不再发愁了,并且有了更
春到唐汪。记者 史有东摄 如果你不曾来过春日的陇原,你不会知道入眼可以皆是深浅不一的土黄色。 阳春三月,从甘肃兰州出发,驱车60公里,当车子再一次绕过一座“土包包”时,呼吸骤然一窒:山山岭岭,坡坡壑壑,却是杏花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柳叶青,一团团,一片片,渲染着远近起伏的山峦。放眼望去,绵亘数十里,芬芳不绝。若再定睛细看,花海间一群群牛羊悠然漫步,仿佛珍珠般撒落在春意盎然的草坡上。 这处风光旖旎的河谷,就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唐汪镇。 洮河水在这里自东向西流,河面宽阔,河水奔腾。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近日,数辆造型奇特、隆隆作响的“大家伙”,打破了临夏市枹罕镇江牌村的安静。在一片田地里,各种类型的穴播机、铺膜机、撒肥机、残膜捡拾机和集起垄、开沟、喷药、施肥、铺膜、播种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的联合作业机等最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具接连上阵,让早早围在田边的村民啧啧称赞——这是全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播种)机具现场演示会上的场景。 玉米不仅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省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粮饲兼用作物。但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目前,我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比全国低30个百分点以上,生产效率并不高。这成为目前我省
“家庭医生”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时尚新词,如今在临夏州临夏市成为贫困户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 “要不是你们,孩子的病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4月3日,临夏市城郊镇卫生院代院长王永胜和同行的两名医生一起给木场村贫困户杨麦海木烧伤的儿子换完药,64岁的杨麦海木握住王永胜的手哽咽着说。这已是王永胜他们第14次上门换药检查治疗。 儿子下肢烧伤两年多了,眼睁睁地看着医疗费用花了11万多元,可他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杨麦海木心急如焚。没想到,这半年多来,王永胜他们每个月都不定期到杨麦海木家里上门治疗,并给他教会了日常护理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有29万多名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其中,高山乡布楞沟村曾经是全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几年过去了,布楞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通了、路修好了、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布楞沟村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又迎来了新的希望。 夯实基础,改变落后面貌 初春时节,站在山梁上远眺,黄土地上绿意萌生。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