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临夏】临夏州:民族团结一家亲 凝心聚力奔小康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活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的同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临夏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抓紧抓实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基础性事业。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临夏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环境、凝聚了强大合力。全州上下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
11月9日,村民马成吉在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喂羊。目前,布楞沟村建成养羊场2座,“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远销北京。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布楞沟村曾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布楞沟村通水通路、新建农村住房、配套卫生室等,建成设施齐全的布楞沟小学,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布楞沟村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合作社等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新华社记者马希平 摄) 11月9日,在布楞沟村巾帼扶贫车间,村民在制作油馃馃。该扶贫车间于2018年5月投入
从“不想留”到“不愿走”,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如何圈了粉? 中国日报记者 马静娜 “必须把水引进来”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的意思是“悬崖边”。 人们常用“地球裸露的肋骨”“渴死麻雀烫死蛇”来形容这片位于甘肃西南部高原上贫瘠、缺水的土地。 布楞沟所在的东乡县曾是甘肃省23个严重贫困县之一。由于耕地有限、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过去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首要目标之一。 村里60户人家、300多位居民中,80%都曾住过荒坡上简陋的土坯房,没有自来水、电和其他基本设施。村里都是土路,最近的医院也在9
产业融合强基础 农民钱袋鼓起来 ——临夏县振兴乡村经济调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葛学忠 “过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现在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家家户户庭院和村道干净整洁,即使雨天在村里行走,脚上也不沾泥。”80岁的临夏县北塬镇钱家村二社社长卜占元笑容满面,说起村里的变化,他自己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虽年岁已高,也宁愿为村里继续服务。 在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之时,临夏县盘活全县资源,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村村都有新变化,户户都有新收入,乡村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实了筋骨。 乡村兴起养殖业
近年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坚持把牛养殖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和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抓项目、建基地、带农户培育畜牧产业,使全县农牧业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目前,牛养殖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潜力显现、优势凸现的产业,县上确定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经过实际调研,积石山县制定了“1+5+3+N”产业扶持工程(1即户均就业1人;5即户均养5头牛;3即户均种植中药材3亩;N即特色种植、草食畜牧、林果育苗、劳务输出、文化旅游)和“栽多补多,种多补多,养多补多”的激励
临夏:为了花儿更绚烂 中国教育报“三区三州教育行”融媒体报道组 红叶彩林,秋色给大山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行走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乡野,抬眼皆是风景。这里是祖国西北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是甘肃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当朝阳初升,这里的孩子背起了书包,翻越一道又一道山梁,坐到教室里,读书声在大山深处回荡之时,一切又都充满了希望。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近年来,在临夏州,随着教育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人、才、物、力、智源源不断汇聚,教育的光芒正普照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万里奔波
10月31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镇的一个扶贫车间里,工人在针织生产线上作业。近年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下,福建省厦门市帮助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引进服装鞋帽、户外用品、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目前,厦门市共帮助临夏州引进企业57家,援建扶贫车间232家,吸纳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即将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广河县体育场 韦德占摄 “快!”“过!” 10月23日傍晚,甘肃广河兴达灯光球场内,激战正酣。82岁的杨希忠冲着一个正被球友“围堵”的孩子发出“指令”。 “好嘞!爷爷!” 一老一少默契会意的瞬间,给全场带来一个精彩投篮。 “好球!” 篮球飞入篮筐的刹那,一声喝彩,杨希忠下巴上洁白的长须振动出一道飞扬的弧线。 “娃娃,打球就要这样干脆!” …… 一时间,在球声、喊声、喝彩声交织的球场内,从6岁的孩子到82岁的老人,都忘情于眼前的篮球。 广河兴达灯光球场内,82岁的杨希忠作为“场外教练”指
厦临鞋业产业园内的产业工人正在工作。(黄帆 摄) 人民网临夏10月28日电(黄帆)10月27日至28日,“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在甘肃省临夏州举行。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赴临夏州和政县、定西市临洮县等地实地观摩考察。 走进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厦临鞋业产业园,只见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一双双品质优良的成品鞋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中被制造出来,这些产品在经过认真检验包装后将坐上中欧班列直接出口到欧洲。 马秀珍作为产业园建立以来的第一批员工,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
10月秋意浓,在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茶马古市的“厦门—临夏东西部扶贫协作贫困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里,残疾人马素女正在学习漆线雕技术,认真地用一针一线精心雕琢自己和家人未来的美好生活。 东西携手,山海相扶。厦门和临夏在东西扶贫协作的大潮中,紧紧相连,绽放出了助残脱贫的傲人之花。 绘就扶贫助残蓝图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临夏州便将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纳入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局中。 厦门有哪些适合临夏在地发展的扶贫助残项目?跨越两地的扶贫路应该怎么走?2018年12月,临夏州残联理事长陈鹏一行前往厦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福建省厦门市,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我国最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2010年6月,国家确定厦门市与临夏州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自此,厦门、临夏,跨越山海,因东西部扶贫协作,十载同行,情缘绵远流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与临夏州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远千山万水,心手相连,联袂攻坚,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格局,确保临夏州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如今,厦门市与临夏州东西部扶贫
祁小红在喂牛。 前往漫路乡小沟门村的村道弯弯绕绕,很是难走。好不容易到了村里,已经是午后了。可此时,小沟门村村民祁小红还在忙活。别说午饭,连早饭她也没顾上吃。 清晨5点起床,打扫卫生、收拾庭院;7点半,骑着电动车送小儿子上学;返回后,开始拌饲料,喂牛、羊、猪、鸡,再将圈里的粪拉到地里;11点左右,开始做午饭;之后再去接孩子放学;下午还得重复饲喂流程;家里还有8亩地,农忙的时候也有不少活要干;每个月还要开三轮车到3公里外的乡上拉一次饲料…… 自从2015年村里搞起养殖业,祁小红的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卡家滩镇海军希望小学的学生正在上课。本报记者 尹晓军 摄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教育行特别报道 红叶彩林,秋色给大山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行走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乡野,抬眼皆是风景。这里是祖国西北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是甘肃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当朝阳初升,这里的孩子背起了书包,翻越一道又一道山梁,坐到教室里,读书声在大山深处回荡之时,一切又都充满了希望。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近年来,在临夏州,随着教育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人、才、物、力
东乡县布楞沟,7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这片土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站在南山“喜鹊梁”上俯瞰,布楞沟村阳光灿烂,天蓝山绿,小山村的景致历历可见。山下一条东连兰州、西达县城的二级公路穿沟越谷。路南边,村委会、村小学、幼儿园依次排开,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路北边,精致的小广场、扶贫车间整整齐齐;北山平台上,红墙灰瓦的崭新民居绿树掩映,不远处一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蓝光闪耀。通村公路蜿蜒如龙,连起新农村与外面的世界。田垄林地生机盎然,鸟儿飞舞在绿树枝头、农家屋檐。 村民马麦志在修理村里的自来水管 山欢水笑布楞沟
产业帮扶 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火炬高新区和广河县共建的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正式投用,预计可容纳2000人就业 10月17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厦门火炬高新区和临夏州广河县共建的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正式投用,该产业园首批已引进8家企业进驻,预计可容纳2000人就业。火炬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庄荣良表示,培育产业基础是实现贫困地区长效脱贫的关键,火炬高新区将与广河县联合开展招商,招引符合本地资源条件和发展特色的项目,把产业园做实,持续增强“造血”功能,使之成为带动当地产业规模化发展
今天上午,临夏州东西协作2020年国家扶贫日捐赠活动暨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展示中心开馆活动在广河县举办。同时,为纪念厦门火炬高新区对广河县的对口帮扶和贡献,广河经济开发区的一条主干大道正式命名为“火炬大道。 厦门企业和团体对临夏州的助学助教助医,是本次捐款赠物活动的主题,捐赠金额总计750多万元,其中厦门医联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临夏州卫健委捐赠智慧急救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价值550万元,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企业向广河县教育局捐赠助学物资60多万元。 ( 厦门日报记者 林森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