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和政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在中国花儿传承保护基地松鸣岩举办“松鸣岩花儿”传习交流培训会。 “松鸣岩花儿传唱历史悠久,唱腔悠扬、辽阔、高亢、奔放,语言朴素、自然,曲调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据统计,经音乐工作者整理而成的花儿曲令,有100多种,和政地区流行的曲令就有30多种。有独唱、对唱、齐唱,咪咪、唢呐、四弦子等乐器伴奏或独奏。”松鸣岩花儿省级传承人马君雯说。 据了解,举办此次培训会,旨在不断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松鸣岩花儿会)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进一步
德国杜伊斯堡当地时间6月2日晚,“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文化经济交流项目”开幕式上,甘肃省民族歌舞团“丝路风情·中国甘肃”的演出及“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惊艳亮相,受到观众欢迎。自5月28日至6月2日,演出团由省文化厅厅长高志凌带队,先后在荷兰、德国进行了5场演出,我省保安族著名“花儿”歌手马忠伟演唱了《青春舞曲》《“花儿”联唱》,让河州“花儿”第一次唱响欧洲舞台。 5月28日至31日,由中国驻荷兰王国大使馆、莱瓦顿市政府、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甘
近日,记者在康乐县采访时得知,该县群众张宏武投资200多万元创办的宏星“花儿”艺术团,运营一年多来,致力于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传承创新,通过组建“花儿”艺术团发展文化产业,在推动农村群众文艺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张宏武身有残疾,在县城经营摄影店,经过几年创业,利用积攒的资金,创办了宏星“花儿”艺术团。自2011年6月以来,他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演唱的形式挖掘整理“花儿”艺术,通过群众喜爱的文艺演出,使“花儿”艺术团逐步步入正轨。据张宏武介绍,每年他们演出20多场次,完成
近日,由州文联主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主办的2018年第1期《中国花儿》与广大读者见面。 花儿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临夏又是花儿艺术繁衍生息、繁荣发展的良田沃土。花儿作为珍贵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中国民协命名我州为“中国花儿之乡”。2006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临夏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成为唯一一个在北京以外设立的专业委员会,2007年临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设立副县级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
2013年11月中旬,笔者趁着去西宁参加青海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青海花儿艺术志》终审会的机会,拜谒了我的老师——“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的墓。在荒草掩映下的小山坡上并列有两个墓塚。朱老师同以“花儿”结缘、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索菲亚奶奶,静静地躺在里面。我为他们敬献了鲜花,朗诵了我和马少青同志合写的文章《“花儿王”朱仲禄的艺术人生》,并献唱了一首“花儿”——《花儿歌送“花儿王”》: 铁青的骡子上驮者哩, 雪白的鸽子们护者哩; 上去个高山上望者哩, “花儿”与少年们送者哩; 猛听见头顶上响者哩, 云头上,
为使“花儿”在临夏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繁荣发展,更好地保存“花儿”原始档案艺术资料,近日,州档案馆组织力量将一批有影响力的“花儿”经典专辑、盒带、手稿、论著及获得国家、省级“花儿”演唱家的荣誉证书、奖杯收藏入馆。 征集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艺术家协会主席丁作枢先生编著的《“花儿”·歌手·“花儿”会》《天籁》及莲花山“花儿”研究手稿;“莲花山花儿国家非遗”省级传承人文香莲《“花儿”三进北京城》《漫上个少年心畅快》《一年一趟莲花山》《“花儿”唱莲花山三十三景》《康乐人唱响油墨滩
他从6岁学唱“花儿”,一唱就是60多年; 他会唱的“花儿”曲调有200多种,每年演出“花儿”200多场; 他不仅是“花儿”演唱者,而且还搜集“花儿”曲目,教唱“花儿”新人,成为“花儿”的研究者、传播者。 他,就是河州“花儿”民间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金山。 马金山从小与“花儿”结下不解之缘 68岁的马金山出生在太子山下、大南岔河畔的和政县松鸣镇科托村。他的家乡便是松鸣岩“花儿”的发祥地,中国“花儿”的传承基地。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年轻猎人到松鸣岩打猎时,忽然听到有仙女在唱歌,他寻
“走了个凉州走甘州,嘉峪关靠的是肃州;挣上些银钱了回家走,家里的尕妹看走。八棱窗子十六扇,两扇沓成了一扇;想起个尕妹者放夜站,两站沓成了一站。”这就是首届中国西部“百益杯”花儿艺术节三等奖获得者孔维芳的激情演唱。歌者一唱罢,便迎来广大观众的一片热情呼喊。 孔维芳 提起花儿歌手孔维芳,在永靖人们心中是一个唱花儿的行家高手。现为永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河三峡艺术团花儿歌唱演员,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花儿歌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5年6月,被省上评为农村文化实用人才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枉然。”一曲流传多年的《河州大令》,将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山歌“花儿”唱到了上海。11月24日晚,梅陇文化馆“山花烂漫”,7位“花儿”传承人相继演唱了《河州大令》《河州二令》《 河州三令》《尕连手令》《尕阿哥令》《三闪直令》等近20首“花儿”代表曲目。高亢、明亮的山歌,正是西北高原的生活写照。这是徐汇区品牌项目“国乐雅韵”民间音乐推…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枉然。”一曲流传多年的《河州大令》,将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山歌“花儿”唱到了上海。11月24日晚,梅陇文化馆“山花烂漫”,7位“花儿”传承人相继演唱了《河州大令》《河州二令》《 河州三令》《尕连手令》《尕阿哥令》《三闪直令》等近20首“花儿”代表曲目。高亢、明亮的山歌,正是西北高原的生活写照。 这是徐汇区品牌项目“国乐雅韵”民间音乐推广平台的第30期活动。每月一期,“国乐雅韵”选取全国各地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来沪演出,
“花儿”是西北高原流行的一种山歌,源远流长,形式独特,异彩纷呈。对于花儿的定义,《西北花儿学》的作者郗慧民曾经有过这样的概括:“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回、撒拉、东乡、汉、土、保安、藏、裕固等族人民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因歌种的不同,被学术界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 民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地方性,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地域性和地方风格,在于它蕴含并展现了一方民众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花儿王”朱仲禄曾经总结过:“花儿
10月25日下午,第十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银川市阅海湾水上公园隆重开幕。歌会分为开幕式、两场民歌专场比赛、一场“花儿”专场比赛、闭幕式暨颁奖五个环节进行。来自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区(市)的12支优秀代表队,汇集藏、壮、回、苗、彝、土、白、蒙古等十余个少数民族,200余名演员报名参赛。 本届歌会将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及“民歌传唱特别贡献奖”、“花儿传唱贡献奖”和“花儿传唱新人奖”若干名。歌会于10月25日下午2点半开幕式,随后举行第一场比赛,10月26日上午9点举行第二场比赛,下午2点半举行第三场比
马莲绳,一根弦,琵琶还要好家弹 你不唱花花不艳,我不对花心不甜 一群衣着艳丽的年轻姑娘,撑着凉伞,摇着彩扇,在通往莲花山花儿会主会场的路口,用一道马莲绳绳拦住了去赴花儿会的一群年轻小伙。 菊花碗,玛瑙盘,莫拿绳绳把我拦, 咱们莲花山上浪一转,拴住日头唱三年。 为首的小伙毫不示弱,待姑娘的花儿一落,便立刻含笑酬和。于是,一曲曲饱含歌手们炽热爱情的花儿在松柏树下、野花丛中,尽情开放,那优美的韵律,飞向蓝天,飘向白云。这就是源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流行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陕西部分地区,饮誉海内外的临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