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七十年回望临夏解放

沿途群众欢迎人民解放军 有一段记忆,在血火的洗礼中永恒;有一种精神,在岁月的更迭中闪耀。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记忆,临夏也不例外。1949年8月2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的日子,它标志着崭新时代的开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段峥嵘岁月不应被忘却。经过 70年的建设与发展,临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回到70年前,把目光重新聚焦于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进程。 解放临夏 摧毁老巢断退路 兰州战役,是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



临夏:“唐蕃古道”重要节点与联合申遗

北宋吐蕃唃厮啰之孙木征东征时所筑中咀岭遗址西南角 马东平,籍贯临夏市,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民族社会学。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2016年11月23日在《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倡导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和《新时期甘宁青新型民族关系调查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甘肃省重点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



探寻太极川“古城村”地名来历

探寻太极川“古城村”地名来历 ▲罗豆宝 地名是人们赋予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产物。在永靖县太极镇有一个村子叫“古城村”,也叫“古城子”。为什么叫“古城”?你知道它的名字的来历吗? 古城村就是汉代的允吾县城 早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西北边陲设了一个县,名为“允吾县”,为金城郡辖。允吾古音读作“沿牙”。《后汉书》颜注:“允吾,县名,属金城郡,古城在今兰州广武县(今永登县)西南。允音沿,吾音牙”。三国时期,魏初改“允吾县”为“金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又改为“允吾县”;南北朝时改为“龙支县”。《元和志



老照片中的临夏风光和建筑

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丝绸之路重镇、多种文明交融之地,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倩影。无论是“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还是“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解缙)的感慨;无论是“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高弘)的吟颂,还是“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杨一清)的赞叹,都是史学专家、文人墨客对临夏文化、地理的客观描述。 曾创建中国边疆学会的马鹤天,历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教育科科长、北平民国大学总务长、兰州中山大学校长、甘肃学院院长、甘肃省政府委员、甘



临夏州首任州长—沈遐熙

临夏州首任州长—沈遐熙 ▲马廉朴 沈遐熙(1921——2003),回族,经名伊利亚斯,江苏南京人,是甘肃省最早的少数民族地下党员之一。 发展回民党员 创下“五个第一” 1941年底,陇东工委庆阳分委统战部派沈遐熙为特派员,到回族聚居的张家川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张家川没有党组织,没有党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张家川、恭门、龙山一带回民地区开展工作。沈遐熙到张家川后,以难民身份直接去找马德魁。马德魁年过半百,贫苦农民出身,知道沈遐熙是回民,由于日寇占领了他的家乡才跑到回民地区来了,同情他,就让他留住在自己家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三)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三) 皮货商栈——玉美丰 ▲马廉朴 玉美丰商号创办于1945年,是以经营皮货为主的商栈,财东为喇筱珊,商栈原址为现在临夏市解放路中国银行对面。 河州城(1933年 摄) 喇筱珊(1914~1971),曾用名喇承德,回族,系喇世俊之子。少时就读私塾,后在兰州新华小学毕业。1931年后,历任永昌财产督察所专员,永登禁烟善后局长,一条山百货局长,山丹统税局长,泾川百货局长。他在任一条山百货局长时,恐其年少冒失,其父喇世俊派一老练助手辅佐。 八坊街头(1933年 摄) 1945年后回



中咀岭遗址探访记

中咀岭遗址探访记 ▲马廉朴 马进军 遗址西南角 在积石山县中咀岭乡中咀岭村古城二社,有一座城池遗址,据《临夏文物——临夏回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精粹》一书介绍,该城池为北宋吐蕃唃厮啰之孙木征东征时所筑。为一探究竟,笔者和积石山县诗人马进军对其历史和城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看。 现存东北角遗存 唃厮啰政权在河州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从唐末、五代至宋初这一时期,河湟地区的吐蕃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各个部落之间你争我夺、互相械斗。后来,便出现了几个大的吐蕃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二)

绸缎商号——霖盛祥 ▲马廉朴 霖盛祥绸缎庄是由临夏商人马子霖创办的,创办于中华民国十四年代,绸缎庄位于现在的临夏市工商局隔壁。 学徒第一年不给工资,只管吃喝 据曾任霖盛祥管事的马青云先生回忆(2010年采访,时年83岁),该绸缎本金有2万银元,铺面面积约200平方米。当时,霖盛祥绸缎铺有管事(经理)1名、来自临潭的汉族会计1名、采购1名、店员2名,主要经销棉布、永固呢、克里缎(主要销售对象为藏族同胞)、缎背绸等,批零兼营。他至今记得,1945年,霖盛祥的财东马子霖还打发他到四川成都订过绸子、丝线,他到成都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一)

民族用品商号——天义昌 ▲马廉朴 天义昌商号为清代临夏人在夏河创办的商号,创办人为临夏市喇家巷人喇世昌,在夏河以经营布匹、绸缎、藏族用品为主。 1933年的河州街市 喇世昌系清末举人喇世俊的大哥。据其孙曾任临夏城角寺学董的喇家华先生回忆,喇世昌共有兄弟三人,喇世昌为长子,喇世俊为三弟。喇世昌在15岁时就在夏河当店员。有一次,拉卜楞寺院的一位管事到店中购物,将一老鼠皮皮胎黄金遗忘在柜台上,喇世昌发现后即将黄金锁入柜子中,并代人传话给失主,这位管事深为感动,竖起大拇指说:你是这样的人是哩。不久经管事担保,借了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

羊毛商号——复兴隆 ▲马廉朴 民国时期著名羊毛商,复兴隆的创办人为王慎庵,生卒年不详,曾任临夏商会第三届主席(1933年5月——1936年6月),家住临夏市王寺街,与临夏另一大商家白洁如隔路而居,据其曾孙王学甫回忆,王慎庵家族原籍为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清末时不知何故迁居临夏。 上世纪三十年代河州八坊商业街 王慎庵的复兴隆商号位于临夏市南关大寺附近,以经营羊毛、绸缎为主。据悉,自天津成为西北羊毛的最主要的出口港后,临夏羊毛立马身价倍涨,这些有远见的商人首先开始帮助天津洋行的代办收购羊毛,后来洋行撤离后,他们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九)

羊毛商号——德丰亨 ▲马廉朴 民国时期,临夏商业有三大家族,叫“王、白、毛”,著名羊毛商德丰亨的创办人为白玉圭(字洁如)就是其中之一的白家,白洁如经名:主麻,生于1887年,去世于1954年8月,享年68岁,家住临夏市坝口街。 据其四子白文孝、五子白文廉和孙子白彦平三人回忆,白家原籍为北京市牛街人,祖先中出过一位武进士,清朝初年,不知何故迁至甘肃永登秦王川,后又迁居到永靖王台,到白洁如这一辈时,他们兄弟6人定居河州,白洁如排行老六。据其子白文孝、白文廉回忆,他的二伯打得一手好算盘,曾在青海省主席马麟商业事



谭郊古城与西秦政权

谭郊古城与西秦政权 ●张有财 炳灵寺石窟一百六十九窟西秦 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崔家村北面不远处的平地中,矗立着一段长约150多米的南北向古城墙,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和《陇右名物大观——古今地名篇》记载,该古城墙为南北朝时期西秦所筑的都城谭郊城的一部分,其城池为西秦政权的七处都城之一。史料载:“西晋乞伏乾归攻后秦略阳,水洛,徙民3000余户住谭郊,并派乞伏审虔领兵2万人筑谭郊城。412年2月,把都城从苑州迁到谭郊,六月,乾归侄儿乞伏公府发动政变,杀死乾归及其堂弟等十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八)

夏河绸缎商号——世兴元 ▲马廉朴 世兴元商号是临夏商人在夏河创办的商号,创办人为马福延,创办时间在清代光绪二十多年(1900年前后)。 据其78岁的曾孙马进良(采访于2010年4月2日)回忆,他们的祖先原为湖北汉口马家人。清代时迁居河州,居住在临夏市韩家寺。1900年左右,在夏河拉卜楞寺院的“丛拉”租土棚铺面两间。铺面房租由拉卜楞寺院收取,房租收的是银元和铜圆。当时25个铜圆为1串,18串铜圆换1块银元。 据他叫祖辈讲,世兴元刚开始时,既做布匹生意,还做青货生意(水果蔬菜),有时还以货易货,当时拉卜楞牛羊



临夏各族将士勇解围困八个月的西安城

临夏各族将士勇解围困八个月的西安城 ▲马廉朴 1926年,一支由临夏各民族子弟组成的军队,救西安于水火,解人民之倒悬。解了10万之众围困8个月之久的西安城。在长期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解 “西安围城”之役的只有冯玉祥、孙良诚、吉鸿昌等国民革命军,笔者近日翻阅有关资料,方得知次役时为冯玉祥部第四路军总司令兼第七师师长马鸿逵部队奋勇当先,堪称解西安之围的第一功臣。然史料记载缺失,血战并捐躯的我临夏回、汉各族将士的不朽功勋却鲜有人知悉。鉴于此,笔者翻阅有关资料,特撰写此文,以纪念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临夏各族儿女。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七)

绸缎商号——德丰号 ▲马廉朴 德丰号源于马应德,由马建铭等弟兄5人联合创办的商号,创办时间约在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 临夏八坊 马应德生于1880年,1971年去世,据其孙子马信明(73岁)、马哈格、马悟思回忆(采访于2014年4月17日和10月14日),他们的老家在临夏韩家寺附近。马应德最早是在临夏市解放路上以编织和销售头绳为生。当时,清政府推行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长辫成为必需,许多人用大量头绳扎发、辫发。 据他们回忆,祖父刚开始做生意时,在石桥巷口摆摊卖头绳,但家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六)

毛、皮货商号——復兴成 清中叶时,该商号总号成立于甘肃秦安县城,创办者为马澄。当时为羊毛、皮货商号,该商号由马澄及其子马承两代经营,生意日益兴隆。后来,马澄之孙马久庵(1874——1958)在现临夏市南关大寺对面租赁房屋开了临夏復兴成,马久庵因在兄弟8人中排行老三,人称秦安三爷。 驮货脚户 据现年83岁的马致福回忆,1921年,他的父亲马久庵来到河州,开设了復兴成商行,该商行以经营羊毛、皮货、布匹和杂货批发为主。当时復兴成在夏河设庄收购羊毛,负责人为八坊的马永福,收购的羊毛打包后由协陇公司通过水运发到天津



共239条记录上一页 12...6789101112...1415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