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庄峡大禹王石 禹王峡禹王祭台 禹王峡禹王宝座 禹王峡石臼 三、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与遗迹 (上接1月21日4版)积石山县及周边一带民间流传有许多大禹导河的传说,主要有《禹王爷治黄河》《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禹王石的传说》《大禹斩蛟崖》《大山庄峡大禹导河的传说》《大禹赶石的故事》《大禹王斩蛟龙的故事》《大禹洞和龙凤山的故事》等等。这些传说与史籍记载有许多吻合之处。 《禹王爷治黄河》 过去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了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这时候,女娲已经活了九万九千岁,
积石山县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简称,1981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 “积石”是一个古老和颇具文化底蕴的地名,伴随大禹治水的传说很早名闻华夏。积石山在《尚书·禹贡》中属雍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陇西郡枹罕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县境内第一个县级政权河关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攻取枹罕,始设河州,取大禹导河之州之意。西晋在县境设临津县,西秦曾迁都于谭郊(今刘集乡崔家村),唐曾设米州、米川县、安乡县、积石军。金设积石州,明设银川驿和长宁驿,今大河家是
地图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线条、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被誉为“空间信息的载体”“空间信息的传递通道”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使用地图的国家之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两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一幅地形图、一幅驻军图,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它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 临夏州档案馆珍藏的《河州二十四关图》,绘制于清代光绪年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河州(今临夏)官府绘制的最早的一幅临夏原始地图,距今已有140年左右。不久前
开栏语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物资料。为提高临夏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深入挖掘临夏的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为促进临夏文旅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2020年元月起,本报社以临夏博物馆资源为依托,以《民族日报》各媒体为宣传平台,推出大型历史文化专题栏目——《临夏文物春秋》。该专栏每月一期,由州民族日报社、州博物馆联合主办,专栏开设《文物档案》《守望文明》《文物鉴赏》《寻访》《见证》《临夏遗产》《文
永靖炳灵寺前平整宽阔的码头上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写着“天下第一桥”几个字。很多人不明白,忍不住问:“这里真有座桥吗?”“为何称之为天下第一桥呢?”“怎么看不到桥了呢?” “天下第一桥”究竟是怎样一座桥?有人说,它是为金城公主而修建的,真是这样的吗?笔者赶赴炳灵寺探寻“天下第一桥”的来龙去脉。 空荡荡的桥滩 早上,7点多钟我们在刘家峡大坝码头登上了快艇。晴空万里,波澜不兴。40多分钟后,快艇轻轻地停靠在了炳灵寺码头。 这是一个寂静而清爽的早晨,没有喧闹的游客,也没有忙碌的商贩。下快艇后,沿着宽宽的台阶,逐级而
“飞桥”是甘肃境内在黄河上最早修建的桥梁,是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修建的,它在甘肃桥梁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比著名 的赵州桥早约200年。关于“飞桥”的记载,见诸报端书籍杂志者很多。但是,介绍往往有误,特别是建桥时间模糊、桥的遗址记载不准确,有些资深学者和专家也照抄引用,甚至在一些辞书、史书中,也有诸如此类的错误,将“飞桥”与“天下第一桥”混为一谈。 今据史料和实地调查,撰写此文,请方家学者指正。 一、修建“飞桥”的时间 据《水经注》记载:“枹罕有河夹岸,岸阔四十丈,
二、河州防御体系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河州安全,在建立完善河州军事防御体系建设的同时,明朝也非常注重营建河州防御的保障体系,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其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实行“军民屯田”,以提高河州军民的供给能力;二是推行茶马互市,以堵塞“戎狄私通之路”;三是实行土司制度,以流管土、以土司民,维护地区稳定;四是“因俗以治”,利用藏传佛教为其统治服务。 (一)实行屯田,以保障军需供给 屯田是明代河州军事防御保障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军事保障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对边疆屯田十分重视,他在江南起兵后不久,就已实行
萧福禄(1753-1829),字寿山,甘肃河州西川萧家庄(今临夏市城郊镇肖家村人)人,回族,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九年(1829)2月16日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 身经百战 任浙江提督 萧福禄老家中现放在井栏的匾额 乾隆三十八年(1773),萧福禄投身“绿营军”,次年,萧福禄参加川藏地区“金川战役”。四川省金川县(原绥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境内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诸山盛产黄金而得名。据《金川县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黄河的峡谷禹王爷开”“大禹导河于积石”……大禹是中华民族史前部落的联盟领袖、治水英雄,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研究表明,大量古代文献记载的“大禹出西羌”。其实就是说,大禹是生活在甘肃临夏,这块土地上的人。 1、大禹时代的临夏 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这就是《三字经》中说的,“夏传子,家天下。” 关于大禹的行迹,《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说的:“夏禹,名曰文命。”实际上这是说,大禹文命敷于四海,未必真的是大禹的名字。这里,夏是大禹的国号
在我国古代边防建设中,明代是真正形成完整边防建设体系的一个时期,在这个体系中,地处西北的河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而成为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作为明代西北防御带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卫所——河州卫,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明王朝的边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河州的内部防御体系 1、设立河州卫,以作军事保障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加强国家武装力量而创设了卫所制度。将明初的180万军队,编制在遍布全国的卫所中,其军籍分属中央的五大都督府(即左、右、中、前、后军都督府)掌管。卫所军的职责是保卫京城,
黄德魁(1910—1992),临夏县人。1931年宁都暴动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宁都起义焕新生 黄德魁于1910年出生在今临夏县铁寨乡老虎山村一个家境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少时以放羊、干农活为生,艰苦的少年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 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军孙连仲部驻临夏,为扩充军力,在当地招募新兵,家境贫寒的黄德魁因生活所迫入国民军当兵。民国十九年(1930),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孙连仲部奉命从甘肃前往中
傅琇 傅琇之妻黄晓霞 临夏是一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在风雨如磐的漫长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生死相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英勇壮丽、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这些逝去的先烈当中,导河特支成员、临夏州早期的地下共产党员傅琇的事迹感人至深。 傅琇,字莹斋(1907年12月3日—1959年7月23日),乳名元吉。出生于临夏县三角乡辛傅家村一户农家,父亲傅子明熟读四书五经,写一手小楷毛笔字,精通珠算,善习武。平时务农、闲暇时跟随商贾当脚夫,兼做生
2016年10月,一部再现红军长征途中,在湘江血战的后卫部队红34师,为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慷慨悲歌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这部悲壮历史剧吸引了广大军迷的眼球。红34师被誉为中央苏区的“钢铁之师”,湘江之战,惨烈空前,尤其是红34师从此在中央红军的番号中彻底消失了。据有关资料显示,红34师的5000名战士几乎全师覆没,多数战死沙场,只余下的400多人皆被国民党军或地方民团俘,先关押在广西的全州县城、兴安县城和桂林的监狱里。湘江边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转眼之间已整整七十春秋。七十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七十年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抚今追昔,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翻开共和国七十年历史画卷,临夏儿女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翻阅历史,你会看到在陇原大地上有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他们分别是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康健民、刘懋功、张明远、李化民、徐国珍和靳虎,其中前面3位均为临夏籍人,占甘肃开国将军的三分之一。 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史趣河州》从这次起对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以及曾指挥上甘岭炮战的副师
2010年,回族宴席曲著名艺人马古白现场演示宴席曲 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里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在记忆的地平线上,它们一度摇曳在乡村的黄泥小屋里,温暖了人心,驱走了回族先民们与生俱来的千年孤独——这就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回族宴席曲,它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及文化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简介 宴席曲是西北(临夏)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