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瑞林,1911年10月13日出生在临夏县民主乡民丰村鲁家沟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8年,因临夏县发生变乱与家人逃到临夏城避难,年底受骗出城拾柴被国民军抓了壮丁;1931年,被收编到国民军二十六路军七十五旅一团八二迫击炮连当马夫;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经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因作战勇敢,曾在苏维埃《红星报》上登报表扬。长征中,参加了四渡赤水、攻占遵义、强渡乌江等重大战役,历经九死一生,随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抗战时期,任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带领临夏州志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广泛征集《临夏州志》编辑资料。有一天,从报刊得知,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从台湾台北图书馆(原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购得拍摄的《四库全书》影印件准备出版发行,每套价值人民币5.5万元,而当时州志编辑部的全年工资及办公经费仅为5万元。
墓室西壁 墓室内侧顶部 1980年5月,临夏市南龙镇王闵家村一村民在平整自家院落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座砖室墓。接到报告后,临夏州博物馆专业人员随后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鉴于该墓具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州博物馆在抢救性清理完成后,将该墓搬迁复原至州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 墓葬位置及建筑特色 该墓位于临夏市南侧大夏河南岸第一台地上,地处凤凰山北山脚下,墓呈东西向,为仿木结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门修筑于墓室东壁下方正中,墓门上方砌有仿木结构的单檐式歇山顶砖雕门楼,檐下装饰有一斗三升斗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一路向东,呼啸而来,穿过甘青交界处的积石峡谷汹涌而下,进入临夏州境内,来到永靖县莲花城(现已被水库淹没)脚下。你别看现在这里是一片宽阔无垠、碧波幽静的蓝色水面,在从前,这里却是一条浊浪翻滚、惊涛拍岸的峡谷河道,已被淹没的原永靖县城莲花堡就坐落在黄河南岸。 今天,为大家讲述的,便是70多年前莲花城筏子客用牛皮筏子摆渡、由开国上将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10万大军挥戈西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挺进大西北临夏获解放 1949年4月21日,毛泽
嘉靖本《河州志》有关朱绅的记载 说起明代的抗倭人物,人们自然便会想起戚继光、俞大猷,但很少有人知道临夏也有一个,那就是御史朱绅。 进士及第 授为御史 朱绅(1424—1494年),字大用,自号逃竽野人,明代中早期人,祖籍今安徽合肥。其祖于明初戍守河州,其曾祖父朱齐、祖父朱通、父亲朱文,皆为军籍,后迁居河州城(今临夏市)。 朱绅幼年聪敏,好学勤思,后入私塾学习,拜河州名儒李璟和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的的邑人王竑为师,学业优秀。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考中举人,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参加甲戌
州博物馆现存的王明德墓碑 临夏自古多勇将。在清代,临夏市八坊出了一位威震四方的大都督名叫王明德,被顺治皇帝授于“功高满汉、全蜀第一良将”的称号。 关于王明德的事迹,《清史稿》无传,康熙四十六年编纂的《河州志》中对其记载只有寥寥几字:“王明德,本卫回民籍,历官至四川建昌总兵”。在《续修导河县志》卷六中记载也很简略:“王明德,八坊人,武勇超群,所至奏功,屡蒙诏奖,署潼关副将,旋擢四川建昌镇总兵,卒赐葬祭如例”。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志》《临夏市志》和《临夏人物》中对其则根本没有记载,所以对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