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临夏(古称河州)社会经济几度兴盛,几度衰落。兴兴衰衰,起起伏伏。兴起有因,衰落有缘。概而言之,两句话:“安则兴、乱则衰”。但凡政治安定、社会平稳的时期,经济发展,欣双瓦;荣:而政治动荡、干戈不息的年代,则经济衰退,凋敝不堪。临夏州,现在看来,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中国东南地区,因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这里似乎从来就是荒凉落后的。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的。这里从最早有人类活动之时——东乡县下王家旧石器时期算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有15000年的历史,在这150个世纪中,河州也曾辉煌过
丁万才 东乡族,生于1926年9月5日,广河县官坊乡河滩村马家山社人。1949年5月加入国民党120军25师735团2营6连,西安解放后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2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第19团63军187师561团1营3连副排长,曾荣立三等功。1953年5月回国,1954年4月退伍后一直在家务农。 转战南北 炼就能征善战 丁万才曾参加了解放兰州、解放西安战役。当他向记者说起60年前那些战火纷飞的往事时,老人精神矍铄、记忆犹新,“当我们跟随国民党军120军25师,行军至西安时,营长动员士兵们起
慈城西门,有一林木蓊翳小山,它叫大宝山。大宝山麓有座宁静肃穆的祠堂,祠内悬挂着林则徐题字的“忠规孝矩”匾额,这就是朱贵祠。 朱贵祠原名慈郭庙,也叫高节祠,当地群众都习惯地叫它为“朱将军庙”。朱将军是谁?说起来有一段壮烈的故事。 朱将军就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金华协副将朱贵。朱贵出生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县)的一个将门世家里,幼年就考中了武秀才,从军以后,凭着军功的积累,一直到升至金华协副将。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十月,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侵略军连陷浙东重镇定海、镇海、宁波,富饶的江南岌岌可危,清政府大
朱隆(生卒年不详),元朝末年至明朝初年河州(今临夏)南乡(今和政县三十里铺)人。幼习武,有膂力,壮年投军,每站必先,敌闻朱隆至,即望风而逃。因军工累升,元末任江苏、淮安提督学道。 在元末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元朝统治崩溃,朱隆顺时归明,受命率军渡江。时江南百姓因受元朝歧视(称江南人为“南人”),十分贫穷,朱隆渡江后,横扫元军,所向披靡,克江南诸州郡。行军作战中严令军士,如有侵扰居民者斩无赦。所过之处不侵民,无骚扰,不妄杀,百姓感其德,所到处举案焚香跪迎道左,江南迅速平定。未及休兵,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隆两次出征北
张铨这位明代书法家对当今大多数河州人来说是深藏闺中、鲜为人知的。而对张铨作品的见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是笔者在翻阅《二百名人题跋历代名画大成》时无意中发现的,是张铨对明代画院派画家钟钦礼的一幅山水画的题跋。其题跋为:“钟钦礼,号南越山人,好图山水,自题居曰:‘一尘不到处’,予家藏其白山一幅,每风雨之夕,辄令客展玩,觉有云气荡摩心胸间,于上更得,观此恍若卧虚舟于长松下,天风习习自涧谷中来也。只令人有一尘不到之想。河州张铨平仲甫”。上钤印章两方。书法神采飞扬,气势开张。字形倾斜,左低右高。结字宽博与谨严并存,